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类型、特点和引导策略

2015-12-10江文路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6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全球化大学生

江文路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文化冲突与博弈愈演愈烈。我国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受到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侵袭,其文化消费水平与消费层次受到制约,文化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对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文化消费的建议策略,对于培育高校大学生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65-03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关注大学生文化消费

全球化是随着全球意识崛起,世界联系日益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等领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动态的历史性进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密切,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博弈不可避免。当全球化迈入“后现代”时期,以“文化多元”为新特征的全球语境下,捍卫国家文化主权、提升文化核心软实力已迫在眉睫。

“文化是我们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文化创新力的竞争。在中国从全球化产业链中的“制造中心”向“创造、创新、创意中心”加速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培育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消费带动生产发展并对生产起着导向和拉动作用。”文化消费水平能够体现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的程度。“消费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且也是消费者进行意义构建、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1]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探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类型、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消费对文化市场的带动作用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创造力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类型划分

对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先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认为,资本主义透过文化工业,而倡导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给予人们“假的需要”从而控制社会。文化工业产出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人们在选择文化产品时似乎是自由的,但是在根本上,文化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是被文化机制所规范和控制着的。当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规律的支配时,其本身也不断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对物欲的追求愈发强烈导致文化消费的异化。

大学生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满足个体的文化需求对文化产品及文化性劳务活动的占有、欣赏和使用等。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大学生文化消费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类型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幾种类型:(1)传统学习型文化消费:是指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升自我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消费行为。具体包括购买专业书籍、课程资料,复印打印学习材料,参加各种讲座、培训、考试辅导班等。(2)网络与科技型文化消费:是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培训以及对高科技文化进行消费的行为。如在网络平台上参加课程培训,在新媒体的客户端上进行在线阅读等已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新趋势。除此之外,人们热衷于购买富有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比如苹果公司的“苹果文化”系列产品就受到大学生群体的热捧。(3)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大学生为增进与教师、好友的人际关系而购买文化休闲产品和娱乐服务的消费行为。如观看明星演唱会、KTV唱歌、影院观影等,或者购买一些文化创意礼品赠送给教师、好友等。

大学生利用假期组织集体或个人的旅游活动也较普遍。他们在欣赏风景名胜、参观展览等文化体验中丰富了自身文化阅历。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水平与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数发展规模由最初的11.65万人扩大到如今的2308.5万人左右。随着人们生活指数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受到一些西方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弊端。本文以2012—2013年在浙江师范大学进行的文化消费行为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文化消费额度占总体消费支出比例不高

大学生生活费用的增长带动文化消费额的增加。数据显示,受调查之大学生生活费平均在1070.37元左右,用于文化消费的费用平均325.92元。文化消费额占支出总比例为30.45%,文化消费占消费总体结构比例仍较低。

(二)文化消费意识相对模糊,主动消费意识薄弱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意识相对淡薄,多数受访的大学生表示并不清楚“文化消费”的概念,也难以厘清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形式之间的区别。近年来,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聘请知名人士来校讲学、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大餐”。然而,传统的文化消费内容对当代大学生已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大学生普遍对专家学者的讲学关注度不高,对文娱竞赛等校园文化项目的参与性日益减弱。大学生主动去挖掘和消费校园文化资源的意识并不强烈。

(三)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浪费较为严重

部分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并不合理,形成了消费陋习。大学生用于上网、游戏、娱乐的费用普遍高于其用于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费用。而在一些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中,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额会急剧上升。大学生不合理的文化消费表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是盲目跟风:受周围同学影响程度较大,跟风和攀比现象显著。二是浪费严重。很少一部分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具有节俭意识,其自控与自制能力有待提高。

(四)文化消费水平发展不均,文化资本分布不均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发展水平不均。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在消费比例、消费金额上高于源自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大学生。城市学生对于全球化文化的接纳程度高于出身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开通网银、手机银行进行文化消费的人数不断增加,出入休闲吧、咖啡吧等娱乐场所更为频繁。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营销也十分欢迎。据支付宝2013年的数据统计显示:过去12个月里,全国超过55%的在校大学生都已经加入网上消费与支付的大军;在校大学生网购族平均每年在网上的消费支出超过4000元,浙江省大学生的网上消费普及率为86%,网上消费能力最强的大学生群体是浙江大学[2]。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支付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大学生中流行的趋势。

(五)文化消费追求个性化,符号消费显现

一方面,大学生青睐“快餐式的实用性文化知识”,考研、考公、考教相关的各类辅导班十分火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注重文化产品的象征价值,以此产生了新的消费取向——“符号消费”。大学生乐于借助iPhone、iMac等科技产品的“符号”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获得他人的歆慕与自我满足。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考量,一些庸俗文化、媚俗文化、低俗文化等文化渣滓已经渗透进了“象牙塔”,腐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了文化消费陋习。于是我们对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因素展开了分析。

四、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通过参照群体进行自我定位,从众心理显著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常常通过周围的参照群体来进行自我定位以获取身份认同。在积极向上的群体中,成员们踊跃参加学术讲座与论坛、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辅导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会带动周围的同学效仿与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而难以自制。在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中,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较为显著,在互相攀比中助长了文化消费陋习。

(二)受文化消费环境制约,文化消费品质不高

从客观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文化创新意识的匮乏、文化产品的良莠不齐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一些低质、三俗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色情、暴力、庸俗的文化产品中无法自制。高雅、优秀的文化产品愈发稀缺以及社会中流行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等不良文化风气蒙蔽了大学生的心智,导致大学生文化消费品质的降低。

(三)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SPSS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根据在浙江师范大学调查、统计所得的数据,我们进行了SPSS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以性别、地区差异、恋爱状态、文理科、年纪差异5个维度为分类变量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表图如下。

1.文理分科不同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有显著影响。文科学生较注重传统学习型文化消费。理科学生较倾向于网络与科技型文化消费,对高科技数码产品、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较为偏好。

2.性别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有显著影响。女大学生文化消费总额普遍高于男大学生。在文化消费形式上,男生倾向于网络与科技型文化消费。女生注重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喜欢在虚拟社交平台与智能平台购买文化产品、娱乐身心等。

3.文化消费在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大一和大三学生LSD法检验(方差具有齐性)发现:在消费额度上,大三学子花费较高。在消费内容上,大三学子熱衷于参加考研、考公、考教等培训辅导。大三学子在文化消费意识、文化消费态度上更为清晰和合理。

4.恋爱与否对大学生文化消费有重要影响。恋爱中的大学生文化消费额明显高于未恋爱同学。恋爱中大学生文化消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而未恋爱同学文化消费形式则相对传统单一。

五、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引导策略

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如下发展趋势:(1)文化消费形式不断革新,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2)文化消费观念由勤俭有度向适当超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蔓延;(3)文化消费产品将日趋丰富,文化消费规模、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4)文化消费意识将由被动盲从向主动理性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将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如何合理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文化消费意义重大。

(一)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先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高校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关心和支持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搭建平台,探索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2)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主动文化消费意识。积极推荐优秀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引领大学生自觉抵制文化糟粕。(3)高校要努力发掘自身校园特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投身校园文化资源开发;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项目,弘扬本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进学生对母校的文化认同。(4)行政管理人员要主动加强监管,净化校园周边文化消费环境。高校要牢牢把握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动权,对于校园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严格准入条件;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协作整顿校园周边文化产业,依法关停低俗、恶俗的文化场所,净化校园周边文化风气。

(二)鼓励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的创造力

政府要注重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与扶持,加大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文化创新产业;依托城市的文化底蕴,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打造“文化创意名片”。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开办集文艺、学习、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三)大学生要摒弃自身文化消费陋习,提升文化消费品质

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文化研讨、文艺沙龙等活动,提高自身对文化产品的品鉴能力。其次,大学生要警惕西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袭,自觉抵制“三俗”文化产品。再次,要学习先进的文化消费理念,克服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陋习。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机遇,就要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我们创造了文化,也被文化所塑造。我们消费了文化,也被文化所消费着。如何促进大学生合理健康的文化消费,推动其文化消费由盲目跟风向理性抉择转变,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直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仍需当代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特点着手,更好地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80.

[2]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全球化大学生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全球化陷阱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消费扩张环境下我国消费类杂志的转型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