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例外”,让星火得以燎原
2015-12-08饶一
饶一
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如期举行。我很荣幸作为“边玉芳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听取全国各地高校心理学专家的报告外,其中有两天两夜的工作坊时间,我们重庆过去的工作室成员被安排在了“看见例外”工作坊,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就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琳达·梅特卡尔夫教授。
从北师大培训归来,感觉整个人心平气和了许多。这一次的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每一个我们认为的“问题孩子”,都有其“例外”的一面。而那一面,就好比黑暗中的一点星火,如果我们有幸发现了它,也许这点点的星火在我们的呵护下就能逐渐蔓延开来,照亮黑暗。
琳达教授用了两天的时间,列举了大量理论依据和案例来向我们论证:遇见“例外”,是一种救赎。每一个前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身上,都有“例外”,而这个“例外”不容易被发现,在被大量问题覆盖之下,那一点点值得骄傲的“例外”显得微乎其微,所以,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班主任,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例外”的眼睛,并不断地挖掘再挖掘,因为,如果有幸发现了这一点点的“例外”,就意味着我们很有可能拯救这个问题孩子,让他忘了过去种种的不好,重新接纳自己。
在培训期间,学校正在举行运动会。由于担心下雨,所以运动会提前了。说实话,学生们有点措手不及。我能想象没有班主任在场,再加之副班主任又是学校的摄影老师,班级中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原本我们班学生相对其他班级就有些调皮,难管理,而这一次,无疑是雪上加霜。出场的cosplay道具没有准备,运动员口号没有统一,“多人多足”项目的训练没有一次是人员齐备的,而最让我引以为豪的“跳长绳”项目在这一次的运动会中规则发生改变,由过去的16人增至20人,而我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又要在平时没有参加过集训的孩子中间临时选拔4人,配合与默契可想而知。我每一天都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我们班的情况。运动会的名次怎样啊,班里的投稿情况如何啊,班级的纪律好不好……然而,结果似乎在意料之中,我们班倒数第一。得知这个消息,我有些惊讶,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人在北京,心在学校,失落和无奈的感觉一次又一次袭来。
带着一种失落回到了学校。第一节课,我不打算上新课。因为我觉得我有好多话想跟孩子们说。我没有指责,也没有批评,我的第一句话是:“说吧,孩子们,在这一次的运动会中,你觉得你表现得怎么样?”教室里寂静无声。突然,有一个女孩子站了起来,接着,又有几个孩子站了起来。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站起来,肖佳琪说:“饶老师,我没有给运动员加油,我在一旁玩耍。”何宗锐说:“我和哥哥在跑道边追逐打闹。”
听孩子们在这里忏悔、自责,我心里突然有些感动。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本来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在承认错误的同时,还能理性地分析错在哪里,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哭了。这一次的泪水,显然是自责的泪水。
这时候,我想到了琳达老师说的话,过去已经无力改变,错了就错了,时光不能倒流,如果老师一直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那么孩子可能会一直错下去,一直被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突破的“例外”了。
我原谅了主动认错的孩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发现这次给我们带来惨痛教训的运动会的“例外”吧。我对孩子们说,这一次的运动会名次已经成为了过去,老师也知道每一个运动员都尽力了,当然也有很多客观的原因,比如赛事提前、规则改变,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失败就是失败了,失败了还可以爬起来,既然是倒数第一,至少我们的上升空间比前三名大得多呀!孩子们听我这样一说,都笑了。这让他们有些意外,他们可能在想,这个平时动不动就发火的饶老师怎么突然变了?
在北京培训的时候,有家长告诉我,好多孩子回到家都在说“饶老师要是知道我们倒数第一,肯定很难过,很生气。”“遭了,这次肯定要被饶老师骂惨。”是的,过去的我,做什么事都风风火火,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以至于孩子们怕极了我,于是他们一定想,运动会的失利肯定少不了要被饶老师痛骂一顿!
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我接着又说:“想听听这一次的运动会中,有没有哪个同学或者哪件事让你感动?”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
张钰杭举手了:“饶老师,宋国豪带来了一盒薯片,他把薯片都分享给我们了,而他自己一点都没吃。”紧接着,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
“苏小单没有进决赛,他一个人躲在角落哭了。”
“赵小诗没有参加项目,但是她全程跑来跑去给班上的运动员加油,我好感动!”
“我们班拔河的时候,十秒钟就拔赢了对方,”
此时的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多好的“例外”呀!我对孩子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运动会最大的成功!我们懂得珍惜集体荣誉,懂得分享快乐,懂得在挫折面前不放弃,如果一次惨败的运动会能教会我们这些道理,我认为一切都值了!
在工作坊培训期间,琳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现场的心理访谈。来访者是我们工作室的赵玉婷老师。赵老师说,近一个月以来,她严重失眠,就算睡着了也是噩梦连连,以至于整个人看着都很颓废。说完自己的情况,琳达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让我有些意外。她并没有询问她失眠的各种症状和原因,而是问:“你有不失眠的时候吗?当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赵老师愣了愣,仔细回忆,然后说道:“也有,比如,先生在身边的时候;喝了一杯热牛奶的时候;把灯开着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的时候……”说完这些,琳达老师一直追问,还有吗?还有吗?直到赵老师再也说不上来。这时候,琳达老师说,有那么多的情景可以让你好好睡一觉,那你为什么不给自己刻意制造这些情景,让这些情景慢慢形成一种常规不就好了吗?
焦点解决与病理性的心理辅导不同,它把视线放在学生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上,认为最复杂的问题不一定要用最复杂的解决方法,永远要关注“例外”情况。
琳达老师分享了一个她的成功案例。一个14岁的小女孩找到她。她被他的表哥性侵了。她原本不知道表哥对她所做的那些行为是性侵,是因为她在学校听了一堂关于防范性骚扰的课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被表哥性侵了。由于不敢跟任何人诉苦,她一度想到自杀。琳达听了她的倾诉之后,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的祖母活了多少岁?”女孩想了想,回答:“86岁。”琳达又问她:“你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想,肯定不是现在这种状态。”女孩点点头:“我想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我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有一个爱我的人,可我现在很痛苦,我没有信心。”这时候,琳达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生命轴。从女孩出生到14岁被性侵是一个线段,紧接着,沿着这个线段又继续往后延伸。她解释说:“你看,你的家族的年龄有86岁,除去14岁以前的时光,你还有72年的生命时光,在这72年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或者过你希望过的生活,这72年足够你去完成自己的梦想,遇到你的白马王子。”一周以后,女孩和妈妈再度来访,女孩的妈妈说,女儿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开心,非常爱笑,她说她有72年的时间可以去做她喜欢做的事。
故事到这里似乎有了圆满的结尾。但我想说的是,琳达在做这个案例的时候,只字不提女孩的伤疤,而是引导女孩往前看,看到她目前困境之外的“例外”,而这些“例外”就像明灯一样指引着女孩冲破眼前的黑暗,去迎接光明。
我知道,要改变一个“问题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共同给予希望,当然也少不了孩子本身内心的期望和对自己积极的暗示。我相信,看见“例外”就是看见希望,就是抓住了一株绝境中的“救命稻草”。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珊瑚中铁小学,重庆,400000)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