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与《文学理论》教学

2015-12-08王曼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素养文学理论缺失

王曼利

摘要:文学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文学素养几乎就是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本文首先揭示了高校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原因,并进而探讨了《文学理论》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素养;缺失;《文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11-02

一、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文素质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将成为这一时代的必然选择。然而,据有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程度。

1.文学作品阅读量少,经典作品没有精深研读。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当代中文系大学生中,有25%的学生不能完整说出“四书”的名称;10%的学生不知道我国四大名著的作者为何人;10.6%~24.9%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哪些国家。这说明文学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笔者从事了七年的中文系的教学工作,在这几年中,一直主要教的是《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仅拿外国文学的授课情况来看,在上课时,讲到大部分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奥德赛》、《浮士德》、《哈姆雷特》时,学生对这些文本的情节内容都不了解。一个班里只有少数几个人读过,大部分人只了解大概的内容。所以,这首先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阻滞,再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文学素养确实不太高。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少,更谈不上对经典的精深研读,导致文学素养的低下。

2.文学和理论写作能力差。基于大学生的阅读量小,对经典作品没有比较深刻的领悟,导致其无论是面对文学的诗意写作还是客观科学的理论写作,都不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从笔者授课过程中所收的学生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小论文存在语法错误、错别字多、句子支离破碎,连读者顺利阅读下去都成问题,更不用提语言文字的流畅和意境的优美。

3.文学素养引发的人文精神衰落。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我国古典的,因为其所共同体现的人文价值、人文关怀,对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从中西方文学对比的角度来看,该文本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有着相同的主题,这样的作品包含了人类对真爱的追求。有人曾经说过: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有对封建礼教的鞭挞,但真正的主题应该让位于对真爱的歌颂。对于这种人性人情的表达正是人文精神的绝妙注脚。反观一下现在社会上年青大学生的婚恋观,就会发现他们对于爱情的认识早已被物质和功利所遮蔽。

二、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对于大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探讨一直也是一个比较热烈的话题,我们进行调查和总结后,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高校的短视行为有关。某些高校的领导人,办学理念不够科学,不具备兴办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素质,从而将高校的教育事业变成了满足私欲的赚钱工具。这些学校的招生只有一个目标导向,即利益的巨细与否。对于带来巨大利益的专业,即使学校不具备招生资格和硬件软件设置,也强行招生。这样固然给学校带来了一时的巨额利润,但其实贻害无穷,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大学生。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所学的理论大而无当,与实践脱节。在这些被追捧的“热门”专业中,我们很难发现文学的影子。笔者在学校的一次招生咨询中就发现,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咨询处人满为患,而中文系的招生咨询处却门可罗雀。在这样的招生导向下,学校无疑会加大对这些热门专业的投入,而相对来说投给中文系文学专业建设的经费就会少很多。在经费缺乏、学生不热衷的情况下,文学素质的培养当然成了空谈。

第二,学生的学习的功利心态作祟。现在大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功利的心态,那些学习热门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大学就是为了拿一个毕业证和一个学位证,这是最重要的,至于取得这些东西的过程怎样则无所谓。在这样一个错误心态的引导下,学生对学习“有用”的知识就很感兴趣,“无用”的文学自然会被冷落。学习秘书,可以毕业当秘书;学习会计,毕业可以当会计;学习文学,难道毕业出去当“坐家”吗?

第三,与社会偏颇的价值观和错误的舆论导向有关。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情操高尚、道德高洁,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博大的胸怀,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文情怀,而是在于钱。有钱就成功,没钱就是窝囊。学生说:“老师,你可以看看,有多少博士生给小学还没毕业的人打工?那你告诉我,学习有什么用?”有时候,我们可能对于这样的“诘问”也没法在一时之间给一个满意的回答,毕竟,这个问题的根源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当然不会关注那些旨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情操的文学了。对他们来说,赚来钱养家糊口更实际一些。

三、《文学理论》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意义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的专业课,是对文学规律性知识的提升和总结,是学生学习中外文学作品、运用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和进行文学史解读的重要工具。《文学理论》是其他文学课程学习的前提。《文学理论》课程和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视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二者是互相促进的。《文学理论》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重新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文学理论》不乏对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但这种理性思考绝对不是以漠视乃至扼杀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审美价值为前提。如果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和理性思考,那么,反过来,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自然就承担起了价值指导作用。教师在《文学理论》的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的一些文学理论知识点,有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总会列举很多的文学和人文事例。这些例子如果举得合适,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刺激到他们心灵柔软的角落,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找教师所提到的文学经典作品加以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相应地,他们对于人生和自我价值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消除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疑惑。很多学生从功利心态出发,总是怀疑学习文学课程的现实意义。我们说,《文学理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仅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文学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提出的诗、礼和乐均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认识和审美意义。在学习中,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的价值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些价值功能都是可以反过来作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理论依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就是因为文学中包含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积极的人生思考和人生体验,这些人生思考和体验通过学习会变成我们的间接经验,会对我们理解之后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及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事务人际关系形成建设性的指导坐标。

3.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有很多学生喜欢看文学作品,却总不太懂得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学生总是会说在读完之后,觉得里面有些他们说不清楚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让他们隐约觉得所阅读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它会教给学生很多阅读的技巧,某种文学体裁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意蕴等知识。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创作,但却不懂得创作的规律,不懂得其中的奥秘。《文学理论》会告诉你创作的过程有哪些,灵感有何特质,创作中有哪些悖论,帮助创作者按规律行动,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确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乃至人文素养。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从它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两个文艺学的分支的关系来说,对文学批评的实践和文学史的写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学理论是中文系大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文学理论教学大可以和大学生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革英,龚文强,杨燕,曹益华.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与对策思考[J].黑河学刊,2013,(9):135-137.

[2]闫雪梅,第小明.《文学理论》教学与经典文本阅读的培养[J].榆林学院学报,2006,(5):65-67.

[3]殷学明,姜晶.《文学理论》教学中经典文本阅读与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129-131.

[4]范建刚.“话语”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对当下文学理论教学困境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20-23.

[5]孙桂芝,邴波.《文学理论》教学改革刍议——教学问卷调查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6,(1):78-81.

[6]凌建英,宗志平.“文学理论”课程的本科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6):33-35.

[7]吕明.从21世纪教师素质培养看文学理论教学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4-25.

猜你喜欢

文学素养文学理论缺失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试论文学素养的内涵与古诗积累的意义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