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初探
2015-12-08李付亮
李付亮
摘要: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于服务能力是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因此,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的角度,阐述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要求和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21-02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要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年5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于服务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因此,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概述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在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方面,国内外尚未有一个统一标准。国外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如美国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培训标准等,为通用标准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标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包括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列出了教师工作的6个方面:理解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设计和成绩评估;教学法;信息技术;组织理论和行政管理;教师职业学习。国内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提出了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具体见表1)。
亚太经合组织资助的研究项目“职教师资标准及其形成方法”中曾经为我国的高职教师给出了定义,其具体的描述为:在本领域中掌握专门的基础知识以及专门知识,特别是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本专业掌握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基础和能力,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和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我国的高职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以指导学生参与日常的生产实践,这是高职教师与其他普通教师最为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做”为核心的实现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近期兴起的空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应用有助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现状
高职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尚可;在空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方面有所涉猎。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运用教育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不强,能认识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化发展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不够,并且受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二是针对性、创新性应用不够。高职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对高职教学及高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思考不够,没有很好地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及学生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开发应用。三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化不对称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化鸿沟”。在信息化环境中,年纪稍大的高职教师对技术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恐惧,而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信息化程度较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担心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方面。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对策研究
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整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院校、教师多方的力量,积极开展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
1.宏观方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出台专门的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标准,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高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组织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教育技术能力远程教育与培训,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增加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相关内容,从政策层面上助推教师积极提高开展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2.中观方面。各高职院校需依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服务能力标准,制定校级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实施方案。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校本培训,并开展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将培训和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引导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化开展教育与服务。
3.微观方面。高职教师要认识到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提升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水平:一是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是,信息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也不只是信息的获取,学生仅依靠自己无法发展这些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转化和应用信息,使得可用信息得到合理的建构。二是要提升信息化素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想要成功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如掌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学习理论;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教学模式;掌握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工具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三是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如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最新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思考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评价等。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新的教学活动,融合新技术与新教学法,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进行协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教技[2012]5号文件.
[2]朱明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高职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