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综述

2015-12-09李艳陈媛许晓静鲁晨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研究综述

李艳++陈媛++许晓静++鲁晨阳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更是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领域的伟大革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39-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念也出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自我分辨意识较弱,抵御不良思想及文化侵蚀能力不足,基于此现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积极作用。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焦点及重点,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理论研究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前进动力;是凝聚全社会、全民族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是引导、激励广大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精神明灯[1]。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内涵的研究,目前,主流学界形成基本共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牵引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2]。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性来看,学者刘建军从经典理论入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研究认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系统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宜放弃这一概念的使用。信仰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方面的概念,更是一般哲学层面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具有泛义色彩的概念,而是一个中性的学术概念。”[3]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信奉;二是指“信仰者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三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4]。学者陈建民、阳鲁平研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它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客观认识,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情感,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5]。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性上来看,学者刘晓凯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6]。荆学民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科学认识与科学信仰的统一,现实性和终极理想性的统一”[7]。学者李钟麟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导信仰,具有信仰的一般功能,如精神统摄功能、价值评价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审美定向功能等”[8]。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广大的青年人成长成才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塑造理想人格、超越现实生活、升华人生有重大的指导和帮助。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被当代大学生主流所认同的,但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的情况。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马克思主义,关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认同高校当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的开设,大部分学生迫切希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危机在于部分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信仰选择的多元化;在信仰教育方面,危机在于教学手段的僵硬和高校改革的相对滞后等方面。

综合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客观角度分析:首先,国际环境巨变。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西方一些大国以“和平演变”等手段来进行意识干扰,这使得大学生在反观历史的过程中,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不够有信心;且中国在历史上存在错误、不客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这也就给很多正在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学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不同主张的观念交错,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受到影响;不得不承认,我国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不完善、社会主义建设上存在的经验不足的问题,也使得大学生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些许疑虑。

从国内环境的变化来分析,目前,社会各种腐败、丑恶现象呈现层出不穷的状态,一些政治信仰不坚定的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时容易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部分学生会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疑社会主义道路,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现今的不断被功利化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思想中出现拜金主义与奉献精神的势力拉锯,出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势力博弈。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引导,适当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大学生不经过理性思考和反思,就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当今时代是网络化的时代,大量不健康的影响因子充斥在大学生周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仍待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老旧教学观念和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手段与当今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不够重视,教者如何教,学者如何学,如何考核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有效的评估手段。endprint

从主观因素来看,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要做一个有信仰的青年,但不知道信仰什么”的困惑,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教条式的学习和领会使其对理论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影响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选择,使得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过程中,容易走向极端,部分学生会刻意夸大共产主义的信仰性和崇高理想性,却忽视了共产主义的未来性、理想性和长期性。由于大学生不能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加上社会大环境中非理性和非科学文化思潮的不断影响,造成大学生信仰的理想和现实出现极大反差,动摇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归纳起来,代表性的视角有以下几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过程分析,学者靳玉军、陈亮从大学生知、信、情、意、行转化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为大学生奠定坚实理论功底和提供科学思维方式,提供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时代情怀,造就一种自觉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提供实践锻炼和自觉践行的平台[9]。从教育本身出发,探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学者王域霞认为,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其次,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导权;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第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第五,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第六,要加强网络阵地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10]。

纵观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构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可能避免市场经济弊端带来的负面效应,减少社会效应对大学生信仰的选择影响;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提高党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重视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让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和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纠正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误解,将共产主义理想渗透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使大学生能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信仰、道德观念,并转化为指导其工作和生活的具体行为规范。

三、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其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者们对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做了详尽的调研,并指出,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主流较好,大学生普遍较为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并出现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学者们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进行了对策分析,提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采用实践锻炼法、理论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多种方法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这些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对策研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四、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综合而言,现阶段学者们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基本实现了研究层面的立体性和深入性,研究方式的多样性,研究视角的多元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学术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成要件等都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须从其本质和内涵角度去诠释。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定义方面,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种精神现象,虽然学者们在阐释和分析的时候提到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一种需要践行的行动,但在对其进行定义的时候未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成要素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现阶段大部分学者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包含知、情、意等要素,但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应该包含信仰行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要素时,应该从其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分别去研究。

其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学者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研究较多,但缺乏对教育目标的探索。缺乏目标的教育是没有良好效果的,目标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目标应该具体化和科学化。再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现阶段缺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及方法的系统研究,因而在进行信仰教育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教育者把握教育目标不够准确,运用教育方法成效不够明显。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在对大学生产生的信仰危机的根源和路径选择方面,未能从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具体性的研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主体需求角度研究不足,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现阶段研究主要从思想教育、政治目标方面考虑问题,缺乏从大学生信仰产生的心理及内驱力等角度去考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

基于现阶段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教育方法研究与教育对策分析。科学的内涵界定是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今后的研究中应将着力点放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教育的目标及原则、内容与方法上,以期在教育实效性方面有所突破;展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时代因素不断变迁,把握时代脉搏,预测发展趋向,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对于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主力军,引导大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仅仅是个人信仰问题,也是涉及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之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因此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使其正确的引领大学生,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建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J].学术论坛,2006,(3):57-58.

[2]蓝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2006,(2):128-131.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学术视野中的信仰概念[J].教学与研究,2007,(8):40-46.

[4]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20-27.

[5]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129-131.

[6]刘晓凯.信仰的一般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J].人文杂质,2000,(6):30-34.

[7]荆学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5):60-68.

[8]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与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69-72.

[9]靳玉军,陈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113.

[10]王域霞.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与教育[J].理论学习,2011,(7):35-37.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研究综述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