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为中心,多线索看《晋公子重耳之亡》
2015-12-08姚慧娟
姚慧娟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以“礼”为中心,多线索看《晋公子重耳之亡》
姚慧娟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左传》全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充满了礼义道德观。《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也不例外,首先,文章以“礼”为中心思想,由此拓展到个人的明礼,国家的懂礼节、礼数,还涉及到“义”、“德”,重夫妻情义、君臣情义,坚持个人的德行操守。其次,除了“礼、义、德”贯穿了文章之外,还有时间、地点也连续着全文。时间、地点的改变伴随着的是人物性格逐渐由幼稚变成熟,最后引起人物身份的变化。
礼、义;时间;地点;身份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其中心思想是“礼”,有个人的明礼,也有国家间的礼仪交涉。还涉及到“义”、“德”,重夫妻情义、君臣情义,坚持个人的德行操守等。本文以“礼”为中心,通过时间、地点的改变,探究最重要的人物重耳性格由幼稚走向成熟,政治上逐渐有担当,最后变成晋文公后的过程。
一、全文思想以“礼”为中心,“义”、“德”贯穿其中
首先,晋公子重耳受“骊姬之难”。骊姬为重耳之父晋献公的妃子,她向晋献公谗言,僖公四年,逼迫太子申生自杀,于是晋献公余下二子重耳与夷吾出奔逃亡。晋献公以蒲城对自己形成威胁,对重耳发起进攻。蒲城人欲战,但重耳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①这是“礼、德”的要求,同自己父亲对抗,罪莫大焉。重耳出奔将去往齐国时,告诉他的妻子季隗,让她等二十年,要是自己不回来就再嫁,季隗则请求等待他,这也符合礼义的范畴,不抛弃对方,更是情义德行极高的表现。
受儒家文化影响极深,中国一直朝着“礼仪之邦”的方向发展。在重耳逃亡过程中,直接写出“礼”字,如卫文公不礼,向野外人讨饭,野外人却给他土块。曹共公欲观重耳的肋骨,是无礼。郑文公,也是无礼的。齐桓公把姜氏作为重耳的妻子,又送二十乘马,这是有礼。宋襄公赠马二十乘,是有礼,一方面也想证明自己国力与齐国相匹敌。到达楚国之时,楚成王款待重耳,这也是有礼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有著名的退避三舍,晋文公念及此时约定,也是还之“礼”,讲道义。这里主要从是礼节、明礼制、礼数方面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懂礼可以作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标准,当它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是一个国家的素质体现。
重耳明礼而不贪,他接受僖负羁的晚餐,而返还放在其中的玉璧。秦穆公把怀嬴嫁给重耳,重耳刚开始看不起她,而怀嬴却生气:“秦晋两国国力相当,何必看不起我。”重耳最终向她谢罪,这是他个人懂礼仪的表现。
他日,重耳赋《河水》,公赋《六月》。“《河水》:古代注家以为这就是《诗经》中的《沔水》。篇首‘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两句,说满满的流水,归向大海,这里有晋国人士归向秦国的意思。《六月》:篇首:‘六月棲棲,戎车既饬’,说六月急急遑遑,兵车已经准备好了。这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②重耳受秦穆公帮助后得以回到晋国,历史上有名的秦晋之好体现了国家间的礼尚往来。
在《国语》中,醉遣重耳的时候,双方还出现过争执。子犯授璧体现了历经困苦磨难后重耳的重“义”情节。此时重耳以白水为证,与舅父同心。
丁未,朝见武宫,也就是重耳的爷爷,这也是符合礼数的作为。当然,寺人披曾奉晋献公、晋惠公的命令杀重耳,他的解释有:“君无二命,古之制也。”③寺人披虽想杀重耳,但对自己的君主衷心,这可从另一方面想也是符合儒家的道义的。
晋文公之女赵姬深明大义,告诫她的丈夫赵衰做人不能喜新厌旧,而让叔隗为家族嫡妻,叔隗之子为嫡长子,她和她的孩子地位皆居其下,符合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知书达礼的典范,体现了赵姬明礼,把个人的“有礼”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还有一些事超越“礼”,化为更为高尚的品质。如介之推不言俸禄,批评贪功的跟从者,自己不求赏赐,和自己母亲归隐而死。体现了其无私、敢言,这更像历经大难的朋友间的忠告。晋文公悔过,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标志自己的过错,这样做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要求,君臣也不例外。
文章中有天命思想神秘化的特点。楚成王说,上天要让重耳兴起,让晋国崛起,谁敢废他?违反天的意志肯定会遭到大灾祸。叔詹的三点谏言:“第一:重耳是男女同姓子孙,却繁盛于今。第二:晋国遭难,上天不让晋国安宁,大概是要等重耳回国。第三:有三个非比寻常的人一直跟随他,说明重耳以后必将有建树。”与晋惠公的众叛亲离形成对比,如果重耳是个不讲礼义道德,毫无仁心的领导者,也就不会有不离不弃的随从。叔詹认为重耳是天之所启、楚成王的“违天必咎”,一方面隐含重耳以后一定是懂个礼仪的君主,才会有建树。另一方面,这种天命思想隐含着神秘化,也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二、时间、地点连续着全文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④晋公子重耳逃亡过程从受“骊姬之难”的僖公的四年开始,处狄十二年后离开,二十四年春,周历的正月,秦穆公用武力保护重耳回国。到二月,甲午,晋怀公派遣军队组织重耳回国,辛丑,狐偃、秦大夫、晋怀公的大夫订立盟约,壬寅,重耳接管晋国军队,丙午,驻扎在曲沃,丁未,朝见自己的爷爷,戊申,在高梁杀怀公。再到三月,己丑,晦,公宫着火,对时间的记录由年,到月,再详细到某一天。对这段时间的侧重,记事详备,条理清晰。
地点的贯穿就更明显了,从狄,十二年后,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最后到达秦国,渡黄河。通过到达每一国家作为一个地点,推进重耳逃亡过程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最后回国。时间和地点的贯穿,使文章思路清晰,有利于快速阅读和捕捉到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在某地发生的具体事件,对后代述行赋有影响。
三、人物性格、身份的变化也是一条主线
“《左传》有的地方还显示人物成长的过程。如晋公子重耳最初是个贪图安逸、胸无大志的贵公子,在十九年流亡中,由于备尝艰苦,增长了才干,政治上逐渐成熟。”⑤人物性格方面的成熟推进了人物身份的变化。重耳在流亡过程中由年轻、无志到变成有担当,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了他由重耳变成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当父亲认为自己对他造成威胁时,自己所在的蒲城百姓想要对抗,而重耳不答应。重耳一方面是遵守礼义等级秩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即使有百姓拥护,仍然不敢僭越,他不愿抗争,选择逃亡,体现出他的性格温顺。当他要离开狄时,对妻子说让她等自己二十五年,不来就改嫁。这体现了他思想并非极端的保守,允许妻子改嫁,这也为以后他对别人仁爱,有道义作了铺垫。到达魏国的时候,乞食时一个野外人给他石块,重耳便发怒了,想要鞭打他。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给他的待遇优厚,他便想要安然居住下来,是其妻姜氏与子犯合谋,醉而遣之,但他酒醒后,持戈追逐子犯,还在为了自己受骗一事生气。体现了其性格还有幼稚的一方面,容易生气。到达曹国的时候,他虽然思想稍幼稚,但还是有“受飨返璧”的明事理。到达楚国,重耳在成王面前承诺若晋楚治兵在中原相遇,则“辟君三舍”,但也有敢“与君周旋”的强硬。重耳此时不再是那个得到优待便想安然的度日的公子,而是变得在政治外交方面有担当。到达秦国,对秦穆公之女“挥之”,表现他有小瞧怀嬴之意,轻易把公子的高傲展示出来,显得重耳性格的不完全成熟。子犯授璧中重耳显得有所成长,他不计前嫌,不意气用事,坚决的留下了自己的舅父。回国后作为君主的他能听谏言,明大义。他一开始让人斥责寺人披到最后被说服接见他,又以洗头拒绝接见小臣头须,后来听到头须的话后“遽见之”。
贯穿全文的性格特征是晋文公的知错能改,子犯巧妙的把野人与土块之事说成是上天之赐,重耳马上稽首而载之。怀嬴生气后,重耳听到她的话表现出懼色,马上脱去上服,自己拘囚向她谢罪。对介之推的悔过,则有最直接的“以志吾过”四字。
经历的磨难,性格的成熟,带来的是他身份的改变。在秦国的时候,赵衰直呼其名“重耳”。回到晋国后,自己的舅父以“君、臣”定义自己和他的关系。由重耳变成晋文公,是文章中的分水岭,终于由年少、幼稚、没有志向的重耳变成能承担一国之君责任、深明大义的晋文公。
上文以儒家思想“礼”为中心,根据文中现有的时间、地点线索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儒家的思想是《左传》的中心思想,从此文中有可见一斑的效果,还引申出超越礼义升华为更高的道德品质的特点。重耳变成晋文公的成长过程,也是《左传》中对人物描写的一个有特色的例子。
注释:
①《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I206.2
A
1671-864X(2015)12-0141-02
姚慧娟,女,出生年月:1995-11,籍贯:湖南永州,太原师范学院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