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

2015-12-09王燕君綦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燕君 綦林

摘要:微博是信息整合的媒介,其快速传播的形象深入人心,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和生活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微博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表达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探索微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研究新时代微博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正确的微博观。

关键词:微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59-02

一、微博文化概述及其特征

微博即微型博客,以其“随时、随地、随性”吸引了众多用户。在微博平台所形成的庞大的用户,也正发展着由交流和互动方式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化表达方式,即微博文化。学生群体是微博文化中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开放的共享心态,正实践着微博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新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称为校园里的“微博文化”。

校园微博文化不仅具有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动性、海量性等文化特征,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多样化发布方式。(2)文化信息碎片化。微博信息的字数限制决定了其简短、碎片化的特征,在构思上无须耗费过多精力,同时没有逻辑性和工整性的过多追求。(3)社会化的人际网络。微博平台中,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复制。利用微博的“关注”的功能与他人进行互动,通过微博人际传播的这种“圈效应”,用户能扩大自身的影响,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4)自由化的沟通方式。微博较低的使用门槛和口语化的表现特征打破了受限的交流框架,能使得交流恢复到更为自由随意的生活化状态。微博文化的这些独特的传播形式,契合大学生的需求,成为影响大学生心智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来源。使得大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获取信息的态度转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人际网络交往。然而,微博文化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受到微博文化多元价值的冲击,在微博的虚拟时空中,现实人际关系也存在淡化的现象。

二、微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亿。微博已经俨然成为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虑,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影响。(1)交流思想,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微博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在微博上共享信息,随时随地释放自己的话语权是微博的主要功能。同时大学生还能依照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量身定阅。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倾向与其他微博用户形成“关注者”和“被关注者”的关系。正如戈夫曼的理论所述,为了建立认同感,人们会创造个人特质,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是谁。微博的互动过程提供了大学生自我行动的无限可能性,随着个性建立起来,自我便容易获得多样化发展。(2)微博文化发展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信息的即速即得创造了更深层次的民主。微博文化的即时化的信息发布和共享方式,平民化的互动特征都赋予了其推进民主建设的功能。2012年的鲁若晴事件、动车追尾、违法拆迁等公共事件面前的追踪报道中都显示出了微博的力量,微博参政、官方微博和微博上的官民对话等互动屡见不鲜。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和将来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群体,更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的民主意识。微博文化包括的这种政治文化现象和自由的氛围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场所。从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数量,参与到微博的热点事件讨论的积极性也足以说明大学生在微博这个公共的话语平台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民主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活力。(3)微博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微博平台中,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复制。通过微博人际传播的这种“圈效应”,用户能扩大自身的影响,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朋友。另外,微博有别于现实人际交往中面对面,让大学生更容易卸下心防,直抒胸臆去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消除纵向或横向交往的隔阂。大学生把微博作为交往平台,从中获取充分的人际关系资源,更好适应社会。利用微博的交互性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环境中,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

2.消极影响。(1)易导致信息焦虑与微博沉迷。微博的兴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传播愿望。人们似乎从信息饥渴和传播压抑中走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信息自由传播的海洋,然而当微博对我们的新鲜感一过,许多人面对着这样巨大的信息海洋却无所适从,面临选择的痛苦。大学生“微博控”是一种微博沉迷的现象,不分时刻地上下微博,情不自禁地刷屏的人。这种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身体、心理、人际等方面的困扰。这些人中一部分只是出于无聊或者习惯或者信息焦虑而打开微博,不停歇地刷屏,严重的则表现出一种微博使用的强迫症状,因自我控制力不够而沉迷在微博使得学业、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2)微博文化冲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微博掀起了商业领域在互联网中的“新革命”——微博营销。通过微博获得一些免费的商品是学生选择使用微博的其中一个诱惑。这种商业行为可能使得高校大学生会形成碰运气的投机想法,甚至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微博的开放性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微博上对消费文化和时尚文化的这种渲染之下,满足了他们的身份个性追求,大学生还能在这种流行文化的追逐中宣泄情感,寻求认同。一味地沉浸在消费和时尚文化中,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辨别力和批判精神,降低他们的审美情趣,最终走向价值选择的功利化和世俗化。(3)微博的虚拟交往淡化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感情。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交往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容易造成人际障礙。另外,很多大学生沉湎在微博上“粉丝”的交流和共享,当大学生在微博交往中,感到温暖舒适具有安全感时,便会渐渐地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微博交往经营中,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逐渐淡化。能迅速对于虚拟环境的交往做出反应,却日渐对现实交往中人际关系维持感到无力,这就是所谓的“数字人”。

三、微博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利用微博为载体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随着时代变化在丰富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增加了载体选择的难度。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利用微博,把握其优势和表现特征,巩固传统思想教育阵地。秉承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方法相互补充,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1)建立学校和教师微博平台,使其成为校内信息交互的主要载体之一。微博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使得它在信息传播中有天然的优势。思政教师、辅导员也可以注册门户网站微博。门户网站微博功能齐全,普及率高,通过此种途径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管理员的身份创建微群,随时随地用教学与时事与同学分享。这种形式生动的互动方式,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新阵地,摆脱了时空限制,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时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手中;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吸引力。(2)提炼微博精神文化,构建校园和谐主流文化。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流文化应该提倡高品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抵制低俗、消极、颓废的文化蔓延到校园中。微博的精神文化在于用户之间的“关注”、“转发”、“评论”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形成博主和跟隨者互动的牵动因素是微博的内容和质量。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引导微博精神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微博时代的到来,传统经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为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求教育者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增强意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提高使用微博的能力,积极参与互动,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正确的微博观。当前的媒体信息是媒体建构出来的所谓“真实”,呈现在受众们面前的是经过少数人制作而成的信息,它可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某些观点潜台词或者立场。实施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了解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了解是什么原因促成媒体呈现的面貌跟真实的世界有所差距,从而使得大学生能相对真实地了解世界的原貌。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学会改造自身主观世界和自我建构,从而实现最终实现主体的高度自觉。引导大学生对网上多元信息和多元价值的选择、辨别与分析,培养与锻炼自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微博上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标准,并能够经得起各种微博价值观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屈勇.互联网中的人际互动[J].当代青年研究,2000,(02)

[7]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檀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