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研究

2015-12-08武建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分析研究新时期

武建兴

摘要:要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就要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监控。只有对高校网络性群体事件进行透彻分析,才能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66-03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评论的发表、诉求的表达、声援的寻求乃至行动的发起,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基于网络的群体性事件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极大地增加了高校学生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机率,高校也逐步成为各种思潮汇集的焦点。如“抵制家乐福”、“躲猫猫案”、“江西九江学院事件”、“李刚门”、“福岛核泄漏的反日情绪蔓延”等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与扩散,使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被迅速打破,继而转化为现实版的群体性事件,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鉴于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现实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索,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一、范畴及特征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受国际国内形势及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基于不同的目的,利用特定现实事件和公共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组织串联或制造网络舆论,以期发泄心中某种不合理情绪,引起学校、社会关注的集群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根源是现实中有影响的事件,且初期仅限于局部,知者甚少,经网络传播后,逐步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再返射到现实生活中后,能效往往倍增。如2005年江西九江学院因滥收费引起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是通过校内论坛、QQ群等媒体传播后,引发学生激烈反应并酿成了现实性群体事件,此事被迅速上传到了互联网,社会关注度急剧上升,最终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共同努力,才逐渐平息了事态。由此所见,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具备以下明显特征:

(一)瞬间突发、高速传播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网络信息具有快速传播性,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强大的关注群体,甚至形成百万级的点击率。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大都热衷于网络冲浪,通过即时评论及跟帖、发帖等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一边倒”,要么出现“百家论坛”现象,再就是形成鲜明的对立阵营,各自代表相关群体的利益。而高校学生具备网络及计算机操作的各项基本技能,这也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瞬间突发提供了先决条件。如2010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刚门”事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引发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

(二)盲目跟从、理性不足

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演化过程中,学生受“去个性化”的影响,在他人做出过激行为时,很容易受到感染、暗示,最终变成模仿。再者,参与者人数众多,作为参与个体,都会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全体参与者人人有份,因此不必担心集体的行为后果,其责任感也会变得模糊或分散,内疚感也会逐渐丧失,行为也会更粗野、放肆。比如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正是具有极强煽动性的言论,激发了学生盲目的爱国情结,继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跟帖、转帖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网络舆情经过“共振”和传播后,迅速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了“支持性舆论氛围”。

(三)虚实互动、聚散快捷

虚实互动性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互联网是虚拟的社会空间,尽管是实名制注册,但在高校学生组成的网民族群中,其基本的身份信息都与现实人缺乏有效的一一对应关系。网民作为社会现实人在虚拟网络中的投射,其言论和行为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现实根源,因此在网络上不好解决的难题,因现实生活中也会成为棘手的困难,同样,网民也会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诉求宣泄到网络社会中以博取认同。高校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因此现实与网络社会的紧密联动性也就更强,相互映射也就更加快捷。

(四)局部扩大、恶化迅速

高校校园是半社会化环境,加之学生大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班级或寝室也就成了寻求情感慰藉的场所,所以在情感上极易因个体问题产生共鸣,个体的情绪一旦被点燃,便会急剧扩散、膨胀。同时,互联网快捷、互通、隐身、匿名等特点,更给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扩大传播的平台,在极短时间内便会响者云集,经网络聚合的能量范围会迅速拓展,这时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也会难以介入和开展,事件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二、原因分析

引发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纵横交错,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管理以及学生个体的因素。

(一)从社会角度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方面,这就无疑会给满腔热忱、正处于意志性格定型期的高校学生带来强大冲击力。

一是受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和关注度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足,难以抵制不同价值体系无孔不入的文化侵略,加大了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

二是受校外各类事件的冲击影响。网络信息的高效共享,使城市化快速发展壮大所带来的一些公众事件会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一些学生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处理会更加偏激,甚至利用网络攻击时政,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是受校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由于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学生对学校的相关政策、做法产生误解和偏见,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过程中不按程序办事,学生利益受损后,便会借助网络发泄私愤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从网络监管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在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一是缺乏集中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机构。对网络的监管还存在着明显的“多头管理”现象,造成了在网络及基于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中自律及道德建设严重缺失,使得整个网络缺乏防御,良莠不齐。

二是网络监管队伍专业性不够强。部分从事网络监测的人员缺乏政治敏锐性,再加上技术水平不够熟练,对网络论坛的监管缺乏合理掌控,最终导致了矛盾的激化。

三是校园及周边的网络环境监管缺失。一些地方的网吧受经济利益驱使,往往在实名身份认证管理上存在漏洞,有的校园局域网在监管上也不够系统严格,加之手机上网的快速普及,更使网络监管的难度增大,导致大量信息流动,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从高校网络教育角度分析

在国外,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被纳入日常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网络空间,对避免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理论及实践课程,但网络宣传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硬伤”:

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授课者往往对专业理论知识比较重视,而对网络道德教育却鲜有关注,“重知识、轻道德”现象普遍存在,致使部分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客观上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校园网建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特色不明,缺乏吸引力,点击率不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另一诱因。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的宣讲员缺乏政治敏感性,不能够深入师生群体展开有效的、正面的宣传教育,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不能从思想上予以根除。

(四)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分析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未成熟期,情感复杂,容易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

一是受“去个性化”的影响。此时的个人融于群体之中,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群体的行为,平时谨慎的个体也会改变态度,从而减少以至丧失了对其行为后果的责任感,其言论也会更加有恃无恐,不负责任地发表评论,从而使事件的性质发生转变。

二是叛逆心理强烈,对社会的对抗性强。学生普遍都有渴望成才的心理,而且思想正处于活跃期,模仿能力较强,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和交流空间。但由于其社会阅历简单,对问题的认识较为片面,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还较弱,容易盲目地跟帖发帖,发泄情绪。

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短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不强,常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防范对策

在新形势下,保证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预防、妥善处置、有效应对。

一是要加强对高校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我国网络法制的发展目前还明显落后于网络普及的速度。对高校来讲,首先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借鉴国外网络治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网络管理实践,形成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以破除有人故意制造谣言和事端时,校方却“无法可依”的尴尬。同时,还要加大对网络论坛的监控和管理。高校要构筑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畅通网络利益诉求通道,通过网络开交流互动,紧密关注热点和敏感问题,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坚决打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确保最大限度地掌握各类事件隐患。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强大的宣传教育体系和有效的教育手段,不仅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的前提和基础,更是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应在提高宣讲员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水平上下足功夫,广泛应用传统媒介,大力发展新兴媒介,大力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推进网络伦理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从而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伦理空间,以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从思想上根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滋生。

三是要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工作机制。北京物资学院曾于2012年对学校新生进行心理排查,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230名,约占新生总数的15%,其中有2名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据北京市卫生局权威数据显示,北京地区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首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美人格。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力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求询者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其正确面对现实,帮助其适应环境,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总之,要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就要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监控。只有对高校网络性群体事件进行透彻分析,才能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振华.试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以QQ群信息传播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2]杨娟.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应对策略——以高校BBS信息传播为例[J].企业导报,2013,(09).

[3]孙靖靖,高袅,蒋健.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

[4]王万军,崔建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探索[J].前沿,2012,(10).

[5]高笑颜.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蒋健,张宏,高袅.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现状与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7]李臻.论“三俗”文化的理性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分析研究新时期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大直径区熔硅单晶的研究与制备技术探究
新时期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分析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