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

2015-12-08盛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问题表征类比英语教学

盛楠

摘要:本文尝试将“顿悟”学习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提出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的概念。顿悟的关键加工机制是类比迁移,外语学习的主导策略是类比策略,研究表明“顿悟”和外语学习都作用于人类大脑的海马体。中英语言、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的特征,是英语学习者所犯各种错误的根源。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形式上的差异,经由探寻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本质上的关联,通过问题的重新表征,揭示隐藏在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底下“类同”的基础,通过差异类比促使“顿悟式”英语学习的发生。“顿悟”是对不同事物之间关系正确的领悟,是剔除了或然性的特殊的类比,“顿悟式”差异类比是外语学习所独有的一种学习策略,具有心理学、生物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存在的理据。

关键词:顿悟;问题表征;类比;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173-04

引言:

顿悟研究始发于心理学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将顿悟学习理论应用于某一门具体学科的方法论研究,其中的原因或许是研究者认为以现有的理论成果还不足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或许也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相关领域研究者足够的关注,作为一项影响深远、成果显著的理论研究,这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遗憾。

目前用作研究的典型的顿悟问题多是物理和数学问题,这和顿悟学习是一种类比迁移,顿悟思维具有类比思维的特征是不无关系的,物理和数学是非常需要这种思维能力的。另外,顿悟研究始于心理学,后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向生理学的方向发展,顿悟研究本身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定论,是研究者不断开拓顿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为什么不就此选择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作进一步深入的延伸,将对顿悟的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的探讨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呢?这是因为,除了类比,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其实更多地是需要具备演绎、归纳等严谨的逻辑推理的能力,所以难以为此类研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撑。顿悟的大脑机制研究从生理学方面证明了顿悟的客观存在,与其心理学的解释互相呼应,但如果缺乏方法论的佐证,其研究成果实用性的价值会大受影响。

语言的类比推理广泛存在,是一种重要的类比推理的形式,经典的顿悟问题也包含了语言类问题,比如词语任务、字谜任务等。肖桂香发现,人脑固有的类比思维控制影响着外语学习过程,它贯穿于外语学习的各个层面,外语学习者受益于它,同时也受到它的制约,它是外语学习的主导策略。类比学习策略也存在于其他学科中,但是不同之处在于类比策略在其他学科中不是起支配主导作用也不是贯彻始终的。可以说,类比的独领风骚使英语学习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是可以让顿悟学习理论开花结果的一方沃土。

顿悟和英语学习还有更令人感到惊喜的不谋而合之处,那就是它们对人类大脑的海马区域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语学习可以促使大脑海马体的增长,而罗劲的研究则证实,在顿悟的发生过程中,是海马负责“形成新异而有效的联系”。

本文利用现有的顿悟领域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的观点,论证其心理学、生理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的存在理据。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植根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和顿悟学习的理论基础,具有其他的英语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优势,独辟蹊径,为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在将顿悟学习理论应用于学科的方法论研究这个方面,也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的国际环境中,与以往所有的英语教学法研究相比,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将英语学习定位于与汉语语言进行对比的角色,因其内涵的跨文化特质而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是尤具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

基本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20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创立。顿悟学习理论由苛勒提出,认为学习并非如桑代克(Thomdike)所言的是一种盲目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豁然贯通、突然顿悟的结果。这种顿悟不是对个别刺激物所产生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的理解。苛勒说:“在真正的解决中,最明显的特征,即在于它们是顺畅的连续的过程,以突然的中断而与先前的行为截然划分。”所谓顿悟学习,就是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

顿悟发生时的瞬时感悟具有认知共性,不需要特殊的认知技能;顿悟发生间的单向认知具有跨越障碍的认知能力,认知线性化使障碍凸现时不能采用多向迂回的方法而只能迎面直击以获取解码出口,并在成功破解后伴随情感释放啊哈体验。

顿悟问题不是代表问题的一个种类,顿悟问题与非顿悟问题在工作记忆的要求、问题空间的大小、解决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早期问题分类中,Weisberg等人将重构作为标准来区分顿悟问题与非顿悟问题,他指出既可以用顿悟解决,也可能用“试误法”解决的问题是复合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求问题表征重构的问题是纯顿悟问题。

与常规问题相比,顿悟问题包含三个显著的特征:其一,顿悟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特殊的认知技能;其二,人们在解决顿悟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明显的障碍,这个障碍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其三,这个障碍一旦被打破,顿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们会有一种伴随情感释放的“啊哈”的体验。

顿悟的关键加工机制是类比迁移,在一种情境中产生的顿悟可以迁移到新的场合中去。顿悟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问题解决者通过一个类比过程,以创造性的方式将原本不直接相关的思路或者方法应用于当前的问题情境。

表征转换理论认为问题解决者的初始表征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不必要的限制或者对问题的表征不够丰富。问题可以通过消除不必要的限制或分解组块而重新表征。限制的消除可以被认为是无关知识激活的减弱,组块分解是指事物被进一步分解为有意义的物体,如电话号码被看作一个个数字。限制消除和组块分解都可以引起所激活知识的转变(即问题表征的转变)。

张庆林等指出,顿悟的发生是由于关键性启发信息的突然获得,导致了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换用了高效率搜索策略,使得问题解决要么在搜索的方向上更明确、更准确,要么进入了正确的问题空间进行搜索。邢强认为,关键性启发信息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非关键信息的积累才导致关键启发信息的突然获得,另一种是关键启发信息的获得不需要逐渐积累,是一步实现的过程。前者实际上是进程监控理论的观点,后者是表征转变理论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专家和新手比较来研究问题表征。王更生和汪安圣研究了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表征,发现专家采用抽象的内在表征,而新手较倾向于使用具体的内在表征。Sternberg在对专家和新手的研究资料进行因素分析后认为,两者对问题的注意与编码方式不同,新手是根据表面结构来知觉问题,而专家则是根据问题解决时使用的规则或原理来解决问题。Simon在研究专家和新手解题技能时发现,专家贮存信息是以组块化(chunking)的方式组合成较少的记忆单元,然后形成有意义的组块(chunk)去记忆的。

结论:

上述顿悟学习理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启示如下。

首先,顿悟发生时的瞬时感悟具有认知共性,不需要特殊的认知技能,从理论上讲,任何具有正常认知技能的学生,都是可以获得顿悟的体验的,这说明了顿悟学习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也不是低概率的特例。顿悟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从实践中发现了它,它也应该再回到实践中去全面地接受方法论的验证,这样才能用来指导更广泛地学习,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这是我们将顿悟学习理论用于英语教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顿悟的发生不是渐变而是一种突发的质变过程,这种特征对于有单位时间限制,又需要周期性延续的课堂教学来说,尤其意义重大。伴随顿悟而来的强烈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使学习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问题表征理论解释了顿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先来看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有了关系,才有存在”。怀特海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就是事件,“宇宙就是事件场”。事件不是实体,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之中。顿悟学习就是领悟关系的学习。

问题表征方式的正确转变可以激活知识的重组,从而获得顿悟。这项理论为教学中教师的提出问题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据,根据问题表征理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的问题情境,就是对问题表征的一种转变。有效的问题表征直指事物之间的关键联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对等性的、正确的问题空间,大大缩小问题搜索的空间范围,降低搜索路线的不确定性,使搜索成为有高度选择性的搜索。由于排除了无关搜索引起的认知资源的损耗,关键启发信息越容易受到激活,搜索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对问题表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教学中的问题表征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顿悟学习的发生,所以应该由教师来承担。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首先定位为问题的正确表征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方面的“专家”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复合式问题,会同时具备两种不同解决的方式:顿悟解决和非顿悟解决,而顿悟问题只能用顿悟解决。根据这些理论,一方面,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问题,复合式的,或顿悟式的,我们都可以采用顿悟解决的方式,不断去探索问题顿悟解决的方式更是教学的王道。另外一方面,既然复合式问题可以采用顿悟解决的方式,这说明了复合式问题是具有顿悟特质的,这也正是所谓“复合”的精髓所在。那么,这种特质在哪里?找到这种特质就找到了常规问题采用顿悟解决的关键,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顿悟问题与常规问题的差别在于需要要打破一个对问题解决者造成明显困扰的障碍,然后走出困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障碍”。很显然,“障碍”对于我们提出的“顿悟式”英语教学法至关重要。那么,英语学习的障碍源自何处?

张立飞和严辰松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探析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的根源,归纳出了五个有意义的因子,分别解释为“语言失误”、“母语迁移”、“错误类比”、“过度概括”和“教学问题”,它们可视为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的主要来源。排除非语言因素造成的因子一,其中“母语迁移”属于语际错误的范畴,“错误类比”、“过度概括”属于语内错误的范畴,对“教学问题”造成的错误作者没有划分究竟是语际错误还是语内错误,所谓“教学”是指词汇的教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词汇和语法结合起来。有些错误难以划分是语际错误还是语内错误的错误,邹琼将这一类型的错误称之为“语际语内错误”。邹琼认为,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难以划清界限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确定母语负迁移的标准,所以研究得出的母语迁移错误所占学习者错误的比例也存在很大差别:刘丽艳引用Dulay和Burt,在调查了518名西班牙儿童学习英语的错误后,得出的结论是母语迁移错误的比例不到5%;Lott研究表明母语迁移错误大约是50%。另有专家发现,中国成年人学习英语不成功的因素有59%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Lott认为,难以确定母语迁移错误的比例有多方面的原因:错误类型太多;对基本概念(如负迁移)特性的认识不同;错误分析研究所依据的标准各异。

这些错误分析理论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很多研究至今没有形成定论。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中英语言文字而言,一方面它们属于同一个领域,有很多共同之处,世界的同一性决定了人类共同感知的客观对象是一样的,中、英语言的共性其实归根结底是源于世界的同一性和人类思维的共性,这也正是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类比的重要基础,可以对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另外一方面,显而易见,中英语言、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类比是一种或然性推理,这些差异大大增加了英语学习类比过程中存在的或然性,是各种负迁移的始作俑者。

回过头来,再看刚才的错误分析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我们先排除因记忆、粗心或理解造成的语言失误,再从教学的角度,排除教师不当教学而引起的学习者的失误,我们可以说,从本质上来讲,英语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根源就是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研究表明,这一类错误也是最顽固的错误,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

打破障碍,走出困境,是“顿悟”学习的重要特征,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源自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顿悟式”英语学习的突破口就是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它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从差异入手,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类比策略。所谓差异类比就是探寻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本质上的关联,从中发现两者微妙的相似,以此作为类比的基础。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存异,是因为他们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差异虽不可避免,但世界犹在,各民族语言、文化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犹在,因此类比的基础犹在。华丽多变的语言的外衣,让世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其考究精致的文化内衬更显人类文明的多元和美丽,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从哲学的层面,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内部或以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事实上,“差异与相似”、“相异性与同一性”从来不可分离。强调其中一方一定使另一方必不可少。在这里,“相似不意味着一致,而只是表明一种不牵强的类同,尽管语言和背景不同,仍可以展示其中的关联”。问题重新表征的实质就是揭示出中英语言、文化隐藏在差异底下的“类同”的基础,因为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不是本质上的差异,而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差异类比就是建立在这种对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关系更深刻的理解基础之上,可以说是外语学习所独有的一种类比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符合顿悟发生的特有情境,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由此得来。

在我国,一直以来,英语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该课程系统传授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个一直很让人困惑的问题是:完美的“教”为什么不能确保成功的“学”?为什么各种“错误”会不请自来,有些还非常顽固?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引起了英语教学界的研究者们的重视,错误分析理论正是由此诞生。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的提出,对于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不再将英语语言、文化作为孤立的知识体系来讲解、学习,英语课程建设除了要遵守英语语言学习固有的规律之外,更要立足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两者存在差异的地方应作为我国英语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开发,使差异不再是隐藏的敌人、英语学习者错误的源头,而是化敌为友,互相借力,形成一个又一个诱发顿悟学习的突破口。

与现行的各种英语教学法相比,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进一步丰富了语言教学的微观属性,其实质是探讨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母语文化的可能性,“顿悟式”英语学习可以用来很好地诠释顿悟学习理论的实用价值。而正是顿悟学习理论引导我们关注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寻求两者之间在本质上的关联,为我们探索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和哲学的依据,它们的结合是天作之合。

让我们期待基于“顿悟”学说的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让英语学习者的海马体变得大一点,再大一点吧!

参考文献:

[1]肖桂香,杜彦强.类比策略:外语学习的主导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7):101-103.

[2]罗劲.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36(2):219-234.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沃尔夫冈·苛勒.人猿的智慧[M].陈汝,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6]Schooler J W,Ohlsson S,Brooks K. Thoughts beyond words:when language overshadows insi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3,(122):166-183.

[7]邢强,曹贵康,张庆林.顿悟认知机制研究述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20-23.

[8]Weisberg R W. Prolegomena to theories of insight in problem solving:taxonomy of problems. In:Sternberg R J,Davidson J E. eds. The nature of insight. London:MIT Press,1995:157-196.

[9]邢强.顿悟:心理学的解释、困境与出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6):43-47.

[10]Wertheimer M.Productive thinking.New York:Harper,1959.

[11]Knoblich,G. ,Ohlsson. S. & Raney,G. E. An eye movement study of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Memory & Cognition,2001,29(7):1000-1009;Knoblich,G.,Ohlsson. S.,Haider,H. ,& Rhenius,D.Constraint relaxation and chunk decompostion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9,25(6):1534-1555.

[12]张庆林,肖崇好.顿悟与问题表征的转变[J].心理学报,1996,28(1):30-37.

[13]张庆林,邱江,曹贵康.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2004,27(6):1435-1437.

[14]王更生,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5]梁宁建.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活动认知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5).

[16]张立飞,严辰松.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探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3):133-188.

[17]邹琼.基于“语际语内错误”的英语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26):36-38

[18]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未发表的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19]Schooler,J.et al.Thoughts beyond words:When language overshadows insigh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3,(122):166-183.

[20]吉迩·德拉诺瓦.差异与相似:翻译思想[J].北狄,译.现代哲学,2008,(4):64-76.

猜你喜欢

问题表征类比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中企业引进教师的适应性:内涵、问题表征与对策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从“他律”到“合理化自律”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