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发展时期经管类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5-12-09郭建华
郭建华
摘要:本文在分析课题特征性质以及经管类专业对《管理运筹学》课程的要求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部分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以便让该课程的教学与高校转型发展相吻合,增强课程教学实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经管类专业;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3-02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并为策略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方案提供量化依据。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基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模型分析与求解以及模型评价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要么习惯于教条主义,过分严谨,授课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从定义到定理,再到证明,最后是例题讲解,这样不仅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上课也除了记录就无需理解和思考,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点,更不能灵活运用;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过于依赖计算机进行模型求解,甚至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也借助软件,从而让学生产生软件就是万能钥匙的错觉,过分依赖软件。在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教学也必须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未来实践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体现其强大的应用性。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基于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和思想,借助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和对策优化问题。具体而言,是以数据量化和事件模型化为支撑,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管理运筹学》具有如下特点。
1.广泛的应用性。“运筹思想”源于《史记》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该思想最早用于军事预测与决策,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始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决策与管理。如企业的生产和营运计划、商品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货物的调度和运输、投资项目的评估和投资分配、设备的维修更新、方案的评价选择等方面。
2.多学科交叉性。《管理运筹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和方法于一体的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学科,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原理与数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从而形成现代的管理运筹学课程。
3.问题模型化。《管理运筹学》主要应用于探索系统问题的最优化,即从时空两个角度寻求系统问题的全局或局部最优解。其优化思想的精髓是“实际问题—变量描述—数学模型—模型求解—解的优良性分析和评价—最优解”。
4.多分支性。《管理运筹学》自产生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包括数学规划、图论、排序与调度、决策与对策理论在内的多分支学科体系。各不同分支的共性都是处理最优化问题,但也各具特性,不同分支在问题的优化思想和解决思路上又有所区别。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就包括数学理论知识。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自身特点,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常常是既招文科生也招理工科生,而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对《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将是一个现实障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运筹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应用的程度也不断加深,这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在新的教学要求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凸显出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多分支的交叉学科,课程知识综合性强,内容涉及面广,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又有限,本科阶段的教学不可能包括所有分支。尤其是经管类专业,专业方向繁杂,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要求不统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行“一个标准”,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因而很难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服务。
2.教学方式老套,灌输式教学,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师生间少有互动和课堂设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
3.教学过程“重技能、轻思想,重应用、轻理论”。纵观《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史,授课教师基本表现出两个相反倾向。部分教师为体现理论知识的严谨性,使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基本是从公理体系出发,沿着一条“公式化”道路,平铺直叙地讲解课程内容,系统、严谨地进行数学推理,学生不仅提不起对管理运筹学的兴趣,反而觉得该课程高深莫测、很难学,除了被动甚至被迫学习之外,学生从来就不愿意主动去思考、去挖掘《管理运筹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使“学到”了一些解题技巧,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解题思想的内涵,不能触类旁通。也有部分教师虽然在课题理论教学上降低了严谨性,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计算机进行模型求解,但只是着重讲相关软件包的应用,长期下去,学生只会过于依赖软件包,忽视对解题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皮毛,掌握不到精髓。
4.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应用”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通病。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外,很少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在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运筹学》的思想,再辅以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革课程内容。专业方向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使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课程教学要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素质,制定出与实际需求相符的教学大纲,尽量使教学内容丰富的同时,也通俗易懂。实现课程结构合理化,教学内容科学化、趣味化。对于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和过渡。endprint
2.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本科院校招生政策和招生体制的原因,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来源相对较广,通常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强有弱,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数学、排斥数学,而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又离不开数学理论,离不开数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去照顾那些对数学有恐惧感的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适当简化理论推导。其次,对《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思想传播比知识传输更重要。现在的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渠道较广、种类较多,所以更应推陈出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疑问,合理引导学生对《管理运筹学》思想的掌握。这样,学生更能理解管理运筹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①“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①讲授《管理运筹学》课程,既要向学生讲解常用的软件,更要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上机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对管理运筹学优化模型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要认识到“上机操作只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管理运筹学》的书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并得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管理运筹学》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管理运筹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决策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运用运筹学思想、理论、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并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能既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真正达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参考文献:
[1]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君,倪岚,丛凌博.关于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师,2013,(7):231-232.
[3]潘晓丽,母丽华,倪岚.运筹学课程“三结合”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3,(9):215-216.
[4]蔺琳.关于运筹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31):178-179.
[5]谌微微.管理类运筹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8):50-51.
[6]李继超.《运筹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15):235-236.
[7]伏红勇.经管类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14,(22):169-170.
[8]郑冀,丁勇,马国普,刘一辛.运筹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4,(2):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