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拼爹”与“啃老”
2015-12-09
著名编剧邹静之说:“如果说现在是个‘拼爹时代,历史文化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爹。”话糙理不糙。
平心而论,文化“拼爹”,即与别的民族比传统文化、比文化遗产。世界上能拼过我们的不多,历史悠久的希腊、印度、罗马或可与我们打几个回合,后来崛起的英、法、日、德虽曾辉煌一时,但从总体上比较还都不是对手;“暴发户”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更是提都不要提。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文化“拼爹”的雄厚资本,足以让我们傲视天下。如果把这些东西通过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地表现出来,不仅能教化国人,增强历史自豪感,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亦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或没写好,就好比是捧着金碗吃不饱。如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小说,数量尽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敢恭维,因而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很少。而近邻日本、韩国,却经常通过历史剧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撒切尔夫人就曾尖刻地对中国预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话刺耳、刺心,却发人深省。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文化“拼爹”,我们固然得天独厚,但也会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乐椅上不求进取,最后变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重拍、戏说、改写或颠覆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经典,如影视剧啃《红楼梦》、啃《三国演义》、啃《水浒》、啃“三言二拍”、啃《聊斋志异》、啃《史记》;二是啃当代经典,如把那些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譬如《永不消失的电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虎胆》等,或者把多年前拍过的电视剧重拍拉长,如《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还有金庸的武侠剧、琼瑶的言情戏等。还有一种文化“啃老”,靠争夺真真假假的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获取经济利益。凡此种种,对传统文化盲目依赖,对当下文化极端不自信,都没有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而是陷入了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使用提示】
文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而现实却是一味追求利益,对文化不断地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能力的欠缺,使文化呈现出一种越来越低俗的现象,广为人们诟病。只有增加创新元素,老实地继承与发扬,才是出路。
【适用话题】
文化、反思、翻拍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