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2015-12-08李璠刘文璐
李璠+刘文璐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遭遇到各种道德冲突,仅仅学习师德规范对辅导员解决道德问题帮助不大。瑞士学者奥泽提出了程序性师德观,把对教师道德关注的重点从制定师德规范转向解决师德冲突的程序制定。这对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辅导员师德建设应关注辅导员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师德建设;师德规范;道德冲突;程序性师德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31-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会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生联系多,接触最频繁,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切实将辅导员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辅导员需要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复杂的道德情境,仅仅学习师德规范,对辅导员解决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帮助不大。本文拟从解决辅导员工作中发生的道德问题为出发点,对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进行思考,以期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成效。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强调规范性师德,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职业道德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师德规范多体现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的要求,从思想和行为上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侧重的是从思想上、精神上对教师进行规范。瑞士学者奥泽把上述从外部设定道德准则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意识的道德规范称为规范性师德。规范性师德关注的是“理想型教师”,但是,仅强调教师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却忽视了“教师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的现实问题。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大多强调辅导员对规范性师德的遵守,引导辅导员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期提升辅导员的道德素养。然而,就算有高尚师德规范的指引,辅导员也不太容易达到“理想型教师”的标准。因为,辅导员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经常会遭遇到各种冲突,他们从规范性道德中很难获得公正的解决方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极端的师德问题往往都是根源于当事教师在压力情景下出现了道德“退步”现象,而不是缺乏对师德规范的理论认知。在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开展的具体工作都是直接面对学生,许多工作内容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辅导员在面对具体的工作时经常会发生的各种道德冲突,很多辅导员却不清楚如何妥善地处理此类困境,从而会妨碍到学生的利益。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通常都明确了辅导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却相对忽略了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2.突出政治理论学习,淡化师德本身。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政治理论学习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各高校都要求辅导员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坚定政治信念。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政治理论的学习对辅导员养成良好的师德品格也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师道德素养是有区别的,不应把他们混为一谈。把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纳入师德的范畴,就会冲淡师德的专业特性。有研究者指出,专业伦理规范应尽量排除政治、公德和私德等与专业无关的要求,将专业的责任范围限定在专业的界限之内,确保教师对其专业对象和专业团体的利益负责。把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纳入师德的范畴,很容易导致辅导员对道德情景的忽视。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要承担多重任务,被要求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在工作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冲突。有些冲突涉及到了道德领域,但有些辅导员意识不到这是道德责任,从而侵害了学生的利益。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有效识别道德问题并处理这些职业道德问题的能力。如果问题涉及到了道德领域辅导员却没有意识到,则会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二、教师应对道德冲突的策略
瑞士学者奥泽把对教师道德关注的重点从制定师德规范转向解决师德冲突的程序制定。他认为,师德不仅是教师恪守道德准则和修养个人品格,师德应该是体现于教师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道德问题。
1.程序性师德观。奥泽等人以对话伦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程序性师德。程序性师德观看重真实的对话,即教师应该采取包容性的程序,关注面对的群体,使每个相关的学生都能表达道德观点,通过对话商谈的形式来形成解决伦理困境的策略。通过对话即使不能达成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对话的过程尊重了学生的利益,其结果必定优于劝说和灌输的结果。
2.程序性师德解决教育伦理冲突的对话策略。基于程序性师德观,师德被视为教师的一种解决伦理冲突的能力,即进行道德对话的能力。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仅是个人品格高尚,则应该承担起发起和组织冲突双方对话的责任。研究者根据对责任承担的多少,区分了教师可能采取的五种教师伦理决策类型:(1)规避,即避免对冲突做出决策。采取“规避”的教师由于无助、焦虑、疲倦等原因倾向于忽视冲突情景中的道德意义,不愿承担责任。(2)寻求庇护,即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同意应当立即解决道德冲突,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而把伦理决定的责任转移给其他权威人士。(3)独揽,即教师承诺解决问题,并能够果断做出决定、解决冲突,然而采取独揽的教师会坚持己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4)不完全商谈,采取不完全商谈的教师愿意邀请相关他人参与冲突的解决,愿意考虑和倾听他们的意见,但是仍然对他们的能力持怀疑态度。(5)完全商谈,采取完全商谈的教师关注真实的参与,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参与讨论解决冲突的权利和能力。这类教师认为各方交流和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奥泽认为,完全商谈的策略是教师解决道德冲突和实践教师道德的最佳方式。
三、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
基于问题解决的程序性师德观,为辅导员师德建设指出了新途径。辅导员师德建设应拓宽辅导员对师德观念的理解,提高其对道德情景的认识能力。要关注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学习伦理学对话策略,从而提升辅导员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1.转变观念,关注辅导员道德实践。首先,辅导员师德建设要拓宽辅导员师德观念的内涵。要使辅导员认识到,师德不仅是教师恪守道德准则和修养个人品格,还体现在教师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道德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要在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师德规范的同时,拓宽辅导员对师德的理解,突出师德建设的实践性。
其次,辅导员师德建设要明确师德的专业性。应尽量排除政治、公德和私德等与师德无关的要求,明确辅导员对学生负有的道德义务,努力提高辅导员对道德情景的觉知,并主动承担起解决道德问题的责任。使辅导员协调“公正”、“关爱”和“诚实”三者的关系,保障每个学生的权益,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要转变辅导员权威的观念。辅导员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要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辅导员要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要相信大学生的能力,充分肯定学生具有参与班里管理与决策的权利。
2.提升能力,学习伦理对话策略。辅导员师德建设应培养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辅导员学习伦理对话策略。辅导员通过每天与学生的交往,关注并识别教育实践中的道德问题,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些道德问题,之后再对自己的道德实践进行反思。在上述的过程中,辅导员自主地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强化职业责任感,保障每个学生的权益,就能更多地收获职业幸福感。
以辅导员工作中常见的评优评先为例。假设某辅导员在进行评优评先工作时,按照学生们平时的表现确定了优秀的人选,但是把名单公布出来后,有几个学生提出了异议。面对这样的教育情景,有的辅导员怕麻烦会采取规避策略,直接忽略学生的不同意见。有些辅导员会采取寻求庇护策略,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应该去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自己不去承担责任,把责任转移给更权威的人物。而有些辅导员则会采取完全商谈策略,他们最注重学生的参与,相信每个人都有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权利和责任,同时认为学生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类辅导员会立即组织学生开会,在会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互相倾听,让所有人共同努力去探求评优评先的标准,最后得到大家都满意结果。
完全商谈策略是教师解决道德冲突的理想形态,因为在完全商谈的过程中,所有相关者的感情与需要得到了尊重,并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然而,辅导员在使用伦理对话策略时,不能模式化,要从具体的教育情景出发,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要用同样的策略来解决。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同一个教师可能就会选择不同的对话策略。同样地,面对相似的教育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对话策略。总之,辅导员在服务和管理学生时,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要以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解决问题,以保障每位学生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凯.基于对话伦理学取向的程序性师德观[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2]王晓莉,卢乃桂.教师应对教学道德冲突的策略及其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3]廖鑫彬.基于问题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J].成都师范学院报,2014,(5).
[4]王凯.近年来我国师德观念发展的三大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1).
[5]易连云,李琰.略论建国后我国教师伦理的时代变迁[J].中小学德育,2014,(1).
[6]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