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法应用与双语教学效果的改进
2015-12-08罗立彬
罗立彬
摘要:本文首先从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双语教学的特殊困难。然后指出案例教学法所具备的情境模拟性、师生平等性和合作互动性特点将对双语教学效果的改进发挥作用,但是基于案例教学法在自身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建议应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改进,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才能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法;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8-02
近年来,在高等学校进行双语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用“双语教学”作为题名关键字进行搜索,1995-2000年查出论文共156篇,2001-2005年迅速提高到1644篇,增加10倍多;而2006-2010年增加到5227篇,而仅在2013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5076篇。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经济学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被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形成双语概念、了解国际前沿,形成双语解决问题能力(王靖和陈卫东,2011)。尽管如此,双语教学方法在经济类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称不上“完善”,实践应用当中存在不少严重问题,以至于有学者甚至认为双语教学的“输出专业、英语双料的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大大高于当前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的实际能力,短期时很难实现(高芳英,2007)。如何解决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成为摆在所有从事双语教学研究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在适当的安排下,将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可能会显著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双语教学的特殊困难
知识转移是在一定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Albino等将转移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归纳为转移主体、转移内容、转移媒介以及转移情境四个方面,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多据此开展。回顾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分析了转移主体的意愿(包括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与知识受体的学习意愿)、转移主体的能力(包含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与知识受体的学习意愿)、转移主体的能力(包括知识源的转移能力与知识受体的学习能力)、转移主体间的关系(包括信任程度、沟通强度等)、转移主体间的差异、转移知识的自身特性、知识转移的方式与过程以及知识转移所依赖的情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双语教学的核心特点就是“双语”,即同样的专业知识要用两种语言来传授,关于双语教学的授课语言安排问题,有不少争论,但是基本有一个共识,即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授课的比例要达到相当大的比重。仅这一点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知识转移量增大,由于存在着专业课教学和外语教学两方面的属性,双语教学中知识转移内容量的要求迅速扩大;二对知识转移主体和受体的能力及意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造成的上述两个问题使得双语教学法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教学所不用面临的困难,国内诸多研究指出了当前国内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方面。一是师资水平问题,康淑敏和崔新春(2009)表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受过正式培训的仅有7.5%,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半数以上认为“说”的能力较弱,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而外籍老师讲授比较肤浅,无法深入分析(陈思本,2007),这使得师资问题成为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瓶颈。二是学生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如李桂山、冯晨昱(2009)研究发现,在外籍老师集中授课或有外国留学生的班级中,近70%的学生接受全外语教学模式;而当国内教师用全外语式教授同一门课程时,接受程度明显下降,作者将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外语接受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三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方法与资源不足。有学者认为英语教学结束过早,使双语教学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王建光,2009);双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单薄没有形成体系,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陈志祥,2010);另外,双语教学的环境与资源不够理想,网络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较少;原版教材往往与我国实际国情脱节,学生现有的英语能力又很难理解书本中的专业内容(陆诤岚和吴俊,2007)。综上,笔者认为,当前双语教学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问题,这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背景、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安排,才能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二、案例法对双语教学效率的改进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案例撰写、案例问答、角色扮演、专业讲座及问答、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出现的一种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并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指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法学教学中,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戴方博和朱方伟(2013)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归纳为情境模拟性、师生平等性和合作互动性。从这几方面看,将案例法引入双语教学,将对双语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1.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引导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黄劲松,2009),即不管案例教学法具体采取什么形式,它必然涉及到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给予一个具体的任务,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搭便车”的心理,将督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情境模拟似的案例介入可以高效率的强化理论知识,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挑战,而双语教学中语言的不熟练或者障碍,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正确理解的难度。而与理论知识相比,案例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更近,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充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撰写案例以及案例任务完成过程中对双语文献的接触与掌握也会提高学生对双语文献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双语课程的听课效果。endprint
3.互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强度,也提高了效率。虽然根据教学目的、背景以及资源掌握等方面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能采取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无论如何,案例教学法都会涉及到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研究表明知识主体(教师)和知识受体(学生)之间的沟通强度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戴方博和朱方伟,2013),案例教学法合作互动性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师生间的沟通强度,对于运用包括非母语在内的双语进行教学的过程而言,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只有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师生才可以对双方提出的信息加以证实,了解对方是否对自己的信息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三、案例法与双语教学结合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案例法情境模拟性、师生平等性和合作互动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语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然而,案例教学法本身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合理的把握和应用,由于案例法实施过程中本身存在的困难,它不但可能不会改进双语教学的效果,反而对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从案例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情况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案例质量不高。二是合格的师资缺乏。三是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四是教学设施不足,五是案例教学效果及满意度有待提高。可见,在中国实行案例教学法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案例教学法要想充分发挥作用,似乎需要满足如下一些条件:一是有认真负责且水平较高的师资,且很专注于案例教学,能够有兴趣有能力撰写案例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高效率的引导;二是学生要积极转变角色,要习惯于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实施者;三是要有足够的案例资源。考虑到当前许多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想使案例法在双语课堂上得到高效率的使用,并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对案例法的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改进。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降低案例教学的期望值。一般人们一提到案例教学法,似乎就想到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似乎就想到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精英。其实,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条件,如果对案例教学法的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在与双语教学结合时,应当适当降低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教学目标,将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强化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成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辅助方法。
2.灵活安排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很多,比如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学生收集资料撰写案例、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专家讲座讨论等,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授课资源、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灵活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模式。
3.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建设。比如一门课程在授课伊始,由于缺乏合格的案例资源,可以采取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自行编写案例、报告,教师点评与修改的方式初步建立起案例库。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阅读文献、收集资料、撰写及演示报告的能力。而第二轮授课时,就可以利用之前学生参与的案例,作为授课资料,供学生进行更为正式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戴文博,朱方伟.案例教学知识转移机理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3,6(6).
[2]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