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羌藏民俗音乐的传承性
2015-12-10李芳
李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论羌藏民俗音乐的传承性
李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四川北川茂县等地的羌藏民族是形成华夏民族的主体族群之一,也是古羌藏支系中保留并继承古羌藏传统文化最为完好的一支。它位于四川省西部,该地区人民所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北部方言区,无本民族文字,被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其古朴、深厚及独特的民间音乐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其他民族人民所青睐。在当今社会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话题成为热潮,在尽挖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我们发现羌藏民俗音乐有着丰富而珍贵的文化特质,研究羌藏民俗音乐的传承性具有特殊的价值。
羌藏民俗音乐;羌族酒歌
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祭祀的民俗活动,羌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在没有了解其文法的基础上是不能了解其音乐的真正含义。
一、羌藏民俗音乐的分类
婚丧嫁娶是民俗民生重要主题,羌藏族有自己传统的民俗活动,它们大多与歌舞相融合。
1.俗语说“喝起酒儿唱起歌”,在整个婚嫁过程中,唱歌喝酒是贯穿于整个习俗中的,一般婚嫁有说媒和成亲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中程序均有不同,据实地考察,订婚时需要唱三种类型歌曲。
(1)开口歌。
首先要男方到女方家说亲,女方若有意,会邀请男方一起饮酒,此时,边饮边唱,歌曲内容大多愉悦,动听,多表达喜悦之情,例如歌曲《喝,高兴的喝》、《纳吉纳那》,在这个过程中所唱的歌曲均为开口歌
(2)小定歌。
在某一个吉祥的经双方共同约定的日子,男女双方带其亲属来到女方家里协商,此时男方需带上好酒好肉款待女方家,欢聚时刻会唱《酒哟,好哟》等这一类的喜庆酒歌。第二天,女方必用家里的好酒好肉款待男方,并定下婚约,此类在订婚阶段所唱歌曲为小定歌。
(3)大定歌。
在约订具体完婚时间时,男方家长们必须备好酒好肉到女方家协商,请当地的受尊敬的老人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定下吉日,“红搭婚桥酒作媒,咂酒三坛取亲回”喝上好酒,又高兴的唱起喜庆的歌曲,这次订婚就已成功。在这个意为请期的过程中,演唱歌曲味大定歌,代表作品有《唱一首纳吉纳那》、《清凉凉的咂酒》等。
薛宇航:这篇作文写完后,我自己读了两遍,感觉还不错,严老师也表扬了我,说写得不错。看过两位“小编辑”的修改之后,我觉得他们改得真好,我的这篇作文,果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看来,以后我写完作文,也要注意多修改了。
2.结婚时需唱 “女花夜歌”、“正宴歌”及“谢客歌”。
(1)“女花夜歌”,前来庆贺的宾客在女方家欢聚,女方必备好酒款待,晚上在篝火外未作一圈,大家唱歌跳舞,边唱边喝,所唱歌曲内容为祝福女男双方喜结良缘,女方会准备第二天出嫁所用物件。
(2)“正宴歌”,出家日时要唱正宴歌,分为三道程序,不同程序唱法不同,在娶媳妇环节,女方要唱哭嫁歌,以表达女子出嫁离家的悲伤心情。第二环节为盛宴歌,此环节为婚礼最高潮阶段,一般男方会在自家露天的院子摆上酒宴,宾客们边吃喝边歌舞,热闹非凡,一般所唱歌曲都为赞美新娘人品 相貌新郎聪明能干,整个过程会持续到夜晚,所唱歌曲如《高兴呀》、《好的这一天》、《婚礼酒歌》等。此类歌曲为正宴歌
(3)“谢客歌”。
婚宴结束第二天,前来贺喜的女方家人受到男方家族的共同款待,每户男方亲属都会前来祝贺,在此环节,女方家人到每户亲属家喝酒唱歌,羌族人又称“转转酒”,喝完酒后,女方家人纷纷离去,此时,男方家人在送宾客时需唱表达感谢的歌曲,内容大多简单通俗,例如:《欢送歌》,此类歌曲为谢客歌
(二)丧事舞。
在祭祀故人和祖先的丧葬歌舞过程中,羌藏两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情感也有所不同,例如羌族在丧葬仪式的歌舞中大多表现的是积极乐观的情绪,内容大多为对死者的歌颂和赞美。
1.羊皮鼓舞。
“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都是羌族羊皮鼓舞的叫法。羊皮鼓舞是一种用鼓来作为道具的舞蹈,主要用于祭祀逝去的故人 祖先以及驱鬼等民俗活动,它从内心里反映出了羌族人民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崇高的的敬畏。在表演活动中,必须有以为主要负责的巫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成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表演羊皮鼓舞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师进行领舞,我们称之为“释比”,“释比”一鼓,祭祀万物,包括鬼神、以及送死者灵魂,刚开始鼓声较为沉闷,而且舞步迟缓,一种深沉而又神秘的气氛渲染出了神圣,继而,鼓声紧促,动作夸张,跳跃,犹如将士,力大无比,情绪激动,舞蹈动作粗狂稳健,一些模仿动物的动作极为精彩,舞蹈动作主要是靠技巧完成,膝部以下动作极为重要,因为羊皮鼓大且沉重,这样显示出表演者已得神力的状态。
藏族由于其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引起丧葬礼仪大多是为了平复在世之人的心情,所以在内心深处,藏人向往与众生同生,所以以天葬作为一种习俗来表达为集体做贡献的无私情怀。藏族的这种丧葬形式维持了自然界的和谐,营造了生态平衡。所以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对唱形式。 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
2.十二舞相,它是一种自由、宽广而悠长的歌舞音乐,最初是祭祀的仪式,后演变为一种舞蹈,是一种由十二生肖组合而成的舞蹈,一般舞者会带有生肖面具,以铜质的钹和铜质的号为主,左右拰身,错步,摇摆,开跨,晃手等动作居多,根据男女的不同,面具形象也有所不同,女性面具较为柔和,有时也加入鬼神的面具,在跳舞过程中会有滑稽性演出,轻松诙谐,在西藏传统音乐中属于格调较高的一类.它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宗教或对宗教带有祭祀性内容。过去供其表演者均为男性以示宗教的圣洁、神圣性。
二、羌藏民俗音乐的传承性
羌藏民俗音乐内容多彩丰富,题材局限性小,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部分,更是几千年来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等方面内容,充分的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和对艺术的热情,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民俗风格。近年也伴随非物质文化艺术保护的热潮,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的羌族传统民俗和民歌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比如,羌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羌族仪式歌、花儿纳吉、纳吉那纳、萨朗曲、求雨歌、婚礼12首歌等均被列入第一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国内外相关专家与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也发挥各自所长,在不同领域行动起来,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民歌不断努力,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都取得相关成效。但是在抢救与保护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居多困境,如“传承后代匮乏”“缺乏民主凝聚信心”“文化空间与生存空间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和保护羌族传统民歌带来了诸多考验。
(一)历史传承。
人民群众极其丰富的生产与生活是孕育和栽培传统民歌的肥沃土壤。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取得成效,但是大多数两族人民对本土的传统文化仍然忽视和淡化意识。许多羌藏民众认为保护本族文化是政府专家和相关机构的事,毫不相干。因此看出了群众的文化意识没有加强树立,导致了传统民歌的保护和开发没有源头。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养和提升群众的文化意识,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以及开发
(二)作品传承。
羌族民歌传承人是传统民歌的主人,也是重要的传递员。据调查,羌族民歌传承人目前主要分布在汶川县、黑水县、松藩县、茂县等地方。然而演唱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演唱情歌、婚礼歌、萨朗等类别的民歌传承人不多。女性皆为普遍传承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老龄化严重。目前政府机构对民歌传承人进行资格认证,每一年都有补贴。同时也提出已经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传承人命名,授予表彰和称号等方式鼓励羌族人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部分相关学者和机构单位派遣专业人士深入采访当地知名歌手,将传承人演唱歌曲和讲述民歌的文化背景和含义通过录音和录像的方式来保存,对以后研究深入调查存根。
(三)经济传承。
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羌藏民俗音乐投入市场,在网络上开辟民俗音乐的天地,可以针对此类音乐进行专门的打造和经营,出版刊物,录制音像,假若能充分开发建设,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藏民俗音乐其经济效益将无可限量。
(四)交流传承。
交流是传承的必要途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是人们对美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语言,伴随着旋律与音符,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是相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交流的日益增多,羌藏民俗音乐也搭上了发展的列车,在对外交流中,其特殊的民族民俗音乐成为走出国门的特色音乐文化,在促进中外友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羌藏民俗音乐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文化,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划上华丽的一笔,辉煌着我国民族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传承与保护羌藏歌舞艺术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2]徐平、徐丹.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M].北京∶ 知识出版社,2000.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6]编辑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7]李范文.西夏通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科研项目(课题编号:CWYB201402)
J607
A
1671-864X(2015)12-0137-02
李芳(1983年9月11日),女,汉族,新疆人,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从事音乐教学法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