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产业综合发展效率及提升对策研究

2015-12-08林昌华

古今农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茶业生产率省份

林昌华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国茶产业综合发展效率及提升对策研究

林昌华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1)

本文通过回顾“十一五”以来的茶产业发展运行态势,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定量分析了2005—2011年间我国各茶叶主产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进行相应的效率分解,探究茶产业发展进程的运行绩效情况,以此提出茶产业效率提高的有效对策。本文认为应着力加快茶叶科技创新运用、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注重双效率引擎驱动、实行差别化区域管理等方式来推动茶产业发展层次跃升。

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绩效;茶文化

茶叶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作物之一,在经济社会瞬息万变的进程中,始终陪伴着国人的生产生活,茶文化也随着时代演进同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今茶文化早已突破国界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茶产品消费变得日益多元丰富,其内涵也得到不断拓展,在这一趋势下,以茶文化核心的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无论在产量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如图1所示,“十一五”以来,茶叶产量发展规模由2006年的102.81万吨增长为2013年的195.45万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1%;其中红毛茶产量虽然占总茶产量的比重较低,但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3%,而绿毛茶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较大,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8.52%。而在茶产业发展质量方面,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推动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茶产业相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运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大大促进了茶产业发展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由此有必要了解中国茶产业在整体规模扩大过程中,产业发展效率的演变情况,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茶产业发展脉络,为未来茶产业达到更高水平、更好层次、更佳效益指明方向和路径,保障茶产业在快速增长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由于在茶业生产经营的几个环节中,茶叶加工相对集中了最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相关要素,涉及的产业发展资源最为全面,整个生产过程的产业化程度相对更高,为此本文侧重从茶叶加工企业全要素转换角度来考查茶产业从投入到产出的价值变化进程,通过定量分析相对准确地测量茶产业发展整体效率的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茶产业诊断提升提供依据。

图1 我国茶产业发展规模状况示意图

一、效率评价模型的选择

在对具体产业运行效率的评价中,测量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涵盖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两大类。相对参数估计方法,非参数估计在数据的使用上更为灵活,而在非参数估计方法中,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衡量产业多种投入多种产出的效率分析这一角度进行评价在学术界获得了最为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得到较好的认可。因此,本文在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茶产业主要省份的面板数据编制Malmquist指数来反映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过这一指数反映的数据来动态衡量茶产业生产力的时间变化过程,了解技术改变和技术效率改变对茶产业生产力的影响,更加全面的提供茶产业在一段时间上的动态绩效。在理论方法的使用中,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已获得普遍性使用,其原理已广泛知晓,本文不再进行重复阐述。在数据包络分析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当中主要分为投入最小和给定投入要素下使产出最大两种类型,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没有本质差别,只是基于评价系统的角度不同而已,本文主要以茶产业综合产出最大来评价茶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按照这个模型的理论框架,本文以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为对象,把各个省份区域看成一个决策单元,形成各个年度茶业企业生产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最佳生产前沿面,再把各地茶业发展绩效与这一前沿面进行比较,剖析这些省份茶业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其效率评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定义茶业产出指标变量的距离函数:

其中,x和y分别为茶业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矩阵,δ表示面向茶业输出的效率指标,P(x)为可能生产集合,由此基于茶业产出指标变量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定义为:

上述过程便能用来测量茶业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其中,D是表示根据生产点在相同时间段或混合期间(即t和t+1)同前沿面技术相比得到的输出距离函数,为避免随意选择一种参照技术,可通过其几何平均值来计算定向输出的Malmquist指数:

这个是用来表示前沿面在区间t和t+1变化的几何平均值,可以反映出茶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此外,还能够把茶业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一步分解为茶业纯效率变化和茶业规模效率变化

上述公式中等式右边第一项表示茶业规模效率变化,第二项表示茶业纯技术效率变化,最后一项表示茶产业技术变化,其值可能等于1、大于1或者小于1,分别表示没有变化、有改进和发生倒退。[1]

上述Malmquist指数法能较好地动态评价茶产业发展的绩效,可以避免参数方法中函数形式设定不准确而产生的分析结论出现偏差的问题,为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估计算提供很好的依据。

二、数据获得及指标构建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分布区域辽阔,各个省市的茶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在茶业生产品种和规模上也都不尽相同,在评价全国茶产业发展效率中本文主要选择产茶主要省份进行测算,从《中国茶业年鉴》的历年产业规模数据看,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广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江苏、重庆、山东等16省份,这些省份的茶业发展数据也能很好囊括反映全国总体情况。另外,鉴于这16个省份茶业发展数据的获得性问题,笔者选取2005-2011年上述主要产茶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作为测算区间,具体指标数据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作详细列出,下表1是对本文相关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内容,以此来说明分析数据的基本框架。

在指标体系方面,学界对于茶产业发展效率评价指标构建由于其角度不同而导致所选指标不尽相同,本文在指标选择方面主要采用生产函数中所涉及到的常见投入产出要素来进行设定,针对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投入方面选取常见的土地、劳动力、成本这三个主要指标,产出方面选择衡量产业发展极具代表性的产值和利润两个指标,这样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茶产业运行上的变化情况,产业投入产出指标相关描述如下:

(一)土地要素投入。茶产业的运行离不开土地的投入,本文采用全国各地区茶业采摘面积来进行衡量,由此来反映茶叶生产和种植的规模,这一指标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生产中土地要素的利用情况,单位为千公顷。

(二)劳动力要素投入。反映在各地区茶产业劳动力投入,由于现有统计数据尚未对茶产业的有效劳动时间进行计算,本文主要以深度介入茶产业运行的各个省份茶叶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来衡量该要素,单位为人。

(三)区域成本投入。也即反映茶产业加工进行中,在资金和成本上的投入情况,统计数据也没有此专项内容的统计,本文通过各地区茶产业销售收入扣除整体利润来进行计算,单位为亿元。

(四)区域企业产值。用来衡量茶产业运行过程的价值产出总量,包括各类产成品和相关的茶产品,主要以货币价值的形式来进行体现,本文主要以各地区茶叶加工企业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单位为亿元。

(五)区域企业利润。用以反映各个区域茶产业运行的盈利情况,体现各省份在产业整体运行中的效果,本文主要选择全国各地区茶叶加工企业利润额来近似衡量该项产出成果,单位为亿元。

上述指标中的年度原始数据主要取自于各个年份的《中国茶业年鉴》以及历年相关省份的茶业统计资料数据汇总计算而得,各相关省份具体茶业指标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本文在分析测量中主要通过DPS、excel软件来进行计算和制图。[2]

表1 我国茶产业综合效率分析指标基本描述性统计内容

(续)

三、效率评价分析结论

依据Malmquist指数方法的步骤,本文在2005-2011年16个茶业主产省份进行了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而且对指数进行分解,观察技术效率、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变化情况,茶业运行评价观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3]

(一)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变化及其分解情况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相对应的分解计算结果显示,各年度全国茶业运行平均效率呈现较大差异,处于一种波动状态,随着时间变化平均效率也未表现出某种规律性变化,但总体上平均效率有所提高,然而在2011年规模提升上虽然表现较好,但平均效率处于最低点。从表1中反映出,2005-2011年茶产业运行7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为1.03501,平均增长率为3.501%,为正向增长状态,说明这些年来全国茶业发展运行水平和发展效率呈现上升状态,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情况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影响茶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从茶产业效率分解的结果看,在茶产业历年的发展进程中,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效率变化都对茶产业运行绩效提升产生了正向的拉动作用,其中技术变化平均增长率为3.388%,说明茶产业科技创新及生产技术的成熟对产业运行存在较好地推动作用,正向提升了茶产业整体运行效率;而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1%,体现出技术效率对整体产业运行效果的微弱拉动作用,另外把对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可以获知技术效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规模效率提升而产生的,其中规模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486%,而纯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356%,体现出茶产业运行中的整体资源配置比较合理,而产业组织管理相对有待提升。

表2 2005-2011年各省份茶业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

(二)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从表3的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省份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在16个省份中全要素生产率高于1的共有12个,其中有9个省份的产业运行效率高于整体的几何平均,对这9个省市茶产业效率进行排序依次是山东(1.1843)、湖南(1.12663)、福建(1.07444)、江西(1.07161)、湖北(1.06283)、河南(1.06009)、江苏(1.04448)、安徽(1.04424)和浙江省(1.0054)。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且低于产业平均效率的省份有4个,按其高低排序分别是云南(0.91557)、贵州(0.94246)、四川(0.98735)、和重庆(0.98897)。在这些省份中山东的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7年间效率平均增长达到18.4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省产业技术进步因素也即茶产业科技转化和创新驱动等外部条件变化推动了山东茶产业整体效率巨大跃升,这可能与山东特别重视茶企业科技发展要素的产业化运用及研发创新息息相关,而其他几个产业效率相对较高的省份,技术进步因素在其茶产业运行中同样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说明茶产业的发展不能忽视科技因素的关键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茶产业整体发展中应更加重视科技的引领推动,大力加强茶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向更高水平提升。而对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省份,其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降低导致产业发展绩效出现下降,也即茶产业的组织管理方式还不够到位,从而影响和阻碍了产业发展绩效的提高。

表3 各省份茶业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汇总及其分解

(三)各省份茶产业效率的聚类分析

从上述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可以获知,区域茶产业发展效率的差异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16个茶产业发展主要省份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探究产业发展的效率差别的状况。因此,笔者选择最为常见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各个省份在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这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首先采用标准化变换方法对效率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使用卡方距离对各省份效率指标之间的距离进行度量,并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分析,获得了如下茶产业发展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如表4和表5及图2所示。表5是分为4类时的统计检验相关统计量及P值,可以获知其F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5,分类较为合适,表5为对应的系统聚类结果。

表4 茶产业发展效率聚类分析参考指标

表5 茶产业发展效率聚类分析结果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6个茶业发展省份分成4类较为合理:第一类包括1个省份(云南);第二类包括5个省份(福建、湖南、陕西、江苏和重庆);第三类包括9个省份(浙江、湖北、四川、安徽、贵州、广西、河南、江西、广东);第四类包括1个省份(山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16个省份茶产业效率变化情况分为4类时,第1类的云南省茶产业虽已成为支柱产业,但产品开发和产业运作水平仍然偏低,该省茶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经营比较粗放,规模化效应没有显现,产业效益不佳,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第2类的省份在技术变化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指标上的表现略高处于中等水平,这些省份茶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较强,茶产业经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化效应,产业化经营也初步形成了体系,但茶业市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规范,产业效益仍有提升空间;第3类省份在技术变化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指标上的表现相对均衡,这些区域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产业化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已逐渐形成了茶产业良性循环,体现出了一定水平的经营效益;第4类的山东省茶产业发展效益最为平衡,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技术变化为最高水平,注重茶产业质量水平的管控,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产业整体效益也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

图2 中国茶产业发展效率区域聚类分析图

四、我国茶产业发展的评价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分析评价结论

通过上述定量分析过程,可以获知我国茶产业综合发展效率的分析结果。一是从时间轴上看,2005-2011年间,全国茶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效率总体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但全要素生产效率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动态波动,整体产业发展水平波动中提升;二是从效率分解看,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均产生正向拉动作用,其中产业技术进步是主要贡献因素,技术效率的贡献作用比较微弱,且技术效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规模效率因素;三从主产省份横向对比看,各省份的茶产业发展效率差异巨大,体现出我国茶产业发展中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导致区域发展效率不平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业管理水平和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四是我国主产省份效率分类,根据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可把我国茶业主产省份分为四大类,可以作为主管部门进行针对性茶产业区域管理的依据和参考。

(二)产业对策建议

在获得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全国各个主要茶业主产省份的产业动态运行状况和脉络已经比较清晰,由此,可以依据这一茶产业诊断框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茶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对策思路,为茶产业未来健康持续发展指明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稳健提升。在产业管理上形成合力,确保茶产业发展效率持续提升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产业发展效率波动的冲击,削弱产业发展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茶产业运行相对平稳。一方面要提高茶企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加大茶企扶持的宽度和力度,引导相关企业注重内涵修炼,培育强化茶企的产业应变能力,形成稳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茶产业运行的监控,形成茶产业内外部发展环境的预警机制,及时排除制约茶业稳定发展和效率提升的障碍,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充分发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引擎。要使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管理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不能一条腿走路,否则势必影响茶业发展的持续性。由此,要继续加快茶产业科技创新步伐,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对茶产业的重要推动作用,把茶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与茶产业紧密相关的技术研发,围绕茶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科技攻关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从茶产业种植、生产到销售整条产业链的科技辅助支撑体系,在茶叶品种引进、种植生产技术变革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迅速提高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水平,加快茶叶相关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为茶产业发展效率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茶产业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产业技术效率稳步提高。强化政府对茶业整体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注重优化茶叶生产的布局,选择最为适宜的区域进行种植生产,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加大茶产业相关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注重培育区域内的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延伸和拓展茶产业发展的链条,重视加快形成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使茶产业经营各环节、各链条紧密衔接起来成为利益共同体,推动形成产业发展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促进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同步提高。

3.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着手优化茶产业健康发展的规划布局,缩小茶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总结领先省份茶产业经营的发展经验,探索设立茶产业运行的示范点建设,通过对先进运营模式,企业高效茶业栽培推广方式进行全方位梳理,加大对落后发展省份的支持和帮扶,在栽培、生产、包装、销售、推广等方面强化培训,从产业发展理念上推动后发区域谋求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促使全国茶产业形成“一盘棋”,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确保各区域茶产业发展特色的同时,形成良性竞争互动发展的全新格局。

4.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分类管理。按照聚类分析结果实施差别化管理,第一类的云南省要注重产品多元化发展,加强产品开发力度,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应避免普洱茶一枝独秀的单一格局,形成高中低搭配的丰富产品梯次,拓展产业发展规模效应,保障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第二类省份要加大产业运营力度,强化产品整体推广和宣介力度,注重茶业市场体系精心培育,着力提高产业管控水平,进一步挖掘综合效率提升空间;第三类省份要继续拓展已有产业市场,注重茶产业发展内涵充实,维持品牌经营的推广力度,充分发挥产业整体高效运行的优势,开发和拓展国际新兴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第四类省份山东省要保持产业发展领先态势,进行全方位创新和先进理念更新,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的外延,完善产业链运营模式,在新产业构思中谋求新的发展突破。

总之,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茶产业逐渐步入调整优化的新常态,但也正迎来难得的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应审时度势把握茶产业发展态势和脉搏,必须以产业长远效益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充分发展科技和管理两大引擎,最大程度地发挥茶业发展的潜力,提升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茶产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跃升。[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基于多重网络嵌入的产业集群知识传播网络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12C011)]

[1]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第2版)[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95-700.

[2]林昌华.区域发展中城镇化效率与就业结构动因—基于福建省的实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7):48-54.

[3]林昌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动态绩效评价及路径启示[J].产业经济评论,2015,(4): 121-123.

[4]张俊容,郭耀煌.评价指标与DEA有效的关系[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年12月:520-523.

[5]林昌华.我国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效率差异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152-158.

[6]李书学.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3,(5):323-325.

[7]曹淑华,张谋贵.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49-51.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Tea Industry in China

Lin Changhua
(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01)

This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ea industry of various regions of tea production with the DEA-Malmquist index methods,based on the data between 2005 and 2011,analyzes corresponding decomposition of the efficiency,and explores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tea industry.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ea industry efficiency.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ea industry,enhanc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pay attention to the double engine driven efficiency,and implement different regional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ea industry,Total factor efficiency,Industry performance,Tea culture

林昌华(1981—),男,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茶业生产率省份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跟踪导练(三)4
贵州茶业大事记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茶业新星——“冷泡茶”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