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们的研究生教育经验总结
2015-12-08谭骏
谭骏
摘要: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越来越普及,然而真正持有提高自身素质目的的研究生比例却是越来越少,因此,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刻认识到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耳闻目睹了很多导师带教研究生的好的经验。本文从生活、学习与科研三个方面总结了他们的带教方法,希望能够对于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改善有所启发。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04-02
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就业的压力就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社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现象,因此,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也就被当成了解决就业难题的“救命稻草”。在加上在职研究生班的举办,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越来越普及。但是在这些研究生中,抱有纯粹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少,据一项调查显示此类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09%。
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近年来,每年差不多有将近40%的本科生进入到考研行列当中,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近40万人。研究生们无论在读期间还是学成以后都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然而,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张之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导师是研究生开展创新型研究的引路人。导师的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份基于上海市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3.5%的男生和86.7%的女生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导师的充分指导”;有一半研究生认为“导师的充分指导”是使“自己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然而,在来自江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有13.8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研究生要求不严;有9.0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的学术思想不活跃;有31.76%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在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有61.78%的研究生反映导师很少过问或不过问。可见,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要求相比,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责任感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无论何等层次的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有教无类”是句老话,也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必须面对的学生情况,因此,如何带好学生是每个导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人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刻认识到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耳闻目睹了很多导师带教研究生的好的经验,本文从生活、学习与科研三个方面总结了他们的带教方法,希望能够对于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改善有所启发。
一般来说,来源于兴趣的学习是最不缺乏动力的,所以不管是哪个方面学习的教育,培养兴趣是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怎么培养兴趣是教育的重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切入点。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从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内容中寻找“美”,“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递进的认知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讲,就是一个递进的教育过程。“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具有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以上两段话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对生活和科学的看法,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种教育观。
一、关于生活
随着整个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关心学生的生活已经不仅仅只是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讲给他们听,同时采取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在生活中贴近他们,让他们觉得你的很多想法和他们是非常一致的,这样他们才愿意听你的。我熟悉的导师使用的做法很多,不容易一言概之。举例说明:比如,下午两点走出办公室要去上课,看到研究生们正在吃苹果,他们可能会喊着一起吃,这时候如果教师说:“我要上课来不及,你们留一个给我,上面贴个标签,写上我的名字,防止别人偷吃。”虽然是玩笑,但是传达了一种信息:你愿意和他们毫无约束地交流。
二、关于学习
对于学习的内容应该不是我们特别关心的,所以更多的是和他们交流学习的方法。佛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是奠基现代实验科学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很多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从中受益匪浅,因此,在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时候应该特别强调这本著作的阅读与体会:归纳与总结、逻辑的递进等。道理虽然简单,但是给出的是我们学习所有知识的一般可行的方法。“学以致用”,这是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学生有时会问:我有时候学是学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会没有,心中没有底。回答应该是你会用了没有?会用了就说明你学会了。举例说明:临床实验室诊断中经常使用吸光光度法测定混合物中微量组分的含量。什么叫学会了?就是有人拿来任意溶液要你测定其中某种物质的含量,你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行,什么时候要结果?话虽然很夸张,但是道理一点都不夸张。“因材施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教学法则,很多人都可以信口一说,但是这种教育法的关键是你要知道每个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材”,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判断每个学生是什么样的“材”?我觉得这不是高校教师所能够做的,也不是他们应该做的,因为就连天下最负责孩子的父母也不能做到这一点,才出现了“代沟”的说法。坦率地讲,我不行,我觉得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的领域。给教师足够的教学自由度,让他们把自己最得意的人生与专业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判断与感悟,找到自己可以学习的哪怕一丁点儿榜样的东西,这也是我对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另类理解。
三、关于科研
关注两个方面的培养:
1.科研的思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导师只讲清楚自己的课题与思路,鼓励学生不按图索骥,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因为经过多年的培养与训练,导师已经形成了模式化的思路,很容易让自己的研究思路局限在一定的角度。理想的学生培养方式可能是,想什么,乃至于做什么,都给予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希望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诉求。endprint
2.科研的操作:想什么,乃至于做什么。可以自由,但是怎么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科学规范来。“细节决定成败”,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博士的原话,当关注细节成为你的习惯的时候,你才能拿到进行准确实验的上岗证。从事科研工作的心态也是导师们需要以身作则灌输给学生们的。曾经有个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A类上会,二审却没有能上,一片惋惜声。他的学生也在惋惜,他却说:2006和2007连续批准两年如果正常的话,现在也很正常,钱多多做,钱少就多休息。学生夸他心态好。他给他们讲了个故事:从前有和尚师徒二人修行,一天看到湖边有人撒网捕鱼,拉网上来的时候很多鱼活蹦乱跳,有些鱼就蹦到网外游走了。徒弟和师傅说,你看那些鱼得救了啊。师傅笑而不答。徒弟又仔细想了想笑了。徒弟悟到了什么?“变的是境遇,自己还是自己啊!”我们不能因为获得好的机会就骄傲自满,当然也不会因为失去一些机会而妄自菲薄。
我们的研究生存在于各行各业,大多数导师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的培训,因此,经验的总结更适用于我们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中进行实践。赫伯(D.O.Hebb)是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学家,在长达几十年的心理学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赫伯积累并形成了丰富而有条理的教育思想,并发表了专门论述研究生培养的文章《研究的教育》。这些思想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阐述,而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科学家亲身实践的理论概括。因此,赫伯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体系性的,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浓重的经验成份,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正统教育的一种反动。正因为如此,赫伯的教育思想,一针见血,直奔主题,解决教学第一线中的实际问题,非常适合于非从事专门教育研究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对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如下建议:(1)人的研究能力是不能被培养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老师不可能直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老师的职责一是提供具有感染力的研究环境;二是在这种环境中扮演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所谓引导者,是指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更形象地说是以朋友和同学的身份,相互切磋、交流、教学相长,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姿态,指手划脚、发号施令。(2)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一个学生的研究能力及其未来的成就,不能仅通过考试来衡量。(3)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并不一定一开始就需要创造力,因为“选择富有创造力问题的能力是经验的标志”。(4)被录取的研究生应该尽早地开始研究。在进行研究以前没有必要熟悉所有的文献——这是老师的工作而非学生的任务。(5)老师不可能培养学生进行思考,只能间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但却可以直接培养一个人进行写作。
教育就是“用心去选择”。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http://news.21cnjy.com/A/100/29/V29366.shtml.
[2]温凤媛,马立红.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1):89-91.
[3]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4]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M].北京出版社,2008.
[6]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7]师领.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42-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