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宁波象山县经济发展轨迹的分析与思考

2015-12-10陈巧云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象山县规上象山

陈巧云

(象山县统计局,浙江宁波 315700)

新世纪以来宁波象山县经济发展轨迹的分析与思考

陈巧云

(象山县统计局,浙江宁波 315700)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表明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中等偏上发达国家水平。2013年,宁波象山县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数据及比较研究,对新世纪以来象山县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居民收入增长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等问题,从而提出“五个强化”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GDP;发展;思考

人均GDP10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2013年,宁波象山县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14年,全县实现人均生产总值71052元,按美元兑人民币年均汇率1∶6.1428计算,达到11567美元。这不仅表明象山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中等偏上发达国家标准,也意味着象山的产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也达到了新阶段,更意味着老百姓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地提高。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表示该地区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但其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居民人均实际拥有的收入水平。

一、象山县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进入新世纪初期,象山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后,象山经济进入结构优化升级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象山经济是以工业为主体,建筑和海洋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济;进入新世纪,临港产业快速崛起,城镇服务业加速发展,结构调整略具雏形,初步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多元经济发展新格局。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08亿元,与2000年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49倍,年均可比价增速10.8%,其中一产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2.14倍,二产增加值180.65亿元,增长4.83倍,三产增加值149.49亿元,增长6倍,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26.1∶43.8∶30.1调整为2014年的14.9∶46.6∶38.5,二、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更趋协调。

二、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象山经济发展

一产:进入新世纪,象山紧跟中央的部署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支持力度加大,减免农业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新生劳动力持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城镇转移,2014年末非乡村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3.4%,非乡村农业劳动力占比比200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由2000年的21.7∶1.1∶5.3∶69.9∶

2.0发展至2014年的25.4∶0.9∶5.8∶66.8∶1.1,种植业占比提高3.7个百分点,渔业占比下降3.1个百分点。一产内部渔业独大的格局将逐渐在海洋经济综合产业链的发展中渐渐消逝,一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渔业在一产中的比重都在逐步下降。

二产:在新世纪工业和建筑业都有突破性的发展,工业结构转型明显,建筑业发展领域广泛扩张。

工业:临港造船、电力和新型装备制造企业在世纪初快速崛起,工业效益明显改善,成为工业扩张和结构转型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保持到2007年,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导向型产业需求大幅萎缩,象山传统的针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低附加值产业和造船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象山工业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更趋紧迫。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速度由快趋缓。全县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6.12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129.66亿元,年均增长12.1%。从规上工业分析,2000-2007年规上(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产值、利润、利税、从业人数年均分别增长20.6%、26.3%、24.0%、23.0%、17.6%。2007-2010年规上(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产值、利润、利税、从业人数年均分别增长8.3%、15.5%、13.7%、12.6%、2.5%,2010-2014年规上(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产值、利润、利税、从业人数年均分别增长10.8%、9.4%、13.5%、13.5%、3.1%,发展速度明显趋缓。

(二)行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工业比重逐年攀升。2006年重工业占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规上工业企业(500万元及以上)轻重工业的比例在2000年、2010年分别是56∶44、41∶59,口径调整后的规上工业(2000万元及以上)轻重工业比2010年为39.3∶60.7、2014年为34.2∶65.8,重工业比重逐年攀升。规上工业(500万元及以上)中,象山传统的五大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00年的比重分别是8.5%、37.8%、13%、12.3%、15.7%;2010年的比重分别是6.2%、24.3%、11.6%、9.1%、17.1%。口径调整后这五大产业在2010年规上工业(2000万元及以上)的占比是6.7%、21.6%、12.4%、8.7%、18.3%,2014年占比是7.3%、20.3%、11.6%、9.4%、20.4%,附加值较低的轻工业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重工业的发展在波动中上升,传统产业几经优胜劣汰,产业内部有了明显的优势整合,临港装备、新型能源、机电汽配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三)出口导向型产业比重下降,内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0年规上(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例为84.5%、2010年为31%;口径调整后规上(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例2010年为30.6%、2014年为24.1%。出口交货值比重的逐年、较大幅度地下降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出口导向作用在不断削弱,企业的发展目标更多转向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建筑业:象山建筑业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等一系列的体制创新,企业实力得到快速壮大。在新世纪初开始以沪、杭、甬等“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发展领域,业务范围辐射28个省市,并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龙元集团和宏润集团相继于2004年和2006年加入上市企业行列,施工业务量占宁波市的三成以上。2014年末全县有建筑资质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特级资质企业4家,一级企业24家,二级企业22家,拥有建筑业高级职称人员580名,注册建造师2595名。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19.5亿元,是2000年的15.9倍,年均增长21.8%;建筑业利润21.38亿元,是2000年的13.15倍,年均增长21.9%。

三产:城市化发展和象山港大桥通车使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增强,海洋休闲旅游业对相关产业拉动明显,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5年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6.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16.7%上升到30.7%;三产增加值由21.34亿元增至149.49亿元,增长了6倍,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由30.2%上升到38.5%。三产

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占比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23%和34%下降到2014年的8.8%和25.2%;金融和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占比由2000年的3%和6%上升到2014年的10.3%和11.3%;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相对平稳,持续保持在8%的占比。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象山的滨海旅游业的成长尤其迅速,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海鲜餐饮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成为“长三角”地区滨海度假胜地。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15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1倍和120.8倍,年平均分别增长30.4%和40.8%。旅游业的兴旺全面支撑了象山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象山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亮点。

房地产业在此期间的发展也令人瞩目,成为支撑象山整体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动力。2014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52.81亿元,是2000年的31.8倍,年均增长28%。十几年来,全县城镇化率以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推进,至2014年已达到56.7%,县城城区面积达到114.3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28.45平方公里,是2001年的3.4倍,城市建设日新月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三、象山县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钱纳里多国模型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分析,象山的人均GDP已达到工业化高级阶段,此阶段特征为“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象山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偏向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产值开始逐渐上升”。数据显示,全县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8.5%,为新世纪以来最高。然而,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全县发展水平仍明显偏低,第二产业仍占绝对优势。象山作为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现代化城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偏差无疑将影响全县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县当前迫在眉睫的首要工作。

与周边县市比较,象山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也非常明显。本文选取目前宁波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的鄞州、余姚、慈溪、宁海四个地区来比较分析。五个地区中象山GDP总量最小,但人均GDP相对较高。产业结构方面,象山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最小。从两大收入指标上看,象山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由于首次突破1万美元时间较晚,处于较高水平,但城乡收入比率却最高,城乡融合度水平最低。

表1:象山与宁波相关地区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当年主要指标比较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象山在产业结构及收入分配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从三大产业比重看,象山三大产业结构比从2000年的26.1∶43.8∶30.1调整到2014年的14.9∶46.6∶38.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但仍低于二产比重,尚未实现从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2014年在宁波市11个县市区中,象山三产比重位于第6位,第二产业位于第7位,但一产稳居榜首,连续5年在15%左右的占比徘徊,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较大压力。

表2:2014年宁波各县市区三大产业比重

(二)居民收入增长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象山人均GDP虽突破1万美元,但从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上看,尚未达到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象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0189元和22146元,分别仅相当于人均GDP的56.6%和31.2%。象山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拉动为主,真正的内需消费方面的拉动较小,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从人均GDP到人均收入还需要一个很大的跨越。

(三)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从2014年两大收入数值来看,农民收入水平仅占城镇居民的55.1%,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居高不下。且二元的社会结构亦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等级制度和身份制度把农民排斥于城市就业大门以外,广大农民基本未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未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标准的社会保障待遇,城乡收入差距及发展上的不同步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四、象山经济发展进程的思考

通常来说,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当前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定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表示该地区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人均GDP 1万美元水平。人均GDP 1万美元发展阶段后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社会均有趋同的发展轨迹:从生产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变,从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且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产业结构会比较合理、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但相比之下,象山在产业结构及收入分配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象山虽已站上人均GDP 1万美元的新平台,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依然不小,为此象山经济发展该如何转型,实现高质量的科学发展,需做好以下“五个强化”:

一是城镇化发展必须强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小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要素制约的重要方法。

二是产业基础必须强化。象山应当以产业集聚发展为重,形成品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象山产品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同时引导服务业有序发展,从制造密集型转向服务密集型发展,确保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推动服务型经济发展。

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必须强化。以传统产业扶优扶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县的一、二、三产业的扶持政策。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土地的依赖、消耗与占用,降低“三废”的排放量,向着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的扩大,努力实现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

四是用人理念必须强化。积极转变用人机制,建立具有内涵式、循序渐进、开放包容的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人才管理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等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符合的、科学合理的用人体制,实现用人公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五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必须强化。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应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让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责任编辑:施越霞)

猜你喜欢

象山县规上象山
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情况、问题及建议
贵州规上白酒企业上半年增加值达569亿元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叫醒太阳公公
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象山
象山县教师作品选登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