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5-12-08苏江冰
苏江冰
摘要: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厌学现象日趋普遍。思考学生厌学的原因、危害,掌握一些疏导的方法,对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做中职班主任的一些体会,就厌学现象进行思考与分析,并提供几点应对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厌学现象;学习兴趣
一、厌学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往往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自控能力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把精力放到其他事情上寻求快乐和表现自己。当前,学生尤其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受网络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感觉课本无味,课堂无趣,产生厌学情绪。
(2)学习方法不当。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者,他们在初中时就存在学习习惯和方法问题,进入中职后,由于中职较中学教育开设的课程多,而且课程特点和性质各不相同,致使一些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加之基础薄弱,使他们学起来很困难,容易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厌学。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或者家长忙于工作而对孩子疏于要求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个别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把上中职看成是“混”毕业证;或者对其学习生活置若罔闻,对其不足一味贬低、粗暴对待。那么孩子便自暴自弃,对生活没信心,对学习更无兴趣。
(4)就业形势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且用人单位对学历非常重视,使得中职毕业生很少能像大学毕业生一样得到重用和提拔,使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学校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陈旧,主要表现在部分职业学校没有满足当前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训场所,即使有,有些学校的却只当参观对象,未加有效利用;另外“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还不能完全实现。这种模式培养下的中职生实用性不强、技能水平不高,进入社会后缺乏竞争力,社会的反馈影响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厌学问题的对策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厌学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理想不明确。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利用宣传手段,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同时多组织知识、技能竞赛,加强与其他院校、用人单位、社会团体等的交流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意义和美好,树立要“学有所成”的良好价值观。
(2)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中职课程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学生刚进入中职时,及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其过渡和适应;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社团和兴趣小组等,丰富其生活,挖掘其潜能;加强内外学习交流和竞技,创造长期、短期多样化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3)关爱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对于家庭条件差、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同时经常和家长沟通,劝说家长不随意批评和贬低孩子,对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以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如请已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或请有关就业指导专家作就业形势报告等,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使学生了解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和价值;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广泛与各企业接触,增进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制度,这样就可以使在校学生安心学习。
(5)改变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大多比较厌烦烦琐的理论课,更喜欢进行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进行理论实操“一体化”的教学,有计划地带他们到大型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和接受现场教学,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切实提升学生的技能。
总之,中职学生的厌学现象除与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及学习习惯有关外,也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想方设法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帮助他们走上向上之路。如此,中职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蒋海彬对如何开展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11).
王才雯湖北省中职生厌学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