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
2015-12-09史彩华胡静荣
史彩华+胡静荣
摘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物。当今中国提出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因此,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必需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本文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业单位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72-02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因此,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必需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展开。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凝练为12个词,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其作用相比事业单位的“硬实力”更加潜移默化,更能影响事业单位的前进和发展[1]。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关系,对于发展事业单位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事业单位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及其功能
事业单位一般是由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其人员与公务员性质不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8年国务院发布,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另一个是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定义为:“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主要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教科文卫,以及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此外,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所等,大体可以分为“参公(即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它的三大功能特征:服务性、公益性和知识密集性。
二、事业单位文化的现状
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表明,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一定是建立在某种具体的特定时代的“实际生活过程”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而不过就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客观的反映而已。所以,马克思又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3]
考察当代中国事业单位文化的现状,对于我们深入领会“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主流方面看,当代中国的事业单位文化是好的,但消极的、错误的甚至腐朽的文化因素也存在于其中。
一是价值观念错位。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另一方面,受价值相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的影响,使得当今中国的事业单位文化存在着“重肉体不重灵魂”的现象,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都有一定市场,在某些层次的人群中还有较大市场,如贪污、行贿、受贿、讲排场等。
二是嘲弄理想,否定崇高,解构普遍价值。本来,从人的生命存在本质出发,文化必然包含着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品格,即世俗性品格和超越性品格。文化的世俗性品格可理解为文化的如下品格特征,即肯定现世生活,力求从现世生活本身寻求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而文化的超越性品格则意味着一种文化不简单地迎合现世生活,而是与现世生活保持一种自觉的疏离;它关注生命的永恒存在和终极意义,力求提供一种供人栖息的终极的安身立命之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本身正是历史的“世俗基础”。就这一点而言,现世生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需要从它自身之外去得到说明。但是,立足于现世生活来阐释生命存在意义的立场,是以回避对生命之终极归宿的思考为前提的,它不直面生命的另一面即死亡,从而将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淡化了。然而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世俗性的一面被大大强化而超越性的一面则大大弱化了,这就导致了人们只关注当下的、个体性的利益追求,而忽略了未来的理想提升,嘲弄理想、否定神圣与崇高,解构普遍价值,成为当今中国事业单位文化中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并且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健康科学发展。在事业单位文化的宣传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职工的价值观念,让和谐替代事业单位的不良风气,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利氛围,要让事业单位职工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设我们和谐的精神家园。事业单位在传承文明、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首先,以“和谐”为主导价值,决定了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其次,以“平等”为普适价值,在构建和谐事业单位的进程中,使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理念;最后,以“公益服务”为基本价值,为事业单位精神文化提供广泛的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唯物史观与认识论、价值观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在事业单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符合事业单位文化的发展需要,而且符合事业单位职工思想道德观念转变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事业单位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将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引领社会进步创新的精神旗帜。endprint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体系、达到共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议程,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
文化从上面来到下面去,要达到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共识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建议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制订并发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完成对文化核心理念、文化理念、执行理念的提炼,并形成对其内涵的阐释,使职工通过对事业单位文化认识、认知、认同,达到共鸣于心。[5]
2.践行理念、强化调查、深入研究、推进实施。事业单位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自己是否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突出文化对制度的引导和规范,推进文化与制度匹配,持续优化事业单位竞聘用人制度,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实现人岗薪匹配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文化建设体系的整体实施状况作出阶段性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
3.注重总结、加强宣传、相互借鉴、共同提升。事业单位的理念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高度抽象的社会思潮转化成体现中国特色,大众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要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梳理、总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亲身体验与氛围感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五、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具有服务经济、服务政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不是强制,更不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而是当代文化领域中处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其特点是和平、平等、协商与对话。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是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孙春歌,商卫星.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J].教育文化,2013,(8):230-23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31,25,255.
[3]邱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13-15.
[4]邓名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J].求索,2011,(8):109-111.
[5]王小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J].通信企业管理,2012,(8):73-75.
[6]姚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0,(7):148-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