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怎么牵

2015-12-08熊跃辉

中华环境 2015年1期
关键词:牛鼻子污染物环境保护

熊跃辉

环境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怎么牵

熊跃辉

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包含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研究与应用示范的完整链条。

杭州,科研人员在水池里取样,测试一台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监测水中是否有有机污染物。CFP/供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严峻形势,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牵好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发展。

抓住科技创新,带动环保工作全面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要求,必须研究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推动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周生贤部长指出的,在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进入新常态。而如何建立环境保护新常态,关键还在于科技创新。要通过科技创新,引导环保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健康发展。

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探索环境保护新理论和新模式。纵观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认识与实践的跨越式发展。《寂静的春天》深刻揭示了化学品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增长的极限》阐述了地球支撑力有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这些重大理论发现都直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清洁生产理论的产生,使污染控制由末端处理向过程减排转移;循环经济理论的创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废物无用”思维模式,直接催生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经济的诞生。

当前,以污染控制为导向的环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只有主动推进环境管理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乃至环境风险防范为导向的战略转型,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明确环境管理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管理思想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难点。李克强总理指出,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最终必定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通过开发太阳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将有效解决化石能源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能够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未来绿色和低碳的技术创新将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竞争领域。

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足也将阻碍环境问题的解决。我国当前环保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较为薄弱,对部分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和机制不很清楚。必须加强对潜在和新型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和制度。如前所述,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及新《环境保护法》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关键是如何落实的问题。实践表明,任何制度的完善,都离不开科技理论的创新、科学技术的突破和管理手段的健全。比如,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就来源于环境容量理论的发展和污染防控技术的完善;环境系统论的发展,则带动了区域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

对照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例如,传统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是围绕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设计的,不能适应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作为控制企业污染排放最直接手段的排污许可证在我国尚未全面开展,制度实施的技术方法仍不完善;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环境保护不能主动参与宏观决策,不注重源头控制,造成体制和制度效率不高;环境保护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机制,造成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等。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促进管理创新。

突破关键技术,支撑环保重点工作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区域型环境问题愈加复杂,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要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切实推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需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环境科技创新。

一是大气环境污染防治领域。针对我国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探索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机理,研发大气常规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构建复合型大气污染立体监测、预警和防治的技术体系,提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应急响应机制。

二是水污染防控与水安全保障领域。针对全国水体复合污染问题,进一步探索污染物在流域尺度下的演变机理与调控机制,建立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和基础数据库,明确重点流域、水域复合污染过程。发展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管理的关键技术,集成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污水回用技术,构建水污染防控和水安全保障的科学技术体系。加强农村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加强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领域。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探索土壤环境污染的机理,研发土壤污染治理及修复的关键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体系,推动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

四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针对固体废物污染,重点研发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技术、固体废物无害化和稳定化处理技术、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科技水平。

五是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问题,深入探索生态修复的作用机理,研发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与保护技术、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农村与城镇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转基因的环境风险控制技术,持续提升我国生态安全防控水平。

六是环境应急与监管领域。针对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环境风险,开展环境风险监测、评估、预警、防控等环境应急管理技术研究,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技术研发。加强环境健康调查与管理研究,重点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突发环境健康事件应急处理和预警技术研究。

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的栾松巍在展示他发明的“背投式矢量定向音箱”,可以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当日,北京学生特色科技活动展示暨第32届北京学生科技节闭幕式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CFP/供图

以科研为龙头、产业为目标,构建科技创新链

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包含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研究与应用示范的完整链条。环保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要以科研为龙头,以标准为纽带,积极开展我国环保科研、技术、产业、健康、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的科技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支撑环保中心工作的能力。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重大专项研究。积极谋划“十三五”水专项和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环境基准等环境科技专项研究。加大基础科研工作力度,指导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建设以及环保科普工作。

二是加强科学性和执行力,大力推进环保标准工作。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保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围绕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重点,形成一批便于环境监管和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标准簇”。

三是健全机制,示范引导,促进环保产业良性发展。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体要求,健全环保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引导环保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深入开展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促进环保服务业发展。

四是摸准情况,评估风险,做好环境与健康工作。以夯实基础为基本出发点,深入开展环境与健康问题调查,编制国家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推动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和基础工作能力。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五是结合温室气体与污染减排的协同性,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管理工作。积极推动气候变化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继续推动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管控;强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的环境影响与环境风险监管工作。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

猜你喜欢

牛鼻子污染物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奇怪的牛鼻子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两类公司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牛鼻子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