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叙事与审美价值——《午夜巴黎》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启发

2015-12-10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吉尔伍迪未婚妻

王 琤

人物、叙事与审美价值——《午夜巴黎》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启发

王琤

《午夜巴黎》是美国导演伍迪·艾伦以巴黎为背景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其“欧洲系列”电影的第七部,欧文·威尔逊饰演的吉尔是好莱坞著名编剧,他有着自己的文人追求,想要写出一部真正代表自己内心想法的小说,这一想法却被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未婚妻伊内兹嘲笑。吉尔与未婚妻、岳父岳母一同来到巴黎度假,却意外穿越到19世纪20年代的巴黎,结识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泰因夫人、乔伊斯等文学偶像,在现实社会与“黄金时代”的不断穿梭中,吉尔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遵从内心的选择,留在巴黎,重新展开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叙事手法:经典叙事手法与艺术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

《午夜巴黎》鲜明的艺术标志便是其叙事手法的与众不同,整部影片中时空交错变幻,将现代与过去相结合,直接造成情节结构的非连贯性与电影观感的特殊性。不同的叙事手法向观众提供了不同的信息:经典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主人公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1]吉尔一家来到巴黎度假,他想要在巴黎这个有着浪漫文化气息的城市完成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却不被未婚妻所理解甚至被不断的否定。未婚妻崇拜好友保罗的空洞学识,吉尔却不屑那卖弄的夸耀。吉尔与未婚妻矛盾的产生、发展,结局,属于经典叙事手法。展现了吉尔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身边环境——物质生活富足,与未婚妻有关于前途发展上的矛盾,不愿意妥协。可以说,现实世界的不顺遂也是他乐得逃避进另一时空的诱导因素。而在1920年前后的另一时空中,吉尔结识了文学偶像海明威,并受他引荐得以让斯泰因夫人指点自己的小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文学上吉尔得到了斯泰因夫人与海明威的肯定,在这一点上,他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自在的穿梭在两个时空之中。从精神上苦闷的现实生活中得以解脱,在午夜的巴黎得到了情感上的慰藉。伍迪·艾伦运用交错与拼贴剪辑的方式,在直接导致了观影上不流畅的同时也激发了观影者的兴趣。往往一段与未婚妻的争吵尚未结束,吉尔便飞快地躲进另一个时空。一个顺序线索中断,另一个情节又被捡起。正是不断的通过这种经典叙事手法与艺术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的剪辑手段,使得影片在“现实”与“虚幻”间不断变换,主人公也不断在“依附现实”与“追求自我”中矛盾挣扎,最终找到了平衡。而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吉尔也不断地面对着新的问题。首先,他爱上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但他也同时深爱着自己的未婚妻。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女人吗?这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他。其次,19世纪20年代是吉尔所向往的“黄金时代”,在影片的开头他便向未婚妻惊叹,这美丽的巴黎在19世纪20年代该有着怎样动人的灵魂!而他在和阿德里亚娜共同的一次穿越中终于明白,人们永远向往着自己心中的“黄金时代”,而忽略了自己现实中身处的时代也是后人心中的黄金时代。而这种价值观念的传达,只有通过现实与艺术两种电影叙事手法的交错使用才能够达成。《午夜巴黎》在看似间断式的逻辑中传达了统一完整的影视理念,这点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二、人物形象:矛盾对立中寻找自我精神价值

伍迪·艾伦从开头起便设置了贯穿影片的矛盾点——吉尔和未婚妻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未婚妻只追求富裕的生活,不断的劝说吉尔放弃不切实际的小说家幻想。而吉尔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想写生硬而无意义的电影剧本,想要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吉尔深爱着自己的未婚妻,这一矛盾对立令他非常痛苦。海明威把巴黎称作“流动的盛宴”,这一书名被中文译者汤永宽阐释为:“巴黎这座世界艺术名都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真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2]汤永宽将海明威对于巴黎的自我认识上升发展成为一种文人的共同意识。巴黎,从文人个体的心灵寄托,上升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而吉尔便是被这种文化符号所吸引,想在此完成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是影片中的精神追求,而伍迪·艾伦将精神追求放置在一个矛盾的情节突出中,更加从一个侧面上升了这种精神追求的高度,通过未婚妻、未婚妻父母、保罗这一类人与吉尔的对比,将吉尔推向了19世纪20年代的文化群体中。而阿德里亚娜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与未婚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热爱艺术、懂得生活,能够与吉尔完成精神与精神的交流。吉尔曾坦言未婚妻非常“性感”,而经过第一次见面与交谈,美艳的阿德里亚娜给吉尔留下的印象是“可爱”。伍迪·艾伦有意识的导向一种“精神与肉体”上的矛盾,让吉尔选择,在选择中更加有力地塑造人物个性。吉尔向未婚妻兴奋言说自己在19世纪20年代的所见所闻,被认为是“疯了”;未婚妻拒绝与吉尔在午夜巴黎的街头漫步,也不认为“湿哒哒的城市”有什么好……通过一个又一个矛盾的塑造,吉尔终于被推向了精神世界。他在现代社会看到了来自过去的阿德里亚娜的日记,并决定去找她。到此,这一个关于“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告一段落,影片中另一个矛盾开始发展。吉尔认为19世纪20年代便是让他为之疯狂的“黄金时代”,而当他和阿德里亚娜一起穿越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阿德里亚娜表示她发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并在留在这里,而吉尔终于发现,人们都向往着不属于自己的那个“黄金时代”,18世纪末的人们也在向往着文艺复兴的时代。在这个矛盾中,阿德里亚娜选择留在过去,吉尔选择回到现实,继续自己的时代。通过这个矛盾,吉尔这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加富有鲜明的色彩,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在午夜巴黎的街头徘徊迷茫,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吉尔作为导演伍迪·艾伦的代言人,揭示出了“怀旧”的本质——不过是为无法触摸的过去加上想象的光环,说到底,黄金时代的美好只是潜意识对抗不如意当下而产生的幻觉。[3]

电影《午夜巴黎》海报

三、审美价值:创造性意向的运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伍迪·艾伦的影片都以纽约为背景,而在这类电影中,他钟爱使用“城市意象”——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现代化的汽车、摩登电影院等等。从2005年开始,伍迪·艾伦的近七部电影都选择了欧洲作为城市背景,完成了他的“欧洲七部曲”:2005年《赛末点》、2006年的《独家新闻》、2007年的《卡珊德拉之梦》、2010年的《遭遇陌生人》,都选择了伦敦作为故事发生地,2008年的《午夜巴塞罗那》选择了风情万种的巴塞罗那,2011年的《午夜巴黎》选择了浪漫清新的巴黎,2012年的《爱在罗马》选择了古老热情的罗马。在“欧洲七部曲”中,伍迪·艾伦表现出了自己在70岁的视角下的审美价值。在《午夜巴黎》中,有几个创造性的意向对于影片的整体审美性有重要意义。

(一)巴黎街头

巴黎街头是影片中最常见的意象,从影片一开始,伍迪·艾伦用了将近4分钟的时间展示巴黎街头的风情:风和日丽,细雨霏霏,街头的建筑、公交车站、行人、小巷……在音乐中分外迷人,也显示出了伍迪·艾伦的欧洲情节。这个在普鲁克林长大的老男孩,一直希望能够从美国本土文化中抽身而出,进入异文化区进行拍摄,梦想成为一名“外国电影人”。而通过伍迪·艾伦这一美国人的镜头下看欧洲街头,我们甚至可以看出美国文化中对欧洲社会的文化想象。在伍迪·艾伦的故事中,美国代表的是商业的、快节奏的、失去深度、侵略性的现代文明,欧洲代表的是田园的、舒缓的、高雅的、温和的传统文明。[4]在《午夜巴黎》中,吉尔的未婚妻是典型的美国白人上流社会的代表,追求物质生活,缺少人文素养,吉尔在巴黎街头与未婚妻的一次次看似无意义的交谈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最终吉尔选择离开未婚妻留在巴黎生活,也代表着他在“欧洲文化”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重生与解放。巴黎街头是贯穿整个电影的意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也是主人公代表的导演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度的文化意蕴与哲学内涵。巴黎,浪漫、温柔、迷人,含蓄、内敛、自然,吉尔以一名旅游者的身份看巴黎,也就把巴黎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旅游者视角背后是凝视机制。“凝视”是携带着权利机制的一种观看方法,在凝视的过程中,观看者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被看者在沦为观看对象的同时,将权利机制内化成自我价值从而被彻底物化。[5]不仅仅是巴黎,《午夜巴塞罗那》中的巴塞罗那、《爱在罗马》中的罗马,都成了一种被凝视的对象,代入了导演主观情感上的表达特点。

(二)马车

马车是进入另一个时空的交通工具,同时,它也是慢节奏的象征。吉尔是在现代社会乘坐马车进入19世纪20年代,也象征着进入了另一个慢节奏的社会。伍迪·艾伦选择了马车,而不是现代的交通工具汽车,十分耐人寻味。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影片的一个情感诉求,即对慢社会的褒扬。吉尔几次与未婚妻的真挚的表露情感的交谈都被焦躁打断,而这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的特征,人们物质、焦虑,缺少沟通与交流。“马车”这个复古的意向将吉尔代入了一个重视个体想法、情感自由抒发、人与人之间自在交流的世界——19世纪20年代。在这个意向的凝聚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

结语

《午夜巴黎》通过一段时空交错的寻找自我之旅表达了伍迪·艾伦的艺术情怀与思想,即活在当下,追寻自我与个人完善,影片运用不激烈却很典型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经典叙事与艺术电影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使情节发展曲折有致。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1]单斐.经典叙事手法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在《午夜巴黎》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4(19):67.

[2](美)海明威.流动的盛宴[M].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5-56.

[3]韦小波.时间摆渡与媒介嬉游——《午夜巴黎》对经典改编的启示[J],当代电影,2014(12):25.

[4]王婷.作为他者的欧洲——伍迪•艾伦的“欧洲系列”电影[J].当代电影,2013(8):25.

[5]赵一凡.西方文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49.

王琤,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翻译研究。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二语习得会话修正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54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吉尔伍迪未婚妻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拿开以后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照相日
装作看得见
炉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