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比兴用法与英美电影插曲的艺术传播效应分析——以《毕业生》插曲《斯卡波罗集市》为例

2015-12-10魏美华

电影评介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斯卡比兴波罗

魏美华

一、 汉语比兴用法

比是比喻,兴为寄托。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被比喻的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中的两种。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比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寄托作者的情怀。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歌词创作也常会使用比兴手法。

二、 英文比兴用法

电影《毕业生》海报

一些英美电影插曲中也存在大量比兴用法。英语中的Metaphor and analogy就相当于汉语的“比”与“兴”。这些比兴用法用于插曲中,很好地烘托了电影气氛,活化了电影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内涵,突出了电影主题,强化了电影的感染力,使电影的声色情景深刻形象地留在观众心中,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传播效果。下面试以《毕业生》插曲《斯卡波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为例说明。

(一)剧情简介

刚满20岁的大学毕业生班,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被父母的朋友,自己的长辈罗宾森太太不断挑逗,诱惑而发生同居关系。同时班也邂逅并爱上了她的女儿伊琳。伊琳从母亲的震怒中猜到了班同母亲的曾经不正常关系。她伤心地决定与别人结婚。班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要尽最后力量挽回爱人的心。影片的主题反映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战胜迷茫,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

(二)《斯卡波罗集市》唱词的比兴手法赏析

第4 0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毕业生》(T he Graduate)的插曲《斯卡波罗集市》曲调凄美婉转,给人以心灵深处的触动。作为20世纪60年代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电影插曲,曾被那代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视为至爱。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和嬉皮士运动的叛逆潮流中,这首歌一方面是对青春时代的清纯和爱情的缅怀,一方面是在用梦幻般的曲调和轻吟低诉的唱词编织着有关迷茫、傍徨的童话。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伊琳明白男友班竟然先前是跟自己的母亲发生了同居关系而愤然离开的时候,插入《斯卡布罗集市》并且反复吟唱,最能反映男主角的复杂心情。

歌曲共分五段(一、五段重复),每段的第二句都会唱到四种花草: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分别代表爱情的甜蜜、力量、忠诚和勇气。另有一种解释版本:这四种花草在英国传统中都和死亡有着某种的联系,同时它们又都被认为是能抵抗死神的草药。歌曲反映这是一个被情人抛弃的男人。每段反复出现的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就是一种“矛盾式的”比兴手法,因为这四种花草,既分别代表爱情的甜蜜、力量、忠诚和勇气,又寓意着死亡和与死亡的抗争。歌者对情人的离开无可奈何,又抱有渺茫的希望。用这四种寓意矛盾的花草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恰恰是一种最微妙的比兴手法,真是千般恩怨、千言无语尽在其中。歌者用这四种众所周知的花草,期望他的心上人能够用爱的温柔来消融他们之间的误会和痛苦,用毅力来度过他们分离的艰难时光,用忠诚来陪伴孤独的日子,用勇气去挑战世俗并最终回到他的身旁。恰好印证了垂头丧气的班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希望。心爱的姑娘虽然抗议自己要去跟别的的男人结婚,此时此刻,自己有没有脸而不顾一切地去把她抢回来,也不知心爱的姑娘能否冲破世俗的巨大压力跟自己一起逃婚?心情真像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的寓意,迷离彷徨,反复出现,难以言表,又难以抑制、平复,最恰当地比兴了班此时此刻的复杂痛苦又矛盾纠结的心境。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四种花草,在英美民族思维中,既寓意爱情生机勃勃的力量和希望,又寓意面临死亡的压抑和无奈。电影情节中的离与聚、生与死、存与灭的力量在这里交汇博弈,让观众与当事人一同迷茫纠结,死里求生,心理共鸣。这种比兴用法具有英美国家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异域心理艺术效果,突破了中国观众的传统心理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三、《毕业生》电影插曲的艺术传播效应分析

《斯卡波罗集市》曾作为第40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毕业生》的插曲,是一首旋律优美的男声版经典英文歌曲。2000年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翻唱过该歌曲,添加了很多装饰音,使歌曲显得更加凄美婉转,给人以心灵深处的触动。莎拉·布莱曼,英国跨界音乐女高音歌手和演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与何塞·卡雷拉斯演唱了《永远的朋友》一曲,2008年与中国歌手刘欢同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You and me),是唯一一位演唱过两届夏季奥运会主题曲的歌手。她是英国美声唱法的历史改革者,世界级天后歌手,她演唱的《斯卡波罗集市》,技法全面,几乎涵盖了英文歌曲演唱的所有元素,把声、色、情、调、意、蕴、涵七大音乐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国歌手多以能摹唱此曲英文版为骄傲和自豪。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到著名歌手的推崇,《斯卡波罗集市》在我国广为流传,并深受听众的欢迎,成为高端歌坛的经典,中英文翻唱版本层出不穷。

结论

英美原声电影插曲中的比兴用法对电影和插曲之间的艺术互补互动会产生神奇的效果,从而能够推动两者的传播速度、深度和广度,产生具有异域风格的艺术效果和恒久的社会传播效应。

猜你喜欢

斯卡比兴波罗
比兴、咏物辨说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以“信、达、雅”翻译标准批判性赏析奥斯卡金曲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诗经体译文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
曾益新院士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大银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