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2015-12-08卢萍戴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大学生

卢萍 戴吉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构建大学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从评估、激发、培养和维持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将有助于高校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109-02

随着全球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发生了改变。1999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02年,教育部确定人大、清华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2010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1],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研究

经过多年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校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创新创业课程、校企联合培养、创业投资模式、大学生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等。各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提高学生创业技能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我们可以看出,在注重整体素质、创业技能以及各种外部条件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被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高校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更提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潜在地储存在个体之中,通过教育和培养,挖掘和发挥巨大的潜能以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关心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构成

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专家访谈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调研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理论构建。首先,明确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定义,即“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与生活工作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然后,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包括四个成分,即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个性和创新创业意志。创新创业能力是指“成功完成创新创业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创新创业个性是指“创新创业者所具备的整体性心理面貌,是稳定的、鲜明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们属于基础成分,如果没有个性和能力作为基础,就不可能产生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自我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它属于发动成分,只有具备了这种动力和心理准备,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创新创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行目标的过程”。它属于维持成分,一方面启动、维持和强化达到创新创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另一方面制止或削弱那些违背目标的行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本研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分为评估、激发、培养和维持等四个方面。

1.评估。在开展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之前,应该进行相关评估,以便合理区分学生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1)使用心理测评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评估。利用各高校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使用恰当的测量工具,来评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个性。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常表现为积极主动、勇于冒险、敢于创新,具有胆识、独立果断、沉稳冷静等。因此可以使用卡特尔16PF测验进行人格测试,从内/外向性格、自我控制程度、环境适应性三个方面来测评被试的16种人格特征,以判断哪种大学生更加适合于创新创业活动。(2)促进大学生自我评估。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概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创业个性和能力有一定了解,并能够自我觉知,并主动进行评估。例如,利用学习霍兰德相关理论,大学生能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创新创业职业能力。

2.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教育[3]。具备基本创新创业能力和个性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外力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意识,难以自我觉察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高校应该采取必要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1)贯穿各类课程,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孤立地进行,除了专门课程,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更应该贯穿于各类基础课程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创新创业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倡导案例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2)开展普及宣传,激发创新创业动机。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开展创新创业校园活动等普及教育活动来吸引大学生参加其中,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共鸣,让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形成聚集效应,极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3.培养。实现初步评估和激发意识后,应该划分群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核心部分,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育工作。(1)依托专业课程,夯实基础能力。分层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辅助以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第一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对全体学生开设必修或者必选课,包括创新创业基本概念、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必备心理素质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第二阶段开设专业课程,一部分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个性和能力适合创新创业,并有意愿深入学习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则可以参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应该具有非常强的市场导向和可操作性,内容可涵括创新创业技术和方法、沟通技巧、协调管理技巧、企业家精神等内容。第三阶段进行实践课程。采取自愿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继续进行深度实践,通过创新创业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实践课程,如素质拓展、团队合作活动、企业参观、模拟创业、模拟资本运作等内容。(2)组织参加竞赛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单依靠课程教学还不够,应该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竞赛活动。各高校还可以根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相关提升心理素质的竞赛活动,如头脑风暴、素质拓展、团体训练等,让他们在其中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精神准备。(3)开发校企合作平台,激发潜在能力。一方面走出去,开发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机会让大学生建创业团队,将自己的商业构思运用于合作企业,学会开拓市场、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请进来,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与大学生进行座谈和案例研讨,从精神上、经验上、心理上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支持。通过分层次开设专业课程、开展各类竞赛和走出去实践和请进来学习,将普及性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创新创业个性,最终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4.维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志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打造创新创业团队过程中,可以采取团体训练、素质拓展、团队会议等方式,提高团队凝聚力,利用团队动力促使每位成员相互支持,克服困难。同时,可以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在遇到困难时提供心理服务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打造更加坚定的创新创业意志。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将有助于教育者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效。评估、激发、培养和维持四个环节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戴秋花,张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53.

[2]曹胜利.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国教育报[N].2010-01-13(5).

[3]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67-70.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