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语文教材发展学生能力

2015-12-09刘景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8期
关键词:事例语文课生命

刘景娜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应当是依托教材这“例子”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其他类似文章,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要让教材的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

关键词:语文教材;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54-02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五组“感悟生命的美好”这一主题下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素材,这是从文章的内涵来看。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鲜明,开头提出生命是什么,用三个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新课标对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教材在低年级就安排了许多词句的练习,如:读词语,用学过的熟字组成新词,反义词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2.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到了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4.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是如何依托《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发展学生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的。

课前读懂,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话题进入,感受快乐,在表达快乐来源时,其实就是告诉孩子们快乐来源于身边的人或事,不一定轰轰烈烈,但只要留心观察和感受,快乐无处不在。借由句式“快乐是……”训练学生用简短的句式来总结自己的感受。孩子们把这些像诗一样的句子连在一起,不就是一首《快乐是什么》的儿歌吗?同时,这样的句式也为学习课文,总结三个事例,感悟“生命是什么”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在课堂中,大家也许发现,我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和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一做法,其实有个小插曲,女儿已经上九年级,六月马上面临中考。前不久,女儿跟我说:“妈妈,在答语文阅读题时,我最没把握的就是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女儿的这个困惑令我感到震惊。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学习每篇课文后,必背的就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虽然很枯燥,但毕竟从量变引起了质变,让我们自己从中悟出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和方法。可是女儿这一代,我们的语文课文注重的是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朗读的指导,注重的多是语文的“人文性”。至于如何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语文“工具性”的知识是缺失的,也就是开头我提到的借助教材应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也就是3、4年级学生阅读要求的第4条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上述原因,我觉得这节课我必须要教给学生至少一种概括文章大意或段落的方法。于是,有了课堂中概括文章大意及每个小事例“生命是……”的环节。当然,在今后系列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其他的一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段落合并法、要素串连法、问题概括法、标题追溯法、内容借助法等。同时,让这些方法不断地在所学课文中得以运用、练习。我想,老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下去就不会再出现女儿这样快到中考仍感到很迷茫的现象了。

这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不断地发问,讨论,选择,引起学生思考。总结出一套读懂理解文章的方法。这套方法如果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巩固、丰富、扩展,孩子们就再也不怕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这种方法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是由他们自己探索、尝试、总结出来的,他们记忆会更深刻。认同度会更高。这一想法来自于数学课,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它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老师告诉你一个定律和法则,接下来,去做题,去运用。现在的数学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体验感受,再总结整理的过程。在这一体验过程中,孩子知道了法则和定律是怎样得出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失败、有尝试、有抉择,最后到成功,这一成功的体验和经历,相信是每个孩子久久不能忘怀的,这比老师讲一千遍一万遍来得更加有效。

我的偶像薛法根老师是这样定义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语文课应“大道至简”,应返璞归真,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在授课时还存在朦胧的模糊的零散问题。比如,我在讲六年级《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种无微不至的像对亲子女一样的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孩子们,如果把这段文字中的老人换成是‘我,你再来读一读。”(出示幻灯片)“老人,你为什么要把饼干切成饼干丁呢?为什么放在栏杆扶手上呢?”随着学生进入角色的回答,老人对海鸥的爱深入学生心中,朗读时情感达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总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悟,让孩子总有一种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的感觉,从不直接点明,要知道直观明了的数学知识,还要经过不断地做题,说练,学生才会掌握,可我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总让孩子们云里雾里地去揣摩、去猜,什么时候孩子才能真正掌握呢?

因此,这节课我的板书是两条线,一条情感线,一条方法线,让学生明白地看到情感的感悟是借助有效的方法得来的,新课标对于中级学生阅读要求就有一条是“能换了上下文,理解词句总意,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感情表达中的作用”。所以,我与孩子们用第一个小事例总结,摸索出一套方法,让孩子们用第二、三个小事例去探索,可能方法运用还不够纯熟,但这么有深意的文章,让孩子们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endprint

我区结合市教研室张易老师提出的读写结合的课题,也在开展各种研讨课的备课,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去搞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新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中提到“语文课改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巩固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真正核心要义是“理解”,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包括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而“运用”应该是在理解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中点”上,进而规范,熟练,出色,有的放矢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运用包括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一个字都在运用语言文字。在应试的教育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试卷中体现?试卷中组词造句、课外阅读等题目都是在考察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集中体现这一能力的是便是写作,所以,我认为读写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起码,它让教师关注到文本中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也就是“怎样写”的,并加以模仿、借鉴,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这就印证了我的观点,借助教材发展学生能力。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它在写法上是很有特点的,学生模仿起来也不是很难,它在开头提出生命是什么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列举了三个小事例阐述对问题的见解,结尾表明自己积极的人生观。所以,课堂结尾引导学生观察文章在写法中的特点,用公式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因为有了这堂课的体验过程,他接受起来并不是很难。最后再提一下本节课的读写,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是“感悟生命的美好”,安排了精读课文《触摸春天》、《生命,生命》,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海伦·凯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语文园地。可能在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模仿韵味十足、诗意盎然的语言。但这篇文章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文章的结构,加之单元写作主题“热爱生命”,学生学习本单元了解的生动事例及单元写作中提供的素材等,结构有了,优美的语句有了,一篇关于热爱生命的写作还难吗?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小事例,都要围绕着生命的启示选择,这就是散文所谓的形散神聚,拓展运用到其他的写作中同样适用,我记得我区在六年级期末考试中,有过这样一个文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精彩瞬间,难忘的、美好的、感动的……每一个瞬间都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请你用镜头记录下其中的两三个”,这次写作,我认为这两三个镜头应有内在联系,或许这两三件事场景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但都应围绕着一个主题或“助人为乐”或“给陌生同学帮助”或“师生情”、“生生情”……所以结尾处我稍作了一些点拨。

因为我有了以上的想法才有了今天这堂课,这堂课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学生训练的角度不同,可能呈现的深度也就不同,我为了把自己对语文课的思考付之于行动,想让大家通过这一节课来感受“我们应借助于教材,教学生方法,发展学生能力”所以主论的内容有些多,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果对整册书或上下册书,再甚至六个年级的十二册书有个整体的把握,针对学习方法,语言的训练有个系统的安排,训练量不用过大,每年度完成,巩固一个,那么六年下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将是受益终生的。

插入北小李明新《狼牙山五壮士》例子。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仅是一个例子”。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潜心思考,勇于创新,一路挥洒言语的馨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例语文课生命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可怕的语文课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语文课里挣分忙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