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分析
2015-12-09孙爱英
孙爱英
山东省栆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儿科,山东济宁 277606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儿科心血管病症,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极易引起患儿免疫力下降、心律失常、心脏衰竭等严重病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该病症临床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不具代表性,在发病之初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易造成误判。所以,及时有效的诊治极为重要。该文主要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该院儿科收治的96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整群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96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研究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2~10 岁,平均(5.6±1.4)岁,病程1~4 d,平均(2.6±0.7) d。对照组:男25 例,女23 例,年龄1~9 岁,平均(5.7±1.2)岁,病程1~3 d,平均(1.7±0.4) d。两组患儿一般特征、病情病程无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 该组患儿均接受胸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
1.2.2 临床治疗 研究组应用参麦注射液(50 ml/瓶,国药准字Z13020887)1 ml/kg 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200 ml,行静滴,1次/d;根据心率情况调整滴速和浓度,同时进行抗炎抗毒、大剂量维C、能量合剂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芪注射液(10 ml/支,国药准字Z13020999;<3 岁5 ml,3~6 岁10 ml,6~10 岁15 ml)加入10%葡萄糖100 ml 中静滴,同时给予抗炎抗毒,大剂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两组均以两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疗效分为:①治愈,临床病症得到全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胸片检查心脏大小正常,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血清酶恢复正常水平;②有效,临床病症得到明显改善,心电图、胸片及血清酶均得到良好恢复;③无效,临床病症未得任何改善,心电图、胸片及血清等检查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2.0 软件对该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对比应用t 进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对比[(±s),U/L]
表1 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对比[(±s),U/L]
组别研究组(n=48)对照组(n=48)t P 值AST治疗前治疗后AST治疗前 治疗后100.71±16.5 101.21±14.2 23.3±14.2 35.4±15.1 654.5±63.2 643.6±96.3 185.2±16.7 272.4±16.2 5.674<0.05 5.227<0.05 CK-MB治疗前 治疗后97.6±18.3 96.8±17.2 25.3±18.6 33.2±17.8 12.325<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心肌酶谱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均有改善,包括:AST、CK、CKMB 及LDH 等指标,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均超过90%,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一种严重病症,主要是因为病毒入侵心肌,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性质变化、坏死及间质性炎性病症[2]。当前,临床已证明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理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主要以炎性症状为主,以局部或弥漫性发展[3]。病毒不但会对心肌造成危害,还会对心内膜、冠状动脉,免疫系统等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以3~5 岁儿童为居多,在夏秋季节易发病。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2 周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消化道感染。临床病症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如一般性感冒,重者心力衰竭、休克乃至死亡[4]。
该研究中的98 例患者均在发病前2 周内存在病毒感染情况,出现了年长儿多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及发热等病症。幼小儿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溢乳、食欲差、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在听诊时能发现持续心动过速或过缓,或心律失常等情况,伴心包炎者能听到心包摩擦音[5]。
临床上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早诊断、早治疗。该疾病无代表性病症,易造成误诊。该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诊断:①心电图检查,心肌炎监测的心电图几乎都存在异常,所以心电图的临床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不强。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病症较轻患儿一般只能观察到传导干扰,尤以窦性心动过速常见,ST-T 波异常、低电压QRS 群等也较为常见。左心室肥厚并伴有复杂变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也可明显观察到。该研究中,大部分患儿例心电图出现异常,有83 例,占比86.5%。②血生化检查,可发现患儿红细胞沉降率提高,AST、CK、CK-MB 等功酶异常增加,其中尤以CK-MB 的提升持续时间最长,因而其特异性较强。③X 线胸片检查,通过X 线片可明显看出心脏异常变大,这是判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表现[6],但是心脏变大幅度受病情发展决定。急性或缓慢性心肌炎的心脏较为肥厚,心脏会变大,也可能不会有明显地变大。爆发性心肌炎则随着病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可清楚看到心脏明显变大。该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例和8 例患儿的心脏明显变大。当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一般采取抗生素治疗,进行静脉注射药物控制炎症发展,同时给予维生素C 治疗,积极加强心肌营养改善心肌代谢情况,并给予抗病毒治疗[7]。该研究中,研究组的心肌酶相关指标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但是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和彭拥军等[2]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可知,将临床疗效和心肌酶相关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地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早诊断、早治疗,并要做到对症治疗。抗病毒和抗炎治疗是整个治疗的主线,通过心电图、X线胸片来检查诊断,并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以心肌酶谱相关指标为主,同时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8]。
[1]陈彭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53-154.
[2]彭拥军,易岂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19-20.
[3]王利君.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7 下半月):847-848.
[4]田淑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8-79.
[5]邓勇.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88-89.
[6]张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0 例诊治分析[J].浙江医学,2012,34(13):1150-1151.
[7]黄莉.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540.
[8]郭新华.58 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