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及教学启示
2015-12-09钟琪
钟琪
摘 要 长期以来,以自我中心的学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的教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成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内容之一,并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成长。
关键词 自我中心 青少年 教学 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1.088
On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
ZHONG Q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doctrine of self-center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have a great impact. Adolescent self-centered form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heir teaching are closely linked. Teen releasing one self-centered tendency to become self-centered content, and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In order to relieve adolescent egocentrism, teachers play in the educatio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empathy, to encourage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growing in the classroom.
Key words egocentrism; adolescent; teaching; empathy
0 自我中心主义的概念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或者说是“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现象的发现是皮亚杰(Jean Piaget)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看问题的自发的立场,它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自我中心主义不是指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不是没有度的扩张,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自己掌握之下,然而儿童的世界不存在自我和世界的界限。是其对事物、他人和自身进行认识和解释,因此也是客观地认识之前的某种综合的认识立场。
1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社会适应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并呈现出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一些具有“自我中心”人格障碍的青少年体现出其高度的自我意识。一是他们过分关注自我,认为他人无时无刻地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身上;二是青少年们太过强调自我,过于夸大自己独特的个性。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想象着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其观众,似乎这些所谓的“观众”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在默默地关注着自己、观察着自己、欣赏着自己。
1.1 青少年自我中心形成的过程
(1)从根本上说,自我中心形成了思维的自我中心。在自我中心的思维环境中,个体在缓慢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固定看法,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概念,并逐渐表现出一定的习惯性行为,和自我体验一同稳定下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时,人格的自我中心就产生了。
(2)人格的一种重要特征——自我中心体现时,它就浸透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中,使其都表现出自我中心。首先,自我意识的认知错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个体往往难以满足和顺应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其次,自我行为的调节失控。一般而言,具有典型的自我意识及行为特征:对他人的差错表示极度不满、愤怒,产生敌意,而面对自己的过失,则毫无愧疚和自责之心;极少主动去关心、关爱他人,表现出常人少有的冷漠,而过度关注自己,具有较大的自我投入,缺少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感动,没有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将自己作为需要的中心。
1.2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典型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学生总是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格外关注自我存在,自己想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自己想做什么就毫无顾忌地去做什么,完全不顾旁人的感受,常常忽略他人的存在与感受,轻视他人的价值。
(2)推卸责任。人们遭受挫折或打击,大多都是由于其自身的过错或与自身性格存在缺陷,当遇到困难时,没有更好地从自身的方面查找原因,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进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感之情,使人的思想变得消极、扭曲。
(3)冷漠自私。一些学生的思想意识下,已丧失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表现出一种自私、冷血、麻木的状态。遇到可怜之人,从未有怜悯之心;遇到可助之事,也从未怀有助人之心。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拥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同时有着“天下唯我独尊”的潜意识想法,并不容他人侵犯。然而对于其他人的感受,则是不闻不问的。对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也毫无感恩之心。我为其他人也是无法理解、难以接受的。这些人往往对社会和其他人有着极高的要求,愤世嫉俗,若他人稍有差错,则是责备有加。对自己却极力纵容,把利己主义作为衡量道德的唯一尺度,为此甚至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将自己的私欲扩大化,将痛苦和不安带给别人,毫无感觉。
(4)较强的攻击性。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的另一典型特点是,在困境和遭遇到波折的情况下,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所有的不幸都是他人带给自己的,却从不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进而埋怨他人、满腹牢骚,情绪逐渐变得烦躁、心情也较为焦虑,内心有着强烈的矛盾与冲突,甚至语言上常常恶语向人,咄咄逼人,更有甚者还会采取暴力行为。
1.3 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换位思考
(1)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还应运用合理适当的教育方法正确对待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比如,多听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并接受他们。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时,要坚持“疏通内在”的原则,因为学生具有不同的自我中心表现形式,以外部的压力去迫使他们转变其自我中心的状态,只会导致其与理想状态相反的结果,也满足不了教师预期达到的结果。
(2)和谐的交往氛围。教师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的交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参与交流活动中,并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相处的同时,也要学会分享,如将自己的书分享给其他的小伙伴,要求孩子不要腼腆,要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建立交往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确保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很常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立即出面解决,应当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反思自身的行为,自行解决。
(3)多元化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较小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摆脱自我为中心,可以通过唱歌、做游戏和听音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感悟其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榜样的意识,有助于他们了解如何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帮助他们内化规则等等。其次,组织孩子参加集体游戏。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活动,孩子在活动中必须和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将会获得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对方的成长意识,并且知道作为一个群体成员,需要互相适应,互相监督。特别是关于社会性角色的游戏,游戏扮演能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行为,减少自我为中心情况的产生,比如在游戏中,当爸爸妈妈的小老师,做清洁工人的小助手,协助交警维持秩序,扮演盲人,感受不一样的世界,担当值日生的小角色。研究学生自我中心形成机理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形成和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防止危害的蔓延,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思想。
2 教学实践中“自我中心化”的启示
2.1 教师教学实践中“自我中心化”表现特征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以及情感目标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评价学生的习得性成果,一些人格偏向的教师在处理具体的教学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以下行为:(1)片面注重自身学科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学好自己的学科,教师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是灌输给学生一些片面观念,比如学好语文或者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其他课相对来说都是次要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做题海战术,并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本科目,这些都严重造成班级整体教学中的失衡。(2)对学生的要去偏离其掌握的知识程度。教师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往往导致其将知识简单化,为学生编制的习题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教学的简单化也体现在课堂授课和批改作业上,省略了其中的重要步骤,让学生感到不解,长期下来,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精髓,对很多知识点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错误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只考虑到教学的结果,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否有效吸收知识,导致教与学出现背离。(4)课堂教学以教师的需求为主。教师不了解和考虑学生偏爱的课堂教学方式,只以他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为主。随着教学时间的积累,教师并不会去做出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固执己见。(5)教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教师本应当以“指导者”的身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并加以探索。大多偏远的贫困山区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较差,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依赖性,自身却缺乏自我思考的意识,从而学习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
2.2 教师应对“自我中心化”的策略
“自我中心化”是种不良的人格偏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需作必要的调适:(1)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明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给予学生个体的探索与积极参与的机会,使教与学一体化。(2)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学习进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3)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当多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移情性的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反思教学。当教师具有这种换位思考的想法,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要出现抬高自己身份,固执地坚持自己原则的行为。(4)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变革教学方式,否定其中教学的思想,融入教学创新精神,弥补人格缺陷。
综上可知,“自我中心主义”普遍存在与在青少年中,是他们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相对来说,其在教学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好其应对策略,避免以自我为中心,使青少年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辉.去自我中心化: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2] 邹泓.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立仁.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4]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5] 菲.雷雳.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
[6] 周文斌.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
[7] 耿丽萍.浅谈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