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思想者”
2015-12-09张明礼山西
文/张明礼(山西)
孤独的“思想者”
文/张明礼(山西)
前段时间就《香蒲草的记忆》我写过一篇小评,当时把握得是否准确姑且不说,现在掉过头来重新进行一次全面的赏析,对我来说又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可兄从2003年开始着手这部作品的创作,历时九载数易其稿,在资料的收集、考证、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而我各方面知识都很肤浅,虽然有过几年的文学追求,但只局限于诗歌领域,想要对这部规模宏大、寓意深刻、文化蕴涵极为丰富的作品写点东西,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他是以文学与志书相结合的形式结构了一个家族的繁衍与演变,既不同于文学,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修志,两者相互交叉,构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气场。如果从文学的意义上广泛延伸,就会失去志书的严谨与真实;如果过分强调志书的特定形式,又会使作品的内在思想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表述。应该说大可兄在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做得很不错。他把有关志书的成分作为这部作品的深层文化背景,在这个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每个特定人物的小故事,这就使本来错综纷乱的原始材料变得清晰起来。
感到不足的地方是人物故事还显得有些单薄,分量不足。如果为丰富完善作品的文化内涵而加入虚构的人物故事,势必破坏整部作品的严肃性,使作品失去珍贵的文献价值;如果限定在现有的人物故事基础上,则使作品的文学性受到影响。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还需要大可兄在有生之年不断收集考证,在人物与人物故事方面进一步扩充,使作品变得更丰满,更生动,更直观。最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多塑造一些,以增强人物故事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哪怕这些人物故事超出整个家族也没关系,因为作品在一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宏大的场面,虽然后来由大的场面逐步收缩到一个很小的地方,通过小处着笔体现大的文化场景。如果再穿插一些影响面较大的人物与故事,会使整部作品气势变得更为恢宏。
跟大可兄认识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他的学识还是人品我都相当敬佩。他是一直跟我走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中最为真诚的一个。年轻时我曾写过一些不成器的诗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写作,当年那些文朋诗友很少能想起我的。这些年来在文化气氛相当冷落的情况下,大可兄一直坚持笔耕,他具有的文学水准以及作品影响都远远超出很多人,但他依然谦逊如初,始终把我当成他最贴近的文友对待。在他出版第一本诗集的时候就诚邀我作序,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也经常征询我的看法。我很明白自己现有的认识水准已经不可能对他的创作起到任何帮助作用,但我依然很愿意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出于多年朋友的情分还是出于对他的感激,我都应该以一种严格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