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5-12-08纪威

计算机与网络 2015年21期
关键词:胜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

纪威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纪威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胜任力模型已经成为界定创新人才在IT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胜任力的基本概念与参照模型,然后分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方式,进而制定了胜任力模型实施的步骤,并从6个方面构建了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平台,最后提出了胜任力模型在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策略,有助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拓展。

胜任力 创新思维 胜任力模型 创新人才

1 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此时,专业人才创新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高校作为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不断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胜任力理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不断探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重要的任务。

2 胜任力的基本理论

2.1 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一词最早是被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教授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识、特质、行为、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技能等任何可以被有效衡量或统计并且能显著区分卓越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2.2 胜任力模型

所谓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任务绩效目标所需具

备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集合,是一个胜任力的结构。即:CM={CIi}i=1,2,.....,n.其中,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表示第i个胜任力要素,n表示胜任力因素的数量。其中,胜任力模型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1)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将胜任力要素表述为海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海面上部分为普通胜任力,包括技能与知识等,是外显的,通过有效培训可以比较容易来发展和改变;海面下部分为核心胜任力,包括特质、自我概念、动机等,是内隐的,它决定着卓越者与一般者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2)洋葱模型

洋葱模型是将胜任力因素分为表面胜任力、中间胜任力、核心胜任力三部分:最外层是表面层,为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容易提升的;中间层为自我概念、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等;最里层是核心层,为动机与特质,是最不容易培养改变的。越向外面,越容易获得提高;越向里面,越难以体会和掌控。如图2所示。

图2 胜任力洋葱模型

3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编写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其文中指出:创新就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它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而本篇所讲到的创新主要定义为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产生有价值的精神、思维、产品、知识、能力等。而创新思维就是运用思维主体寻找新的思维成果的动态思维,在客观需求的推动下以新获取的信息和已经存储的知识为平台,综合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新意识、新形象、新知识、新事物、新观点等,从而使实践或认识取得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思维培养的根本出发点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培养由学习向创新转化的人才教育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今计算机专业主要由硬件、软件、安全、网络等几方面的人才组成,目前从事着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网站运营、网络管理等职位[2]。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意识,平时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面对学科迅速发展、各行业领域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知识不断融汇贯通等特点,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更要具有发散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等能力。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去研究新的问题,提高学生在综合分析、实践操作、组织管理、知识更新、技术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4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4.1 胜任力模型构建步骤

通过查阅关于胜任力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然后制定有关胜任力要素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倾听事关胜任力的访谈,分析其中所涉及的关键部分,结合并借鉴管理学、心理学和胜任力理论,整理提炼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步骤,包括定义绩效准则、确定绩效样本、获得数据信息、分析编码数据、构建胜任力模型和校验胜任力模型这六个部分,如图3所示,彼此关联,相互支撑。

图3 胜任力模型构建步骤

4.2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主要面向的是计算机各个领域的应用,如何将三本、高职院校培养原则与创新人才的教育相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范围的宽窄程度和深浅程度必须时刻联系所在院校具体的办学方向、专业目标与定位[3]。对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涉及的

知识面越广,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围绕这个设想,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如图4所示,具体如下:

图4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

(1)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创新人才所具备相对稳定且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不仅是最难培养的胜任力,也是创新型人才胜任创新工作最为重要的品质。主要涉及到好奇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力、开拓性、适应性、进取心、抗压性、职业道德与冒险精神等。这些要素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2)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指创新人才在进行创新活动中具备的相对较稳定且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成果取得的精神支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胜任特征。包括进取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协作精神等。它是个体创新欲望强弱的重要表现。

(3)创新潜力

创新潜力是指后续取得创新成果的必备发展能力,计算机专业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新知识、新工具层出不穷,在这种局面下,为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工作需要,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专业敏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分析决断预见能力与沟通解决问题能力等,只要掌握这些关键要素,就一定能够展现出本专业的胜任力。

(4)素质特征

素质特征是专业人才一种隐性的内在素养,涵盖范围较大,处于冰山模型中冰面以下,不但包括工作热情、专业志趣、竞争能力等这些职场中表现出的驱动特质;还包含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有责任感、毅力与耐力等可持久提升发展的特质。在如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这些品质将决定一个人工作能力与行为能力成功的重要内因。

(5)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指胜任计算机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技术,包括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C程序设计、JAVA语言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SQL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知识。专业知识是学生今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专业技术要素的支撑,那么岗位胜任力也就无法体现。

(6)专业技能应用

专业技能应用是目前IT业界规模形成最广、行业需求最大的主流应用能力,例如,从软件开发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包括SUN公司的Java开发平台和微软的.NET开发平台两种;同时,还要具备专业项目研发、UML建模、软件工程测试等技术;另外工程开发经验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专业应用指标。因此,专业技能应用包含主流技术能力、专业研发能力和经验指标能力三个部分。

5 胜任力模型在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策略

5.1 优化专业培养体系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水平

重视专业体系的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与核心,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突出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4]。通过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方式,在注重专业讲解传授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知识、新技术,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增强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5.2 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快速发展的专业应用对创新型人才胜任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师要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启发式、互动式与任务导向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主线贯穿所有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按照具体要求,逐步完成各项工作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开拓精神,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实战水平。

5.3 强化校企合作意识,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校企合作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双赢模式,它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在信息、资源上的共享。学校结合市场导向与企业反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进入社会和企业,实现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5]。这样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动态,培养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提早奠定职业素养。

5.4 注重教研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创新教师团队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保障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赖于一流的教学队伍。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质高效的培养基于胜任力的创新型IT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实践,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

能力和创新意识,塑造健全完美人格,而且也可以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更有利于构建“双师型”教师,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5.5 开展多途径教育,全面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基于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重点在于使人才具有创新能力[6]。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科技竞赛、专业实践、社团活动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想象力和责任意识;引导并支持学生主动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及项目,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能够掌握前沿技术和最新知识,有效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判断与分析能力,辛勤钻研获取创新成果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审视培养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价值,该模型将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有助于改进课程培养体系,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整体战略的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1]戴成秋,冯君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8):248-249.

[2]张念,杨力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软件导刊,2013(5):184-186.

[3]朱红英,徐晓晖.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构建研究[J].科技通报,2014(9):234-237.

[4]郭朝晖,曹欢.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67-70.

[5]谭建伟,韩伟亚.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2):149-152.

[6]王建民,徐东北.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4(5):49-52.

Research on Computer Major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d on Competency Model

JI Wei
(Boustead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384,China)

The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defin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T industry.This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reference model of competency,analyzes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mode of computer specialists,formulates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competency model,and builds the competency model platform of computer major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six aspects.Finall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y of competency model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major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s helpful to expand the computer specialty reform in colleges.

competency;innovative thinking;competency model;innovative talent

G642.2

A

1008-1739(2015)21-72-4

定稿日期:2015-10-12

本文系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ZLZLZF00058

猜你喜欢

胜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