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管理策略浅谈
2015-12-09牛明娥
牛明娥
摘 要: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班级管理;策略
作为中职学生其中绝大部份学生的情况是文化基础不好、怕考试、厌学、习惯懒散、不自信,最多也只有15%左右的学生是因为真正希望学习技能、或者是出于理性思考而选择上中职的。要想让中职学生在求知路上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精神得到唤醒,我们必须在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上下功夫,以满分的热情去呼唤学生的真情,用积极的行动来指引学生的行动。
中职学生管理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应该针对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能力特点、生活环境特点制定相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繁琐罗嗦。中职学生教,中职班主任难当,这是我们每一个中职班主任的共同体会。如何在困境中当好班主任,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难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共同课题。
一、中职生的现状及成因
(一)家庭收入拮据的学生。因为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部份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升大学,然后考个一官半职好光耀门庭。因此,凡有钱家庭子女即便学习不是很好也能想办法上普通高中。虽然读中职的许多学生的文化成绩实际比“高中”生要好得多,但他们上中职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发挥自身特长、学得一技之长、服务中国制造业”,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上中职。
(二)习惯不良的学生。通过家访和调查发现,许多中职学生上初一、初二时的成绩是很好的,后来因为上网成瘾、或过份关注异性、或抽烟打牌或打架等而渐渐的荒费了学业,当他们想改掉“坏毛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病入膏肓、因为方法不济或恒心不足而难以自拔,中考之后只能无奈而又痛苦地选择读中职类学校。
二、班主任对班级如何进行管理
(一)构建和谐稳定的班级氛围。首先,对所有班级成员通过查看资料及沟通或者写周记等方式和途径了解以往表现及情况,真正做到对每个同学的特点心中有数,以便针对每一个同学进行个性化教育和辅导。其次,在对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后,精心构建一个稳定的、有战斗力的班委、团支部,通过班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自主管理。第三,努力营造健康、正直、向上的班风。经过自己不断探索和自我完善,在组班理念上确立了以“团结进取,真诚热情,严谨踏实”为班级精神,形成了“班荣我荣,班辱我辱”为风尚的班级建设方针 ,积极响应学校全员管理、劳动、提倡不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的规定,努力培养良好的班风。
(二)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职学生在行为表现中存在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调查我发现,目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型:凡事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遇事优柔寡断,总是依赖别人作决策;生活中自己不能独立自主;学习中不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偏执型:不相信他人,嫉妒、蔑视他人,自我评论过高;常常怀疑别人存心不良,敏感、多疑,不经证实,便怀疑同学的忠诚与诚实,无端害怕别人利用他人信任来反击他。虚荣型:这种学生往往家庭生活比较好,表现自高自大,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筹,常常自吹自擂。自恋型:这类学生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对批评极为敏感;喜欢指使他人,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缺乏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阳奉阴违型:表面上对老师、家长、班干部唯唯诺诺、点头称是,背地里却又故意拆台,暗中捣乱。这种类型的学生表面上老老实实,背后却搞小动作,常常成为班级活动的阻力。反社会型:这种学生思想偏激,牢骚满腹,行为放纵,经常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来。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职学生心理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边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我们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到纠正与调整的。
小 结:矩为方,规为圆,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过程是重塑生命的过程。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要想让中职学生在求知路上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精神得到唤醒,我们必须在管理方法上讲求策略,以满分的热情去呼唤学生的真情,用积极的行动来指引学生的行动。班集体建设是充满人性与挑战的,值得所有班主任去思考,去探索。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有时又使人觉得头疼的工作,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当看着一个个学生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时,当一届届毕业的学生回来和我谈话时,成功的喜悦将充满你的心中,一切的烦恼都将随风而去!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沈阳出版社.2000.7
[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