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工科院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2015-12-10蔡书凯周晓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6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人才

蔡书凯 周晓宏

摘要:地方工科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地方工科院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双向关联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科院校;地方经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35-02

地方工科院校只有融入到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中,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李岚清曾指出:“高校要努力做好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任何一所大学首先要立足于为地方服务,每个地区的经济不完全一样,只有立足于为地方服务才能避免千校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跨越的阶段,而占据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地方工科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实现创新驱动过程中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生产力,地方经济发展又如何与工科院校进行双向互动,充分引导院校的各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变成两者共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现状

地方工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是指由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行政拨付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工科高等院校。

1.地方工科院校自身发展不足。随着1998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地方工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蓬勃发展。统计结果表明,地方工科院校在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师资力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比例仍然偏小。一是工科院校中研究生的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所占比例不大;二是本科生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规模趋于稳定,在各省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虽然师资队伍在持续扩大,但总体来说高级职称比例还相对较小。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强于以前,但多数集中在中级和初级职称,高级职称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还较薄弱,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高层次的创新团队较缺乏。

2.地方工科院校区域分布不平衡。地方工科院校区域分布受其城市经济、历史和发展定位等因素影响,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其发展规模和层次也相对较高,反之较低,展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我国东南地区的地方工科高校,在数量、规模和层次上都比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质量要高。这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高等教育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同时那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工科高校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当今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更需人才支撑。二是区域高校布局的需要。如各省份的省会和大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其高校数量名列前茅;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理性分析自身区域现状,明确使命,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求大、求高,要办出特色。

3.地方工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办学定位左右摇摆,一方面迫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想走学术型的发展之路,又想走实践性、应用型的发展之路。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思路不清晰、办学定位趋同的毛病,导致很多专业设置没有地方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普遍“重科学研究,轻技术服务”,削弱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地方工科院校發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发展迅速,学校招生数量持续加大,毕业生比例持续走高。在办学教育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完全掌控的局面,已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不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满足市场需要的多方位办学体制,特别是我国的民办地方工科院校的良好的发展,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已然成了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直接关联的教育类型,为地方工科院校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国内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有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发展所不相适应的现象。

1.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胜任力不足。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后盾,首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纵向人才作为后盾,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而这里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处在金字塔塔端,使得这部分人成为了所需人才总量的大部分。第二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横向人才做后盾。即工科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学科及专业要和地方产业结构一致。源于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很多地方工科院校都将“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培养中缺乏针对性,很容易出现“同质化”倾向,难以凸显自身特色。地方经济发展常要求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可因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不足,实践课时有限,缺乏实践经验较强的指导老师,办学客观条件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导致其培养的人才在素质和动手能力上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学科设置的多样性,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统筹把握,对地方产业变化缺乏有效应变力。

2.地方工科院校的科研服务力亟待提升。工科院校教育一个关键目的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工科院校推广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科研机构,或科研推广机构无法胜任任务,还不能积极参与地方科技研发与推广,导致很多院校在地方建设的一些前沿课题上没有话语权,其实践服务能力无法有效发挥。

3.教师无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师到企事业挂职、企事业专家到学校讲学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和顺畅通道;很多高校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从学生变身老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只能将知识从书本搬到课堂,从网站复制到课件,无从谈起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问题,服务企业和社会。

三、地方工科院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1.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可以有很多方式,最有效果的当属学校与社会、企业携手共建实训基地方式。同样,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所建立的实训基地也屡见不鲜,院校教育的发展不能没有地方和社会支持;另外,地方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必然带动地方工科院校自身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与社会和企业成立实训基地的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能。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工科院校和企业已在校企合作上尝到了甜头,工科院校根据地方需要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课程和热门专业,培养了很多應用型工科院校高级技能人才。

2.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要产学研全方位结合。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配合,为同一个目标,通过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多方面合作交流,建立一个强大的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先进系统,同时体现出综合性优势。如今地方工科院校已慢慢从传统的教书育人机构,升级为与地方经济高度融合,持续共同发展的高等科研院所;同时,地方工科院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与地方经济融合,与地方、企业、社会进行全方位产学研结合。

3.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地方工科院校要融入地方需求,订单培养模式,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但该模式仅在当前部分企业自办高职院校开展,对于普通地方工科院校通常开展此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并不多见。随着经济发展,应用类工科院校无学生在就业中越来越吃香,开展订单式工科学校学生教育,对学生和院校,都是双赢的行为。

4.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类型实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技能教育有所欠缺。近年来,积极转变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院校可选择通过对在校学生开设职业技能教育使在校学生得到国家承认的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认定证书,有助于毕业生找工作,也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综上所述,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前景美好,这需要以地方工科院校有效发展、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前提。同时也需地方政府在校地合作前期给予更多支持,从而发挥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各地的优势,提高合作效率,培养优秀人才,最终提升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2]李海莲,洪林.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0-16.

[3]黄快林.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1-133.

[4]郑业萌,宋捷,杨现德.浅谈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249-250.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人才
人才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