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浊通络方联合口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5-12-10伟孙溪王亚彬田慧娟史巧会赵龙韩淑凯
孙 伟孙 溪王亚彬田慧娟史巧会赵 龙韩淑凯
1 河北省望都县中医医院 072450; 2 河北省唐县妇幼保健院;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4 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 5 河北省荣军医院
健脾化浊通络方联合口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孙 伟1孙 溪2王亚彬3田慧娟2史巧会4赵 龙5韩淑凯1
1 河北省望都县中医医院 072450; 2 河北省唐县妇幼保健院;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4 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 5 河北省荣军医院
目的:探讨自拟健脾化浊通络方联合口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以口服自拟健脾化浊通络方配合口针疗法;对照组60例口服匹维溴铵,比较两组4周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浊通络方联合口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健脾化浊通络方 口针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泻型较为多见[1]。2012年11月-2014年11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源于望都县中医医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消化科门诊。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1.5±7.4)岁,病程2~21年,平均病程(8.1±5.5)年。对照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2.8±8.1)岁,病程2.4~26.7年,平均病程(7.5 ±5.3)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Rome“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Ⅲ”[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有关标准[3]。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自拟健脾化浊通络方联合口针疗法。自拟方药物组成:生黄芪20g、僵蚕15g、砂仁15g、白术10g、白芍10g、藿香15g、陈皮10g、防风10g、全蝎6g,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口针疗法:取穴:头部区、神经区(其中头部区和神经区分别在下颌中切牙齿龈下方口腔前庭黏膜处和上颌中切牙间齿龈上方口腔前庭黏膜处),选用0.3mm×40mm华佗牌针灸针,患者仰卧或正坐,上、下唇之间垫以纱布,患者处于半张口状态,针尖与黏膜呈15°角快速刺入1寸左右,予以轻微捻转手法,待得气后留针15min,1次d。对照组:予以口服匹维溴铵,50mg次,3次d。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有关内容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停止治疗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但停止治疗3个月内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改善,但有诱因存在时即复发;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36例,占60.00%,显效12例,占20.00%,有效7例,占11.67%,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占25.00%,显效11例,占18.33%,有效12例,占20.00%,无效22例,占36.67%,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功能性紊乱疾病,其致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胃肠道动力、内脏感觉、精神心理异常、肠道感染、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相关[5],由于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已引起医学界的密切关注。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七情不和、饮食所伤,或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虚弱,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清浊相混,湿浊互结,最终淤阻肠络,可见,本病的病机特点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浊为致病之标,痰淤为复发之关键”,因此治宜健脾化浊通络之法。中药方中黄芪益气健脾、僵蚕化痰通络、砂仁温中行气,白芍甘温扶中、柔养肝木,白术能健脾除湿,为脾虚夹湿证之要药。陈皮温中行气、燥湿醒脾,防风祛风邪、散肝郁,全蝎通络止痛、化痰熄风,藿香宣化湿邪、芳香化浊,诸药合用共奏化浊通络、补气健脾之功。
口针疗法是针刺口腔黏膜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载“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脏腑有偏盛之疾,则口有偏盛之疾。”,脏腑通过经脉与口密切联系,其中足阳明胃经“环唇”、“还出挟口”,足阳明经别“出于口”,手阳明大肠经“挟口”,由此可见,口为五脏六腑通行之处,尤其与胃肠关系密切,“病之于内,形之于外”,脏腑之病变可通过口腔反映出来,因此,针刺口腔黏膜上特定穴位,可以治疗脏腑疾病。同时,所取穴位“头部区”和“神经区”分别在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之处,故刺之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总之,通过中药的辨证施治和口针的整体调理,可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提高身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机体恢复稳态平衡,经统计后可以看出:治疗组针药结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匹维溴铵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药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1]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等.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5):563-566.
[2]刘新先.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2(11):736-738.
[3]陈治水,张万岱,危北海.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704-270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5]谈晶晶,韩树堂.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443.
(本文通讯作者:韩淑凯)
(编辑雅文)
R259
B
1001-7585(2015)19-2640-02
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