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视阈下中医术语英译标准
2015-12-10赵霞
赵 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标准化视阈下中医术语英译标准
赵 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较多且不统一,有些译文甚至相互矛盾。除译者因素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药中文原文标准不一致,名词术语在中文层面蕴含不确定因素。但目前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文以及医学层面,较少考量中文术语对外翻译时是否会产生歧义,对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究主要从翻译层面展开,缺少中医药标准与中医药国际标准相互映照的研究。从标准化角度探讨中医英译标准化问题,认为统一、明确的中医药术语是制定统一的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的基础。制定中医药术语标准时应增加对外翻译维度,保证术语不仅能对内准确传达信息,在对外翻译时,原文本身亦不应产生歧义。此外,还应加强中医药标准与中医药国际标准相互映照的研究,为中医药翻译标准化的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一个新视角。
中医名词术语;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医英译
随着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中医药的国际标准与中医药标准(中文原文)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一体关系,基本上各行其是。中医药标准(中文原文)主要集中在中文及医学层面,对依据标准产生的翻译较少考量,而对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究,如中医术语,主要是将其作为翻译的一种,研究集中在翻译理论、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缺少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相互对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一些中医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虽然都由权威机构发布,但标准之间不统一,同一术语译文迥异,使交流产生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为国际标准与中文原文标准未能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为中文原文标准对术语等不确定。中医翻译的基础是中文原文,中医术语国际标准的基础是中医药原文标准,如果原文不能形成确定的概念,英译语势必谬逾千里。
1 多种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并存
1.1 中医术语国际标准多,标准不统一
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英语翻译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以下5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②《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③《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④《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⑤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2007)[1]。
中医词典、中医英译丛书及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已陆续出版中医英语词典近百部,影响较大的约有20部(不包括再版)[2]。国内各大出版社自2000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中医英译丛书和教材,约60个分册,涵盖了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3]。已出版的中医词典与教材由于作者不同,依据的标准各异,内容并不统一,更有些术语在不同中医书中的解释是完全相悖的。中医术语国际标准、中医英语词典以及中医教材是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媒介,若不能形成一致的标准,由此而产生的延伸解释及译文也就无从谈起了。
1.2 原因分析
中医术语国际标准是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基础,只有基础统一、一致,才能使以此为依据的教材、词典等拥有共同的平台,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除国家、地区以及译者等因素外,导致翻译不准确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医药标准本身不一致以及中医名词术语定义的不确定。而在对外翻译中,这种不确定性更大。有些术语在中文层面上解释或许不是问题,但在翻译时,则会成为问题。
由于没有权威、统一的原文标准作为参照,目前中医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所依据的中文标准各异,更多的是从制定者各自的利益出发,在不同的标准之间各取所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因此科学、统一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是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基础,并以此产生较一致的词典、教材,使得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2 标准化视阈下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
2.1 中医英译是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考量的一个维度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中文原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标准制定、临床操作规范等。这些研究无疑为中医药标准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很少有标准在制定时考虑到外译的问题。而国际标准的研究者主要将其作为翻译依据,而不是从标准化来研究,因此研究多集中于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很少见到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相互映照的研究。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制定应该依据统一的中医药中文原文标准。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时,只有依据统一的中文原文标准,才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讨论问题,裁定争议。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出现基本一致的国际标准。因此应加强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相互映照研究,在制定中医药标准时应将对外翻译也作为考量的维度,从术语的定义、诠释等方面予以规范,尽量避免在中文层面产生歧义,为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2.2 进一步界定中医名词术语,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2.2.1 怎样界定中医及其“人文属性” 中医是融合医学、文学、哲学、天文、地理的人文医学。西医是物质性医学(material),侧重试验、数据等。医学英语语意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西医学英文文章在行文、措词、语篇等方面与人文性文章有较大区别[4]。
当中医文本被译为英文时,第一个问题就是应当翻译为医学文章还是以医学为载体的文化性文章?若是前者,译者就会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可能中医所包含的医学之外的因素就会减弱,后者则反之。如:“风火眼”的翻译就有 “wind-fire eye”“acute conjunctivitis”“Feng Huo Yan”等。在习惯于西医的西方读者眼里“wind-fire eye”类的译语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以医学为载体的文化。在涉及中医药文本翻译时,到底应该采取哪种策略并没有权威的标准予以指导,译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解释原文文本。
从事中医英译的一些西方学者与医疗机构对中医的界定是替代/补充医学或以医学为载体的文化。WHO ICD-11 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规定中医“病”的概念英译时不能使用“disease”,因其不符合对“disease”的描述,建议使用“disorder”。从这个词的使用上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中医的“病”的界定是从替代/补充医学的角度出发的。所以西方学者的译文更多的是侧重中医的人文属性。国内学者则更多侧重中医的医学性,因而产生相应的翻译原则,如“厚医薄文”“比照西医”等,这也是导致译语多样性的一个原因。
究竟应该怎样界定中医以及“人文医学”,需要从中医药标准化的层面上予以考虑。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国内医学对此的界定是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面对争议时的重要依据。这一点不仅使翻译有法可依,标准制定有据可考,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以及中医药今后的走向。
2.2.2 清晰、准确地界定中医名词术语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两种文字,中文与英文有较大差异,有些术语在中文层面上或许不是问题,但在翻译时,则会成为问题。在已有标准中有些中文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概念模糊。这类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一词多译、译文歧义甚至错误等现象的发生。如“百沸汤”“太和汤”“麻沸汤”这三味汤剂都是《本草纲目》中热汤的别称[5]。在不止一个中医国际标准中分别译为三种汤,有些采取音译、有些采取直译,但都没有指明这是一种汤剂,很多读者都误认为是三种汤剂。这种情况应在制定或修订中文原文标准时将其归为一类,予以说明,以避免歧义。
一些证候的名称如“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蒸”“湿热蕴毒”等很难说明其间的不同,缺乏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中医文献对这几个术语的解释莫衷一是,译语纷繁。
另一些中医临床辨证过程中的症状表述语意含糊,如“食少”“纳差”“不欲食”等应如何区分,一直困扰着翻译工作。
某些治法的理解也存在不确定性,如“疏风泄热”“滋阴解表”“清热解毒”“补火助阳”等。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这四个字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因果”。在中文层面这些关系都能成立,如“补火助阳”可以被理解为“补益心以助阳气”或“补心和助阳”,其翻译就可能出现“reinforcing fire(heart) to assist yang”或“reinforcing fire(heart) and assisting yang”,这也导致了同一个术语的不同诠释。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外国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规范。
目前从事中医英译的人员主要是英语教师与部分中医专业人员。英语教师对中医术语的理解主要依据字面的意思,如果中文意思不确切,其译文产生的问题会更多。
2.2.3 统一临床、教学和科研所用术语 临床、教学和科研所用术语有时会不一致,如教材中提到中风病五大主症之一的“半身不遂”,临床病历记录中多为“单侧肢体活动不利”[6]。类似术语在翻译时,如果译者没有医学背景,常陷于二者是否等同的疑惑中,容易导致误译。
2.2.4 尽量避免“让读者自己决定” 有些中医术语由于成文年代久远,其含义有所争议。业界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让读者自己决定”。如果英译文也需“让读者自己决定”,对于中医这种严谨的科学是某种程度上的损害;其次由于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与国人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形下往往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本最终失去正确引导读者理解中医药原理的作用。
Nigel Wiseman指出中医翻译作为一种科学信息的传递,其术语与概念应该是清晰明确的,绝不留给读者猜测的余地[7]。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也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
对于有争议的术语,一方面应加强研究,从中医经典、临床等多方面予以考察,另一方面也应本着对中医药负责任的态度,摒弃门户之见,各方协作得出基本定义,促进中医药对外的健康传播。
3 结语
没有统一的中医药标准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中医走向世界并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需要统一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作为基础。由于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依据中文原文,因此只有统一中文原文标准,才能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中医英语词典、中医英语教材等,促进中医药的对外传播。
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制定中医药标准时应考虑对外翻译层面,也就是从对外翻译的角度考量中文术语的界定。本着“语”为载体,“术”为实质的方针[8],从语言文字层面和中医学专业角度厘清术语关系、内涵外延以及同义词、近义词等。
加强中医药标准与中医药国际标准相互映照的研究,才能将科学、准确的术语传达给世界。中医名词术语规范的问题是国内翻译界与医学界共同的事业,需要两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门术语混乱的学科,很难登上国际学术舞台,中医药要走向世界,统一规范的术语是交流的基础,是中医国际交流的前提[9]。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的今天,标准化深入、细化的工作也应提上议事日程。在进行标准化研究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考虑中医药对外传播以及翻译的相关因素,制定一些具体的指南或规范指导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形成较一致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使中医术语在对外传播、教学及国际标准制定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宋海英,张庆荣.中医病因学基本术语英译标准对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 2085-2087.
[2] 周恩.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217-220.
[3] 蒋基昌,李永安,文娟.论对外中医教材英译存在问题及英译质量的提高[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3):109-111.
[4] 兰凤利.论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68-370.
[5] 谢舒婷.中医病名英译规范-评《中医药学名词》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21(11):119-121.
[6] 董兴鲁,马斌,房位昊,等.《中风病中医标准化术语集》的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7(8):509-512.
[7] 魏廼杰.就谢教授及其同僚运用西医术语表达中医概念的回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26(8):746-748.
[8] 陈晓华.魏廼杰翻译思想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
[9]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6-8.
(责任编辑:尹晨茹)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of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
Zhao 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TCM college of Beijing, Beijing 100029,China)
It is not uncommon that the same term's English translation differs in another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phenomen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the term in Chinese medicine excluding the translators' influence.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y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enters more on Chinese text and medicine itself than on defining Chinese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iscu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paper tries to state that the precise, unambiguous term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e; while revising standard of Chinese medicine, its transl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guarantee the source text not only reasonable for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explicit when translated in English; and the researches on standard of Chinese medicine need to be amplified by including translation as a new dimension.
Standard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ternational Standard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s
2015-05-19
赵霞,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中医术语翻译。
R3-03;H315.9
A
1673-2197(2015)20-0141-03
10.11954/ytctyy.2015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