新型《工程图学Ⅰ》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10奚文娜李凌徐立群康兰刘姣
奚文娜 李凌 徐立群 康兰 刘姣
摘要:本文针对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考核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工程图学Ⅰ》的考核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在2014级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探索试点。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考试真正体现它所具有的评估反馈功能。
关键词:工程图学Ⅰ;考核;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0-02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的重要途徑,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2007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年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两个大型会议,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4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普遍认识到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份子,各高等教育学校都在陆续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相继出现了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考试、撰写论文、笔试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答辩等考核形式。这些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具体选择哪种考试形式,关键是根据课程特点来决定。笔者针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特点,在河海大学机电学院2014级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探索试点,希望通过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依赖性向自主性转变。
二、课程考核现状
传统的理工科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出现。以河海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大一开始所学习的《工程图学Ⅰ》课程考核方式一直沿用闭卷笔试这一单一形式,由70%的笔试成绩,加上30%的平时作业与出勤记录,构成一个学生的总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期末考试考完后,短时间内就将知识遗忘,以至于在做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需要画工程图时,都不记得最基本的理论方法,让人产生“是否学过工程图学”的疑问;而且课程本身偏重理论,再加上当前学时压缩、大班上课等客观因素,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课后又不愿意主动找老师答疑,作业抄袭情况近两年来有所增加,没有培养出大学生应有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对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Ⅰ》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课程考核方式沿用初高中的考核方式,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客观评价;(2)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Ⅰ》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从初高中沿袭来的“追求标准答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三、期望改革达到的目标
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工程图学Ⅰ》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手段进行改革。首先,将传统的一次性考核分解在若干次教学过程中,降低课程最后一次考试的权重,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的水平;其次,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三,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打分,锻炼并展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并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对后续的各种机械类课程的学习,都能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学习根基。
四、课程考核改革初步计划
将传统考核的百分制分配如下:(1)25%模型设计:把学生按宿舍分组,4人一组,共10组,每组在《工程图学Ⅰ》课程结束前交一个手工模型、模型三视图以及模型展示说明,制作模型的材料要尽量绿色低碳。根据模型制作的水平、材料选择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以及对模型的展示手段,由另外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班级的全体学生投票给出成绩,满分25分,将每组的得分排序,并计入总成绩。(2)15%的学生自主命题:仍然是前面的4人小组,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章节后,每组出两个与本章节相关的题目,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借鉴其他参考书,也可以是原创。组内同学轮流徒手画出原题,自己解答,给出参考答案,最好能附带解题的思路说明。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题目满分为5分,总计满分为15分,由教师根据题目难易程度、解答正确度、题目解析是否具体到位等标准来打分,计入最后的总成绩。(3)10%随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将练习成绩作为随堂小测验成绩,折合成10%计入总成绩。(4)40%课内考试: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闭卷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将笔试成绩折合成40%计入总成绩。(5)10%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在10分内计入总成绩。
五、新方案的实施和效果
笔者在开始讲授《工程图学Ⅰ》时就将有关考试方案改革对学生进行了讲解。关于自主命题这部分考核,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接受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在得知自己所在班级属于教改班时,同学们在一开始的惊讶过后,暂时还没有能很好地进入状态,在讲完《点、线、面》这部分章节后,各小组交上来的自主命题题目质量良莠不齐,有解答完整、分析透彻的,也有照搬作业原题、一字不改的。在对学生的自主命题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第二次《立体截交线》部分的自主命题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观;而第三次关于《相贯线》部分的自主命题有两组同学给出了原创题,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自主命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收集到了很好的课程练习资料。
关于手工模型这部分考核,在布置下去一个月后,有学生表示,想将全班各组的模型都先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再到快速成型机上加工出成品。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如下问题:一是学生本身对工程图学的基础知识尚未学习透彻,尺规画图尚且不熟练,很难熟练操作三维软件画图;二是学习三维造型软件本身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时间,大一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没有多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软件;三是利用成型机做模型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违背了改革的本意。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再次强调了模型制作的要求是手工及绿色低碳,最终每个小组均提交了一个手工制作的模型及模型的图纸。在选材方面,7组学生使用的是废弃的快递纸箱,剩下3组中,1组使用矿泉水空瓶,1组使用铜版纸,1组使用废弃的塑料管,都比较符合绿色低碳的选材要求;在模型展示方面,6个小组拍摄了视频短片,4个小组做了PPT,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再加上精彩的讲解,给模型增色不少,也体现出了“90后”大学生充满自信的一面。通过制作手工模型,学生普遍反映对立体和平面之间的转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随堂小测验这部分考核,是利用课时安排中的一次组合体习题课,将原本的课堂练习成绩记录下来,作为一次小测验的成绩,没有给学生增加新的课业负担,而且小测验成绩比重较小,即使发挥不理想,对最后的总评成绩影响也不大,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心理压力。
关于平时成绩这部分,考慮到学生在做作业时经常会讨论后再画图,而且近年来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有所增加,所以将它所占的比重变小,从传统的30%降低到10%。
采用了新型课程考核方式后,学生的学习更有节奏性,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借助自主命题,可以对所学知识做相应复习,而手工模型的制作,更是动手又动脑,帮助学生将立体与平面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在课程结束,笔试之前,教改班的同学普遍比较轻松,复习压力相对于普通班小很多。最后的总评成绩,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平均分为79.1,使用传统考核方式的机械工程3、4合班平均分为78.9,教改班同学在相对轻松的备考环境下能得到比普通班略高的分数,可见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
六、总结和思考
教改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本的自主命题部分,笔者根据课程体系安排了4次,但根据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实际进度,取消了最后1次的自主命题,将分值转入别的考核部分。而且教改还需要教师投入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评判学生自主命题的水平,考虑模型评分的机制,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随堂测验。
新的考核方式的设置,将考核的要求分布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就不用担心期末的总成绩。因此在期末的复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紧张的压力,只需对课程的整体掌握,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针对本课程,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长期记忆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针对本学科,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体现考试这一考核形式的评估反馈功能。
本次教改只进行了一个教学周期,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之处,改革的效果还需要再多进行几个周期后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命题和做手工模型时,存在着少数同学出工不出力,或者是不服从安排的情况,造成一个组内有的同学做的内容多,有的做的内容少,最后得分却相同。如何修改打分机制以体现公平性,如何引入监督和激励机制,是下一阶段教改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93-194.
[2]丁颂.现代工程图学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3]刘长青.机类专业自动化控制方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J].科技视界,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