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代新闻大亨是如何炼成的——读《普利策传——一代新闻大亨的传奇人生》
2015-12-09贾登荣
□贾登荣
看一代新闻大亨是如何炼成的——读《普利策传——一代新闻大亨的传奇人生》
□贾登荣
普利策
美国著名的新闻大亨普利策离开人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在全球传媒界,大凡提到他的名字,至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绝不仅仅因为他设立了一个除诺贝尔奖之外,最具声誉、最令人觊觎的普利策奖,而是在于他发掘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综合利用娱乐、科技、商业、人口统计等因素,将美国新闻业打造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产业。至今,新闻界还在沿袭他开创的道路与时俱进,不断地与现代科技紧密相结合,推动传媒业可持续地发展。
由美国著名作家、广播与电视节目主持人、国际传记作家组织前主席詹姆斯·莫瑞斯撰写的《普利策传——一代新闻大亨的传奇人生》一书,用大量的史料,同时代人的讲述、生动的笔触,真实地还原了普利策充满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看到,这个来自匈牙利的移民,是如何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在美国社会站稳脚跟,并最终成为影响美国社会以至全球传媒发展的新闻大亨。
中国古代哲人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用在普利策身上,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从这部传记的第一部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闻斗士”里,我们知道,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平民之家。在他才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给家中的遗产只有“十弗罗列”,这些钱,只够买一桶葡萄酒。十七岁那年,普利策因为“已有一米八四的身高、一头浓密的卷发”,便谎称自己已二十岁,踏上了前往美国移民的道路。为了换得二百美元的报酬,来维系基本的生存,普利策再一次谎报年龄,代替别人去服兵役。退伍以后,他又先后做过水手、酒吧服务生、木工厂办事员等工作。在异国它乡,普利策历经了磨难,尝够了辛酸。生活的磨砺,也让他渐渐变得坚强、成熟起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说生活的历练让普利策懂得了如何应付世间风云变幻的话,那么,孜孜不倦的阅读则开阔了普利策的视野,让他拥有了自己的梦想。普利策的父母为了让他长大去经商,小时候就将他“送去了附近的贸易学院”。在这里,他“熟练地掌握了德语,并学会了法语。”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在普利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知识的基因,一有机会,这种基因就会发酵。果然如此!当普利策有了一份稍微稳定的工作后,“1866年7月18日,普利策支付了两美元的入会费和三美元的年费,成了图书馆的会员。他是当年成为会员的二百七十五名单身男士中的一名。”普利策不但刻苦自学,“他还会去纠缠其他会员”,希望和他们进行讨论、研究,不断地探寻知识的制高点。在图书馆的日子里,“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且开始逐渐接触到律师、新闻记者、政客和其他重要人物。”于是,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向他敞开了。普利策进军新闻界进而登上政治舞台的梦想也就开始诞生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普利策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旅。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不过,凭借他深厚的学识、独立的见解、犀利的文笔,普利策很快在新闻界崭露头角,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移民美国十四年后的三十一岁时,他步入了婚姻殿堂,跻身于上流社会。不过,这些在普利策看来并不是多大的成功,他还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的事业”,因此,创办属于自己的报纸,成为他的新追求。在“叱咤风云的报业大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回顾了普利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新闻记者成长为享誉美国的报业大亨的全部过程。
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总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要办一份自己的报纸,需要的是资金的支持。这对于普利策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困难。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普利策凭借自己的智慧,用巧妙的办法,取得了《圣露易斯快讯报》的出版权。这家报纸,既成为他在新闻界名声大躁的基石,同时也为他掘得了“第一桶金”。很快,他又进军纽约,用“贷款”的方式,买下了《世界报》,通过几年的经营,不但让奄奄一息的《世界报》焕发生机,而且成就了他的传媒王国梦。
在詹姆斯·莫瑞斯的笔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普利策的成功有四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他善于制造“卖点”,用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眼球,这是普利策的报纸能在竞争中崛起的秘诀。当时的美国社会,许多报纸都是为政党和政府服务,为那些有钱人助威的。普利策在接手《圣露易斯快讯报》后亲自撰写社论宣布,“将不会为政党服务,只为人民服务。它不会是共和主义的喉舌,而会是真理的喉舌。除了自己的信念之外,它不会追随任何道路。它不会支持政府,而是要对其加以批评。它将反对所有的欺骗行为,不管它发生在哪里,不管它们是什么。它将提倡原则和思想,而并非偏见和党派之争。”很快,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先后对圣路易斯市煤气照明公司的垄断高价行为,发起了不间断的猛攻,不但迫使“煤气公司投降了”,而且让报纸发行量大幅度上升。这家濒于倒闭的小报终于起死回生,让普利策走出了财务危机。经营《圣露易斯快讯报》是这样做的,在购买了《世界报》以后,他仍然恪守这样的信条,靠大量的独家新闻,占据读者的阅读视线。
二是普利策十分敬业。对于报社的工作,事无巨细,他都是亲历亲为,凭借辛勤的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住在办公室的大管家”这一节里,作者这样写道,“不管工作到多晚,普利策都会在次日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检查报社的重要指标。他要求得到精确的信息。头一天具体印刷了多少份报纸?销售份数有多少?退回多少?报社在街面上的零售情况如何?最近一期报纸上有多少广告?过去一周的情况如何?员工工资开支有多少?报纸开支有多少?这样的习惯,即使在他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以后,虽然不天天到报社去,但普利策仍然天天通过电报,进行遥控指挥。
三是热心公益事业,塑造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为报业的壮大助了一臂之力。让人们记得的是,普利策用二百万美元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普利策奖,表彰记者、作家、出版人。其实,早在这之前,他还做了一件惠及今人的事——那就是发起在纽约建造了自由女神像活动。“事实证明,这场公益活动也推动了报社业务的发展,《世界报》的发行量飙升。到了6月,该报声称其周日版的尺寸和发行量在美国所有的报纸中都位居第一。”
四是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办报方向,让报纸不断发展壮大。普利策曾经说他的报纸不为政党服务,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发现,为政党服务可以增加报纸的影响力。于是在他接手《世界报》后,这张报纸就变成了民主党的喉舌,为民主党候选人在选举中造势,成为一种常态,也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正当普利策意气风发向更高目标进军时,灾难降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报业大亨身上。在“黑暗中独行的帝国霸主”这一部分,作者细腻地回忆了普利策后半生遭遇的种种挑战:1888年,年仅四十三岁的他失明了,性格也变得更加暴躁;新出现的《纽约日报》凭借财团作为后盾,成为他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给《世界报》的生存带来威胁;他最心爱的女儿露西尔突然病逝;自己的管理团队又出现出走、分裂;与总统罗斯福进行了一场持久的“官司”……应该说,在普利策的后二十年人生中,面临着比创业时还要多的棘手问题。然而,普利策凭借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这些矛盾,让自己的报业帝国始终成为行业的标杆,巍然屹立。也就在这期间,他在纽约购买土地,建造了全美最高的建筑——《世界报》大楼;他在与《纽约日报》的竞争中反败为胜,收复了失去的市场,止住了亏损的局面;他还投资股票、铁路等行业,让单一的报纸变成报业集团,使报业在竞争中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保持着传媒霸主的地位。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外来移民,到成为叱咤风云的传媒大亨,普利策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应该说,是阅读的力量展开了他梦想的翅膀,把他送到了新闻界霸主的地位。这,无疑让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
·名人轶事·
凯鲁比尼和拿破仑
拿破仑在任法国第一执政官之前和凯鲁比尼关系很亲近。一天晚上,凯鲁比尼的歌剧上演,他和拿破仑坐在一个包厢里。拿破仑对他说:“亲爱的凯鲁比尼,您当然是位杰出的音乐家,可您的音乐又吵闹又复杂,我实在听不出什么味道来。”凯鲁比尼回应道:“我亲爱的将军,您当然是位杰出的军人,但是,就音乐而言,请恕我直言,我不认为有必要让我的作品去迎合您的理解能力。”
(《艺术家的故事》谢友国编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