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的影响研究
2015-12-10蒋琳郁涛黄越
蒋琳 郁涛 黄越
摘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的研究要打破常规思维,从创新团队成员自身出发进行内因研究,以创新成果为载体,依据创新扩散理论,从创新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时间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培养成员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最终提升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关键词:创新成果;创新团队;创新扩散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78-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来的内容。高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职责和义务。
科技创新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一些“985”和“211”的高校,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套理论。但总结下来发现,研究视角基本上是创新团队建设的外在因素,例如,创新人才的选拔、优秀指导教师的配备、科学合理制度的制定、高水平竞赛的参与等,并没有研究影响创新团队培养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团队成员的自身的相关因素,例如成员成就感的培养、归属感的塑造、自豪感的形成等,笔者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成员是团队的根本。本文就以团队的创新成果为载体,以创新扩散理论为依据,从创新团队成员自身出发来进行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培养研究。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及创新扩散理论的内涵
大學生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汇集了兴趣浓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一种大学生群体,并根据科研创新项目的需要,以科技创新及服务、科研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组织在一起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竞赛。这种大学生群体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相同学科与跨学科、以盈利为目与以课题为中心、临时团队与长期稳定团队等。一个团队要健康地运转需要团队内部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团队、团队与社会之间,利益相系,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协调发展,每一位成员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该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可以通过媒介传播来劝服人们逐渐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产品以及新的事物。该理论认为,在创新扩散的整个过程中,被人们所感知的新的信息被广泛传播,创新的意义便会逐渐浮现,属于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理论注重已有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性以及扩散的策略和扩散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项创新成果扩散的要素有四个:创新内容(创新成果)、传播时间(传播契机)、传播渠道(传播途径)以及社会系统(传播效果)。[1]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显然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即创新成果内容的确定、创新成果的传播渠道、创新成果在时间上的控制以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传播效果。
二、运用创新扩散理论,以创新成果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一)确定创新成果的具体内容,赢得团队成员的认同感
创新的相对优越性是创新扩散理论的特征之一,且创新成果能为他人所接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创新成果及整个团队的认同。《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创新成果的选择要考虑到成果中所包含的每位成员所贡献的“分量”,即是对所有成员的认可。若要赢得成员对团队高度的认同感,笔者认为,对于创新成果的选择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该创新成果要能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且是在整合高校创新资源基础上的原创性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能体现出团队成员科技知识的储备、宽阔的视野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其次,要能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健康的团队就像润滑过的链条,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少不了,每一环也不能坏。创新成果是理论知识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结晶,要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去。例如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级各类科研训练,带领团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以赛代练,给成员带来充分的锻炼机会。最后,健康的团队要有科学的成员搭配,即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契合度。高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必须要求成员在知识结构、能力、研究经历、性格特征、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互补性。要让团队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真切地感觉到“存在感”。
(二)抓住创新成果的扩散契机,增强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创新的成果是整个团队智慧的结晶,如果闭门将其放在“家里”,错过了最佳的扩散契机,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成果易主。例如,如何能让该成果众所周知,选择什么途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将创新成果进行最大限度的扩散,笔者认为应该选择以下两种契机。
各级各类竞赛。创新成果的扩散需要最佳的时机和平台,国家、省市级的竞赛恰好提供了这种时机和平台。一方面,该类赛事不管是规模、档次,还是知名度,都恰好满足了创新成果扩散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充分展示该成果的价值,才能让更多的人近距离了解该成果,让创新成果获得其该有的荣誉。例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CAD应用技能竞赛以及化工设计竞赛等竞赛。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创新成果通过这样的时机和平台被企业看中而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抑或是该创新成果申请了某项专利,间接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对团队成员集体荣誉感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是对创新成果最直接的肯定,如果通过鉴定的成果能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的奖励,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金及科技进步奖证书,可以鼓舞和激励创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升集体荣誉感。
(三)研究创新成果的传播途径,培养团队成员的使命感
研究科学而合理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并了解创新成果会让团队成员产生无比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强烈的使命感。选择创新成果传播途径的整个过程,足以引起团队成员对创新成果以及该成果传播必要性的重视,倒逼成员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去进行研究。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媒体渠道在知识传播、广而告之方面最为有力,人际渠道对改变态度和行为决策较有效[2]。
信息技术渠道就是要利用全媒体来进行传播。创新成果的传播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出版、报纸、杂志、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该创新成果的相关信息。团队成员可以对宣传渠道进行实验性研究,得出能产生最佳宣传效果的一种传播渠道或者最优组合渠道。人际传播渠道即通过研讨会、展示推介会及成果交流会,让不同团队成员之间进行零距离传播。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将创新成果公诸于世,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突破瓶颈,提升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四)提高创新成果的传播效果,形成团队成员的自豪感
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创新成果如果得到广泛的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传播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3]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是团队价值的体现,是一个创新团队获得他人认可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于一个资金不是很充裕、科研能力不是很高、参赛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来说,创新成果的传播效果对团队成员自豪感和荣誉感的形成和提升尤其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向别人介绍你的創新成果时,别人却说没听说过,或者评价不高时,你的心理会感到很失落,而如果你的成果因获得某项大奖而众所周知,别人一提到你的成果就满口赞誉,我想你会以这项成果而感到自豪的,也会以你的这个团队而感到自豪的。
适度效果理论认为,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遵循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巧妙地运用传播谋略和技巧,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因此,首先要从创新成果的实用性、转化率、操作性等方面来设计宣传策略;其次要根据宣传的真实内容、市场需求的变化、宣传对象的差异性,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设计对策;最后就是宣传内容要直接,要能瞬间抓人眼球,尽量减少华而不实的宣传噱头,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张进宝,毕海滨.创新扩散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10(14).
[2]杨廷忠.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63-66.
[3]王翼伟.反思大众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