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之中说阆中

2015-12-09木门长子

文存阅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阆中张飞李嘉诚

□木门长子

□张建中

风雨之中说阆中

□木门长子

阆中远眺

我是不能说尽阆中之美的,因为时间在这里无法凝固,我也在这里无法停留。

鳞次栉比,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鱼鳞,也可以用来形容梳子齿整齐有序的排列,但现在我只能用它来描述阆中的秀美,描述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呈现在眼前的深灰色瓦块。天空的风吹拂着云,云的背后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太阳雨。雨水抚摸着阆中,抚摸着行走在古街中的人群,同时也在抚摸站在中天楼上观景的我。

手里的相机早已停止了咔咔的拍摄声,摄影机也缩进了帆布包里,藏在心里的情绪开始畅游,带动着雨,追逐着风。流连的目光自东到西,由南到北,以中天楼为坐标,向四面八方辐射。一排排的瓦舍如行进中的士兵,嘘唏与赞美声带着感叹在雨气中散开。景,这个词在心中油然而生,在风声雨声里产生了别样的摇曳。

没有哪一个词可以代替诞生于心中那份摇曳,一种麻痒的感觉在沿着神经中枢攀爬。它在告诉我到达阆中的不虚此行,告诉我初见阆中的怦然心动。那是一见钟情式的邂逅,也是一场与美的交集。阆中,这座国家5A级旅游城市,没有喧嚣,也没有浮于表面的奢华,它真实地呈现在初秋的风雨里,如一部记载时光的老电影,用无声和绚丽述说它的历史和浸于其中的文化底蕴。

历史,在阆中这座古城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传说,许久之前的阆中居住着一个叫做华胥族的部落,部落首领名唤华胥。有一天,华胥外出偶遇雷神的脚印,她将自己的脚置入雷神的脚印之中,由此怀孕,并于日后诞下了人文始祖伏羲。后来,伏羲曾三次返回阆中,探访母亲的故地,并将自己所创的八卦学说留于阆中。

八卦学说成就了伏羲文化,八卦学说中的风水术则成为了阆中的经典。位于城南郊的天宫院与城中的风水馆遥相呼应,用八卦学奇特的神秘向人们展示风水理念的玄妙。据说,阆中城的建造很是顺应了伏羲的风水术,它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南以锦屏山做几案,北有蟠龙山做护卫,很有些古代帝王端坐于朝堂之上的威严。而这样的威严推及唐代,就出现了一个演绎中的女王故事。传言,唐李世民时期曾有大臣秘奏将有帝王诞生于西南,于是李世民急忙派遣星相大师袁天罡四处寻访。至阆中时,袁天罡发现天生五彩,如彩凤翔集,于是在阆中北端开山凿石以断龙脉。而女皇武曌后来降生于广元便是因为袁天罡断山所致。晚年,袁天罡与好友李淳风先后来到阆中,择地观天,著书立说,以致终老。

而今,天宫院门前建有硕大的罗盘广场,广场中央的天池中设有转天椅。转天椅由青铜铸成,椅上龙凤的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与天宫院龙凤呈祥的风水格局异曲同工。罗盘周围摆放有六十四个卦象鼓,这些石鼓上圆下方,取尽天圆地方之意。游客们坐在转天椅中,面朝正南,以一己之力转动椅子,便可以测算出自己的前程、财运及自身安康等。风水,这一美妙的词语在天宫院这个地方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用观风水的眼光看阆中,无疑就赋予了这座古城一种神秘。据说,这里的房舍皆坐北朝南,即使有建在北面的房子也一定要打通后门,由南引入嘉陵江的清凉。人们居住在这里休闲娱乐,享用风水的美妙。风水滋养着阆中人,也滋养着一群旅居阆中的文人雅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两次来到阆中,游历时间达三个月之久,其创作的诗歌《阆水歌》现仍是令阆中人引以为豪的诗篇:

嘉陵江色何所似?

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

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

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

阆州城南天下稀。

说到阆中胜事,就由不得说到阆中人物。

在阆中,你能见到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蜀将张飞。张飞在与大哥刘备二哥关羽赤壁破曹后转而镇守阆中,期间他与阆中居民共同作战,共同生活。他曾与当地人共同栽桑养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而阆中丝绸业也因此著名。在阆中汉桓侯祠,你能见到一个威猛的张飞,也能见到一个身披黄袍的张飞,它们分别端坐于汉桓侯祠不同的庙堂内。有匾额悬于庙堂之上,上绘两条无首黄龙,如一支幽怨的曲子述说着张飞的善良与正直,贬斥着奸人的谋叛与邪恶。张飞墓位于汉桓侯祠后院,坐北朝南,呈椭圆形,宽二十五米,长四十二米,封土堆高八米。墓地上苍松翠柏,古树参天。

走在阆中古街,你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弥漫在这里的张飞气息。张飞牛肉面,张飞大街,张飞国际酒店,等等。精心包装的张飞牛肉散满了阆中的大街小巷。张飞牛肉黑里透红,肉质细滑,麻辣之中透着鲜香,采取特有工艺制作而成,具有一种绵柔悠长的卤香味。凡来阆中的游客多会带一些回家,或者赠送好友,或者留给自己慢慢享用。张飞还有一个傲人的伟绩,那就是他的忠诚仁义曾感动了很多人,在汉桓侯祠你能看到一些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留下的诸多匾额与楹联,上面书写的文字皆表达出世人对这位三国英豪的敬仰。

于阆中,领略贡生们的风采是阆中独特的一景,而“风水宝地”一词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阆中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位于阆中学道街。贡院内前有考场,后有斋舍,四周是号屋,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庭院中设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设有靠背木椅。漫步贡院前院、后院、号房之间,品味这里发生过的奇闻怪事,你能领略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严密与威严,了解阆中这座古城曾有过的辉煌和骄傲。条幅、字画、楹联挂满四周,各类考试制度和历年来的贡考情况存放于柜中。据说,这里会定期举办一些古时科考的模拟仪式,我没有见到那样的盛况,却在讲解员的叙述中了解到阆中自隋朝起曾考取过四名状元,一百一十五名进士,四百零三名举人,二百九十一名各类贡生。可谓人才济济,让人听后不由得瞠目结舌。其中,以尹枢和尹极,陈尧叟和陈尧咨两对兄弟状元最为惊人。

阆中的胜事还印证在一个叫做落下闳的人身上。落下闳是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至京城长安,与邓平、唐都等一起合作创制历法。他采用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通过天文数据测定,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地推算出一百三十五月的日、月食周期,即“朔望之会”。后汉武帝采用其所创历法,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使用,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由此,落下闳也被称为中国的春节老人。落下闳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延用了两千年。他测定出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延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这位老人,用他的智慧和卓越影响着阆中,赋予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气息。

阆中古城风貌

如今,人物们已然走远,但他们对美的营造却留给了阆中。

据说,阆中城的房舍建造源于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这个诗词书画皆通的皇家弟子,来到阆中后顿时被这里的风水所惑,便以中天楼为坐标,向东西南北扩展,让每一条小巷都能到达中天楼,使每一条小巷中的屋舍都呈现出唐代建筑的宫苑格局。而建于阆中北郊的滕王阁更是气势逼人,远观如鸟鸷伏于大地,走近则如浸木香,既能让人感受到它的风华绝代,也能感受到它独特的帝王气息。

阆中古城以青石铺地,两旁木制建筑皆呈深褐色,门窗上雕刻有各类花型,蝙蝠、莲荷时现其中。沿街店铺里有让人感受精美的墓刻和沉淀于这些墓刻中的风水文化。据说,蝙蝠和莲荷皆是“福禄寿”的象征。也据说,阆中人自古就心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逐。而现在这种追逐已然成为现实,让一座新老文化交集的城市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收回流连的目光,飞扬的遐思也渐渐随着雨声停止。太阳从西南角钻了出来,像个调皮的孩子映照着大地。阳光洒在瓦片上,映出层层推进中的绮丽,使“鳞次栉比”这个词越加优美。风声沿着长长的小巷游荡,雨后的清凉升起在半空,沉醉随着太阳拉长的光线跳跃。

呆呆地站在中天楼上,看雨止风歇,抚摸阆中古城的人文历史,我心中升起的只有敬仰。泛白的雨花在青石板上慢慢地散开,如心中荡起不舍的情愫。我不知道这地上的水花会不会随着我的眷顾之情走远,却知道此时的我虽尚属阆中,但阆中却永远也不会属于我。它位于四川的东北部——一个离我家乡很远的地方。

雨后的人们在中天楼下徜徉,悠扬的小曲沿着长长的巷子回环。沉在人的流动和水的流动之间,看天看地,茫然中我竟忘记了下楼的方向。身后有燕子倏地飞过,似乎捎来张飞的问候,落下闳的挥手,和杜甫邀我同饮的预约。只可惜,我已迷失,在这阆中的雨后。

·名人轶事·

李嘉诚发名片

□张建中

有一次,李嘉诚在香港接见长江商学院CEO班三十多位同学,其中包括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等著名企业家。去之前,大部分同学担心李嘉诚会摆谱拿架子,会慢待大家,也都准备好了遭受冷遇。

上午十一时三十分,同学们如约来到香港长江集团公司,乘坐电梯来到顶楼,只见七十多岁的李嘉诚早已在那里等候,见到大家后喜笑颜开,站着跟同学们一一握手,这样的开场大家都没有想到,都被李嘉诚的真诚所打动。

见面稍作寒暄后,李嘉诚就给大家发名片,这是大家又一个没想到。李嘉城发名片时还给每人递过来一个盘子,盘子里有号,让大家抓阄,即在拿名片时顺便抓个号,这个号决定每人吃饭时候坐的桌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到时候这些同学为谁坐一号桌、谁坐二号桌心里闹别扭。就连后来照相也是根据这个号,按号排位,排到哪儿站哪儿,谁也不觉得尴尬。

后来有人问李嘉诚,你给人家发名片时为何还要抓阄排号呢?李嘉诚微微一笑后说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尊,排号就位彰显公平,不论你身份高低、名气大小,我一样看待,这样每个人都觉得舒服。”

这就是李嘉诚的精明之处,做人周到真诚,不摆谱,谦恭朴素,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猜你喜欢

阆中张飞李嘉诚
The enhanced aerosol deposition by bipolar corona discharge arrays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谦虚的铅笔
李嘉诚的能源投资分析及启示
想起李嘉诚的快乐
阆中印象——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调查
我的江湖,还未褪色 李嘉诚:不被逆转的神话
张飞因酒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