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预设的有效性
2015-12-10刘丽丽
刘丽丽
【摘 要】预设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精心的预设能让老师在课上更有信心,更加游刃有余;准确的预设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失,事半功倍。惟有精心准确的预设才能打造更精彩更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教学预设;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主体
在新课程高举“民主课堂”、“学生主体”的大旗下,一些花哨的历史课堂如大潮般涌起。各式各样的校本模式层出不穷。诚然,其间有不少可以借鉴和推广的优秀历史课堂和教学模式,但大多是些“花架子”。此种背景之下,“生成”也成了很多老师的钟爱,专家追捧的热词。而冷落了更为基础和重要的“预设”。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更是需要预设。预设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精心的预设能让老师在课上更有信心,更加游刃有余;准确的预设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失,事半功倍。惟有精心准确的预设才能打造更精彩更高效的历史课堂。那么什么样的预设更有效,如何来进行教学预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相关的看法。粗浅笨拙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包涵。
一、教学预设应以课程标准为抓手,做到准确预设
课程标准是落实建立素质教育新体系的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最好的抓手,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指针。脱离课程标准的预设是不准确的,是毫无意义的预设。
比如在《民主政治的扩展》一课,有老师预设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法兰西人民为争取共和制所做出的艰辛探索,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学习不能硬套美英两国的民主模式,应结合法、德当时的国内形势,阶级力量的对比等因素,去探讨其民主政治特点的原因,从中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法国人民为捍卫民主而勇于斗争的精神,并积极投身到民主实践中去。”很显然这样的目标预设是不符合课标的,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标准的内容是“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其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预设不必体现“法兰西人民为争取共和制所做出的艰辛探索。”而且也缺失了“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其过程与方法中“结合法德当时的国内形势,阶级力量对比等因素探究其民主政治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应属于能力目标的预设。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积极投身到民主实践中去”的设定也超脱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说现在的高一学生,就算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做到,显得好高骛远。
二、教学预设应以教材为依托,做到本位性预测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给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呈现增加了更多的途径。互联网站里有太多的精美课件,杂志作品上有太多经典的教学设计,著作文献里有太多可利用的史料素材,这无疑给教师备课创造了便利,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渠道。当老师们穿梭于各大知名教育网站收集素材、下载课件的时候,当广大学生家长奔于各大书店购买学习教辅、模拟试卷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教材。教材是国家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依据,是老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资源。放弃了教材就等于“弃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克服脱离教材主旨和价值观念的预设,要正确、全面的解读教材,深度挖掘教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科学预设。
如我们在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预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形成,成熟和新发展几个阶段,请大家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格。
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形成了清晰的线索思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实现知识的生成。这样的预设要比教师逐个阶段的教授来的容易和深刻。另外要充分地挖掘教材,包括正文以外的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等。如我们在讲到分封制的对象时就大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卡片:“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这样的材料精短有效,学生也便于理解和掌握。
三、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人文性预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应该以学定教。合理预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预设之前一定要对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多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回答得出来,哪些学生能回答出来,学生会怎样回答,又有哪些学生不能答出来。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发问,去进行预设。例如,一个老师在讲到分封制和郡县制时预设了这样的材料题“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让学生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这是一条高考题目,很显然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此题是需要一定文言功底的,学生仅凭初中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样的预设就很不合适,学生不理解,而且还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另外预设也应适度,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细节,甚至是每一句话都预设好。有时候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老师就会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回到预设的轨迹上,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所以有时候我们要适当放手,允许学生“犯错”,并学会利用“错误”,经过犯错,纠错,改错的学习过程更深刻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