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路上多荆棘
2015-12-08杨海运
杨海运
(山西高平北城中学,山西 高平 048400)
课改路上多荆棘
杨海运
(山西高平北城中学,山西 高平 048400)
课程改革虽已进行多年,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在课改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绊脚石,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参与课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课改结出丰硕的课改之果。
教育;课改;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正是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但在这条通往艺术巅峰的路上,却不乏荆棘丛生。
一、课改观念淡漠,课改行动迟缓
课改走到今天,可谓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对课改持观望与怀疑的态度。从教师个体课堂来看,有的课堂新乐器老调子犹存,有的课堂有骨架没血肉,有的教师吃了课改夹生饭,这些课堂反应出来的是教师要么对课改没认识,要么认识不到位,要么根本不践行。要真正扫除这一障碍,必须有足够强的课改管理理念与课改管理力度。
二、学案设置无目的,课堂流程无层次
学案设置主要是设问导学问题上的设置与编排。设问导学目的是让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好的学案能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学生能按学案的思路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差的学案设计无目的,起不到引领的作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练习题。
学案好比是杠杆,只要有足够长的杠杆,找好切入点,就能把课堂撬入高端。所以学案在课堂上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师生所有的活动都是紧盯学案展开的。教师要以学案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都不能脱离学案,就连知识的拓展也是源于学案而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案为依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教学,学生在养成性教学中,很流畅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学案教学。而在有的课堂上教师要么把学案变成了问题讲解,要么把学案变成了摆设。把学案变成问题讲解的,主要是学生没有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导向就是为解决学案上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其间没有很好的小组交流,没有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上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某某到黑板上完成某某题,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没有小组交流的流程,而直接就进入到了课堂展示,并且展示代表的仅仅是个人的认知。这种形式直接打乱了课堂的规则,对学生的整体评价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很不利于学生间展开竞争,课堂气氛也由此变得沉闷起来。
正常的课堂流程是学生先自主学习,并且自主学生必须充分,其次是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必须出成果,最后课堂展示必须有竞争,竞争要能激发学生出的斗志与潜能。其中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把学案变成摆设的,就是教师以讲为主,学案在学生手中,只是老师讲后的训练题,完全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表现。课堂教学改革说白了就是学案教学改革,谁能利用学案达到先学后教的效果,谁就完成了这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三、自主学习绵软乏力,起不到基础性学习的效果
学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扎实了,后面的学习才会出效果。在一些比较满意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有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能依据设问导学完成对文本的自主学习。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依据学案对知识进行整合与思维扩散,自主学习就会释放出正能量。可有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形式展开,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学生要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要么完成问题不彻底。自主学习过程中切忌不要让学生登台演示,这不符合自主学习的规律。实际上自主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而是沿着问题去学习,通过问题去探究。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后面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冲击。
自主学习要坚持“六有”,一是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二是有好的问题导向,三是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四是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五是有自主学习的资料来源,六是有自主学习的思维拓展。做到“六有”,自主学习才会见成效。
四、小组交流杂乱无序,起不到交流的效果
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基本上都能让小组进行交流,但交流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好的交流每位学生知道该干什么,彼此之间能合作共赢,不好的交流学生之间只是简单的汇报答案,起不到实质的学习效果。从有些课堂上可以看到,交流不是必须,而是形式,似乎只要一交流就是课改,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蜻蜓点水式的交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之间根本不知道交流的目的何在。真正的交流,必须明白交流的目的与交流的方法。交流的目的有: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彼此渗透,提出疑问,达成共识。交流的方法有:两人互查、互判,组长组织,四人交流渗透,会的教会不会的,形成本组交流学习的共同成果,提出本组交流学习的共同疑问。这样按部就班的交流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真正的抱团取暖。而在有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交流刚开始,教师就让个别学生上台板演。试想,这符合交流的程序吗?这是共同智慧的结晶吗?这些学生没有参加本组交流,答案只是他自身的感悟,代表的只是他本人,而不是小组。交流的隔离化,造成了交流的虚假化,交流的缺位化。
五、课堂展示缺乏竞争力,展示意识不强
根据课堂流程,一般是在小组交流后进行班内展示。展示要以小组为单位,重在展示交流的成果与问题。精彩的展示必须建立在竞争的展示平台上,以组为单位进行竞争,哪一组表现积极,就让哪一组展示。学生在竞争中,一些潜在的能力会迸发出来,智能会得到最大化的扩张。这时集体交流的智慧会与个人的激情智慧相碰撞,课堂的精彩就会出现井喷式的奇观。而实际上
一些教师组织课堂结构紊乱,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这主要是学生交流的不彻底,很多学生没有把知识弄清楚,自然在展示过程中采取退缩的态度。还有就是教师不给学生竞争的平台,而是随意的点名展示,学生对抗性情绪也就油然而生了。这都会给课堂效益带来极大的制约作用,影响到课堂的有效发展。课堂展示必须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有句话说的好,领先来自争锋,成功源于合作。没有争锋,就没有领先的激情,没有激情,课堂就陷入了瘫痪。要想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课堂展示,创建竞争机制是关键。
课堂展示一定要让学生展示到底,不能第一个展示结束了,教师认为可以,就封闭了其他学生展示的空间。课堂一定要让学生争起来,让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最终得出的结论才最有说服力。从一些课堂来看,学生展示缺少主动性,缺少争辩性。真正的课堂必须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这样才会增加课堂的生命厚度。
六、课堂评价没有激励机制,没有评价的支点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长效的激励机制框架之下,没有透明、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自主、合作、展示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会越来越消极,教师上课只会越来越吃力。
在有些课堂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教师现场设置分值,现场给小组加分,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判断与情感,学生对教师加分不知所然,只能被动的接收,其表现自然不会很积极。分值的量化评价,必须建立在个人与小组的捆绑评价上。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人的得失,还要考虑到小组的得失,既不能太自私了,又不能不积极表现,既要照顾小组其他成员,还要照顾小组整体利益。这样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会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进步。如在小组合作交流中,1、2号学生在自己弄懂的情况下,首先关注的是3、4号弄懂了没有,所以1、2号会积极的教会3、4号。因为在展示过程中,几号回答就会得几分,一号回答得一分,四号回答得四分,为了小组利益,一般小组都会让4号回答。在展示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小组挣得回答权,学生都会积极举手,跃跃欲试。没有挣到回答权的小组,还向老师提意见。但在一些课堂上,学生没有被老师叫到回答,自己手舞足蹈,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劫”。这充分说明激励机制在学生头脑中缺失,学生对回答问题漠然视之,甚至害怕回答,反感回答。这样的课堂完全是班上及教师个人没有一套好的激励评价机制所造成的。
实行量化评价,学生自己要学会加分评价,教师要进行周总结与月总结,让分数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会看重平时的得分。落到实处,不仅仅是表扬,也要有对学生的鞭笞与教育。作为班主任班上要有一套完整的机制,作为代课教师要明白自己所带班级的评价机制。这样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
课堂教学改革没有终止,只有攀越;没有坦途,只有沟壑;没有自然的花香,只有天生的荆棘。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精神,课改天堑才会变通途,荆棘才会遭披斩。
G420
A
1671-864X(2015)11-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