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心学科教学,促进有机融合

2015-12-08应江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应江泚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走心课;教学要领

当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科教学正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这种渗透的重要依据就是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十多年来,从小学到高中,从普高到职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纵观各学科教学实践,这种渗透容易被排挤、忽视,趋于表面化,逐渐湮灭于学科教学课堂中。笔者认为,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应是单向渗透,而应是一种可定义为“学科走心课”的有机融合。

在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基础上,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徐中收率先提出“学科走心课”概念。他认为,“学科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学科教学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机融合”“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可见,因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学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学科教师要熟练掌握辅导技术在课堂提问与反馈中的应用,自始至终贯穿心理辅导理念,以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来检验课堂的成效,多渠道、多方位实现上述有机融合。2015年1月,金华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金华市高中学科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为心理健康理念落实到各学科课堂做了大胆尝试,所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地理、电子商务、机械、音乐、美术、汽修等。

那么,如何开展这种“学科走心课”呢?笔者有幸聆听了此次优质课比赛上职高组的所有学科与普高组的磨课活动,并与专家评委、参赛教师一起交流教学设计的理念与评价。由此,引发笔者对“学科走心课”在课堂实践中的点滴反思。

一、解读背景,做足课前功课

新课改要求教师备课做好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备学生,即解读学生的学习背景。因为不同年级、年龄、性别、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心理特征上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在课前课后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多交流,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特长爱好、家庭学习情况、智力和非智力信息等。

在“学科走心课”备课时,不仅要围绕教材与课程标准,更要围绕所了解到的学生背景情况进行课前准备,做足课前功夫,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设置多层次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中都 “有饭吃、能吃到自己想要的那口饭”,以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本次优质课比赛中,在课前跟学生沟通较多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从容有序。而没有做好课前功课的教师较为紧张,应对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显得较为简单,不能很好地读取问题背后的信息,整节课显得单薄,教学过程偏于程式化。

二、和谐有序,营造愉悦氛围

每个教师都试图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保证。要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就应该建构师生间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就是要建立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而要建立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三点:第一,关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第二,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第三,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

徐中收要求“学科走心课”要有“温暖感”,他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长篇说教,无需各种规章制度的硬性灌输,而要用鼓励的眼神说话,用笑脸激励,让学生觉察到自己在班级团体中的尊严与平等,体验到教师、学生对自己的真诚关爱,心中流淌着一种温暖的感觉,舒心、惬意。”这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求知识。教师要乐意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聆听每个学生对课堂的反馈,重视师生的情感互动。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切不可上纲上线伤害学生,要满足学生人格被尊重的需要,让学生自觉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在本次比赛中一名音乐教师整堂课面带微笑,用眼神鼓励每个学生跟着她的节奏融入课堂,使那些懒于动手的学生也跟上了节奏。偶尔有学生打错了节奏,没有批评,而是微笑着说“有鱼儿冒泡了”,大家都会心一笑,达到了“走心”的效果。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忍下课,他们甚至强烈要求下一节课继续。

三、体验成功,调动积极情绪

正如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重要动因在于游戏带来的成就感,如果希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学科教师对教学内容分层次地提问,对不同学生的反馈及时鼓励并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第一,教师要创设良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例如运用校园情景剧、心理游戏、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运用幽默的语言、轻松的语调化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困境。

第二,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发挥教育机智。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去点燃学生的心灯,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运用心理辅导的倾听、共情等技术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始终要把握整体局势的变化,有意识地影响每一个教育对象。例如,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品格;当学生回答不够完善或答非所问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点拨;当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敏锐发现问题实质,巧妙地将课堂导回正轨。

第三,重视评价的及时性、适当性、合理性。在“学科走心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及时评价,同时要慎重选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注意科学合理、适时恰当,有针对性。其实只要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能使教师的评价哪怕是批评都犹如春风化甘雨。当然,客观、全面也是评价的重要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本身,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项潜能。

四、学生主体,强化内驱动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科走心课”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强化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学科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多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情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中,不同意见的平等交流与分享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话意识和开放态度,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了沟通平台,有助于培养倾听的能力、提炼观点的智慧和容忍异见的胸怀,有助于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当学生变成“我要学”的状态时,学科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尽可能多的课堂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科走心课”不是学科教学和心理学的简单重组或渗透,而是要求教师从“心”出发,运用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引领学生开展探索知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收获,在收获中促进知识的掌握。只有遵循以上“走心”原则,才会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的教育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把握“学科走心课”的四条教学要领,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巧妙地把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融合其中。以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真正达成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金华,321300)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