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高产苦瓜新品种冠春4号的选育
2015-12-08苗明军常伟李志王培李跃建
苗明军,常伟,李志,王培,李跃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种质创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
苦瓜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1],为药食同源蔬菜,果实内VC含量居瓜果蔬菜之最,为丝瓜的11倍、黄瓜的14倍、南瓜的21倍,号称“VC之王”[2],苦瓜中含有的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抗炎等功能[3]。四川省的苦瓜品种以早中熟绿白苦瓜为主,因品种熟性较晚,产量较低,且上市期较集中,菜农种植效益低下,影响了我省苦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提早苦瓜上市期、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以及提高苦瓜的生产效益为目标,选育出了适合四川省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的杂交一代苦瓜新品种——冠春4号。
1 选育过程
母本333是蓝山长白苦瓜经8代自交定向选择而成的高代自交系,该自交系植株生长旺盛,早熟,果长棒形,果绿白色,表皮光滑,瘤状物为点突起形与间断条形相间排列。父本11是以泰国引种材料经7代分离选择的大果型高代自交系,该自交系生长旺盛、果型粗大、长粗棒形、果白色,瘤状物为粗平条形与不规则点形相间。
2008年秋以母本333与父本11配制组合,2009-2010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1-2012年在双流、峨眉、达州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川审蔬2013012,定名为冠春4号。该品种现已在四川乐山、绵阳、泸州、南充、达州及湖南等地累计推广500 hm2以上。
2 选育结果
2.1 早熟性和丰产性
①品种比较试验 2009-2010年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都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小区面积为15 m2,每小区种植45株,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以盛田华秀苦瓜为对照(CK),四周设保护行。试验结果表明(表1),冠春4号播种至始收87 d,2 a平均始收期比盛田华秀提早8 d,前期产量平均为1 690.4 kg/667 m2,比盛田华秀增产19.8%;总产量平均为3 539.5 kg/667 m2,比盛田华秀增产15.5%。
②区域试验 2011-2012年在四川双流、峨眉和达州3个点进行区域试验,以盛田华秀为对照(CK)。结果表明(表2),冠春4号2 a始收期平均比盛田华秀提早7 d,属早熟品种,平均前期产量1 577.3 kg/667 m2,比盛田华秀增产15.7%;平均总产量3 544.5 kg/667 m2,比盛田华秀增产12.8%。
③生产示范 2011-2012年在双流、峨眉、夹江等地进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冠春4号平均总产量3 200~3 50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2%以上,熟性较对照提前6~8 d。生长旺盛,早熟性、商品性好,较耐低温,适应性广,已在四川苦瓜主产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2.2 抗病性
2009-2010年田间抗病性结果表明(表3),冠春4号田间对白粉病、枯萎病及疫病的抗性优于对照盛田华秀,适于四川地区早春保护地或露地早熟栽培。
3 品种特征特性
生长势强,蔓生,分枝性强,主、侧蔓均可结果,主蔓结果为主。叶掌状,主蔓第1雌花着生于第9~11节,中部侧蔓3~4节开始着生雌花,以后主侧蔓每隔2~3节出现1朵雌花。商品瓜粗、长棒形,果实纵径26~32 cm,横径 5~7 cm,果肉厚 1.0~1.1 cm,单瓜质量400~600 g。皮色绿白,光滑,发亮,瘤状物为短条形与圆点突起相间,尾部较钝,肉质脆嫩,苦味适中,品质好。667 m2产量3 200~3 500 kg,较抗白粉病、疫病和枯萎病,适宜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种植。
4 栽培要点
四川地区春季保护地栽培于1月底2月初播种,露地栽培于2月底至3月中旬播种。采用育苗移栽,株距1.0 m,行距0.33 m,667 m2栽植2 000株左右;深施重施底肥,667 m2施腐熟农家肥3 000~3 500 kg、钙镁磷肥 50 kg、复合肥 30 kg、钾肥 20 kg,与土壤混匀后定植。植株高1 m时及时整枝引蔓,疏侧枝,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苦瓜生育期间注意综合防治疫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瓜实蝇等病虫害。一般商品瓜在八成熟时采收,果实瘤状物充分饱满、果皮色泽呈典型绿白色即可采收[4]。
表1 冠春4号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结果
表2 冠春4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表3 冠春4号苦瓜抗病性调查结果
[1]张玉灿,黄贤贵,李祖亮,等.苦瓜新品种如玉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2):58-59.
[2]袁杰,杜琪珍.苦瓜中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1):108-109.
[3]苗明军,常伟,李志,等.营养与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1(6):106-109.
[4]李志,李跃建,常伟.苦瓜新品种秋月苦瓜[J].中国蔬菜,2005(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