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读文化推广
2015-12-09谭为玉
谭为玉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的阅读现状,介绍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展阅读文化推广工作的活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今后的阅读文化推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阅读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1.090
The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Library
TAN Weiyu
(Shenzhen Polytechnic Librar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reading status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Library, and introduces reading promotion's activities in Shenzhen Polytechnic Library.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reading promo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reading services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最简单、最普遍的手段。在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反思自己,释放压力,让自己回归理性。阅读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可以让人类得到整体提升。从2014年开始,我国政府正式发出 “全民阅读”的号召,以期建设书香社会。高校图书馆对于引导读者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着良好的先天条件。
1 深职院读者阅读现状
本校学生阅读现状:(1)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大,阅读内容肤浅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进馆阅读多为浅阅读,深层阅读较少。不然则多为考试、考证进行的阅读,功利性较明显;(2)阅读方式电子化,阅读呈现快餐化、通俗化和碎片化。手机、电脑、平板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工具。通过网络阅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零碎闲暇时间浏览大众化、时尚化的谈资性信息是他们主要的阅读内容。
本校教师阅读的特点是:(1)纸质图书依然是教师的主要阅读方式,但也开始利用手机阅读、网上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2)阅读主要是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其次是满足兴趣爱好,再次是工作学习需要;(3)除少部分教师是集中时间阅读外,多数是利用空余零碎时间进行阅读;(4)各年龄层次、职称不同、性别不同的教师阅读习惯和爱好差距较大。
2 深职院图书馆推广阅读文化的举措
2.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图书馆的宣传工作
(1)在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并存的状况下,馆里也重视两方的资源建设。(2)通过多渠道加强图书馆的工作宣传,尽可能让全校师生了解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3)建立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互动平台,倡导校园阅读文化,在师生中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4)与学校各部门加强合作、沟通,联合推出各种活动。(5)通过宣传,引来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广阅读服务。
2.2 改善阅读服务环境
本馆更换了桌椅,更新了设备,进行新的艺术布局。除本馆自购艺术品外,还和学校艺术学院合作,定期使用艺术学院师生作品进行艺术布置。这样既改善了图书馆环境,也让师生作品得以展示。各校区图书馆还重新设计各楼层格局,让各楼层各具特色,无一重复。
本馆注意馆员的服务水平,注重细节,注重收集读者的感受和需求,跟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良性循环。
2.3 开展读者阅读工作推广
本馆一直以来都重视阅读文化建设。本馆逐步确立了每年以十一月的“深圳读书月”为中轴的“深职读书月”和四月的“世界读书日”为中心的“校园悦读季”两大书香文化品牌,开展一系列活动推广阅读文化,每年的主题及活动会有些变化。2015年,本馆在4月至6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园悦读季”迎校庆暨纪念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活动主题是“青春悦读 书香校园”。
举办了15项活动:(1)丽湖大讲堂:“悦读名家”讲座;(2)“赏心悦目 图书之美”专题展览:世界图书设计大奖获奖作品展;“书形·书艺”设计展;(3)《2014深职教师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发布;(4)“舒心悦读 超期归零”活动:当天到各校区图书馆借书的读者,同时归还本人所借的过期图书时免收罚款;若图书遗失,按章赔偿免收超期罚款;(5)“春天,我们一起读诗”诗歌盛会:全校大型诗歌朗诵比赛与诗歌讲座;(6)深职院“移动图书馆”现场推广活动;(7)“延时画卷上的深职院”作品展播:深职院首届校园延时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播;(8)教师“读书沙龙”:“读书人俱乐部”组织的多样化读书活动;(9)崇理书院“青春·悦读”学生读书活动:好书推荐与名著影视展播等系列活动;(10)杏林书院“健康·悦读”学生读书活动:专题书展、讲座与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11)“我为学校荐好书”活动:向图书馆荐购好书,奖励荐购量前10名的读者;(12)“书之魅”设计制作大赛:面向全校有奖征集阅读主题纪念品设计和宣传海报设计;(13)“书中寻宝”知识竞赛:根据线索在图书馆中寻找知识宝藏,答对多者有奖励;(14)“影像悦读”经典名著影视欣赏:每周播放两部由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影视;(15)“青春记忆 悦读历程”活动:统计2015届毕业生总借阅量排行,表彰前20名毕业生。开通毕业生在校借阅记录打印系统,为毕业生盖纪念章。2014年11月,本馆在市开展“深圳读书月”时举办了以“阅读经典 感知文化”为主题的“深职读书月”活动。
在11月至12月期间推出了14项活动:(1)中华经典文化书目:图书馆网站推出由人文学院教师推荐的“中华经典文化书目”,并提供馆藏信息;(2)“我心中的经典”主题征文比赛。本次征集作品将与历年优秀作品一起结集成册;(3)“笔尖上的经典”:写出一句经典书目中的名言,并注明出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参加活动的读者,凡微博被图书馆官方微博转发,都将获赠精美纪念品;(4)妙手造型,满室书香—图书造型大赛:图书馆提供书籍,学生组队报名参加,设计搭建图书堆码造型,评出获奖作品;(5)“藏在深闺人未识”——谁都没有借过的书:精选谁都没有借过的图书展览、推荐阅读;(6)文化展览:举办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图片展、图解中国园林展等文化展览活动;(7)与经典影视同行:每天播放1部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8)讲座培训;(9)经典诵读快闪:以快闪的形式展现经典诵读的瞬间;(10)书中寻宝:在迷宫一样的图书馆中寻找宝藏线索;(11)“唤醒沉睡书本,带走新书”:活动当天到各校区图书馆借书的读者,同时归还本人所借的过期图书时免收罚款;(12)深职教师阅读情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深职教师的阅读现状与需求;(13)共赏经典读书会:深职读书俱乐部活动;(14)“读书明星,谁与争锋”:年度借书最多的100位“优秀读者”将获颁证书和奖品。我馆以这两大品牌活动串联起来的书香校园活动,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校内外的媒体也进行了亮点报道。因为这几年我馆的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我馆得到了业内同行的赞誉,受到了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的好评。我馆因近年来持续发展的书香文化建设和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被授予“2014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奖”,此次表彰是对我馆近年来书香校园文化工作的充分肯定。
3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文化拓展改进的一些建议
3.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图书馆的宣传工作
(1)纸质图书仍然是不少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纸质图书仍然要加强建购。但电子阅读方式已经开始为读者关注并使用,图书馆要继续加大数字资源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学校专业书籍数字资源的建设。(2)引入新媒介建设图书馆工作,目前是重点建设和完善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应充实和丰富更多文字版的图书和期刊数字资源,便于读者通过移动设备来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3)加强图书馆工作宣传,渠道要多元化,以便全校师生清晰了解图书馆能提供的各项服务,实现共建图书馆,完善图书馆。
3.2 培养、提升读者阅读素养
要继续开展引导读者阅读的活动,开展读者阅读培训讲座,为广大师生提供阅读指导,让广大师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意识,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3 探索、开展图书馆界的联盟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普通存在缺乏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现象,所以建设高校间,甚至与公共图书馆间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各成员馆间的合作,是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3.4 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通过已经建立的品牌活动,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拓展阅读推广的面,把这些品牌活动做大、做强。这对阅读服务是一种更长久的利好。
3.5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可继续发展
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做成常态化、数字化、品牌化的读者服务活动,建立一套科学管理、组织健全的运行机制,使书香校园文化活动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引导阅读,推广阅读,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推广阅读,为师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晓.泛在图书馆理念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研究[J].广西教育,2014(4).
[2] 张建娥,任晓锋.点燃读书激情 共建书香校园[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5(2).
[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014深职教师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5.
[4] 李宝琴,史惠媛.基于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