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籍的译注问题探析
——以《苗族古歌》为例
2015-12-08张成
张成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苗族古籍的译注问题探析
——以《苗族古歌》为例
张成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历史上,苗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许多记录苗族政治、经济、历史内容等材料均以口碑形式流传,随着国家对苗族古籍搜集整理的重视,苗族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逐渐登上新的台阶。苗族古籍的搜集、翻译与整理是苗族古籍搜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苗族古籍译注工作更为重要。该项工作目前存在翻译不精、注释不到位等问题,影响苗族古籍质量。本文对苗族古籍在搜集翻译整理的过程中译注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一些可行性观点。
苗族古籍;译注问题;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前言
苗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据汉文文献记载,苗族源流与古时“夷族”和以伏羲为东夷集团酋长有一定联系。“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伏羲和之国。”“燧人氏没,庖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困,故位于东方。王春;象曰之明,是称太昊,都陈。”“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之.有嬴民,鸟足,有封豕。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苗族古歌对苗族祖先的活动范围也有很多记载,而且每个方言的记载有所区别,但内容差别不大。如流传于黔东方言苗族地区的《苗族古歌》提到:“Jangx Vangb diangl hsat deix,angx Jangx Vangb lol xit naix.[5]”姜央生最早,姜央来造人。“Nail niangb fangb ait nenl,Fangb jangb xib pit nangl,Hlat bongx hvib dlial dlial,Mongl dol fangb id mongl.祖先在那方,在江西那边。长辈很开心,要住神仙地。”
悠久的历史让苗族的文化逐渐增加,其优秀文化大多沉淀于苗族的语言、生产生活之中。反映苗族历史活动路线、祭祀等文化的载体还有很多,经归纳后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苗族歌谣、苗族神话等,该类型古经传播途径为口碑传播,最大特点为持续性与灵活性,还有极大不稳定性,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化与丢失。另一种为苗族实物,如苗族服饰,每一件饰品含义及其丰富,被外界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主要传承方式为手艺传承,最大特点为稳定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其深层含义逐渐消失。故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考验。
目前已出现了大量苗族古籍专著及论文,如苗语黔东方言《苗族古歌》就有多种版本,汉语版本有田兵版本、马学良版本、金旦版本等,苗汉语对照版本有燕宝版本、王安江版本、金旦/吴一文版本,同时也出现《西部苗族古歌》、《东部苗族古歌》等。进入改革开放后,苗族古籍翻译著作逐渐增多,版本丰富。如杨元龙的《祭鼓辞》、杨正江等翻译整理的《亚鲁王》、杨文瑞翻译整理的《贾》、贵州民族出版社编辑部的《开亲歌》、黄平民委编的《黄平苗族酒歌》、贵州省民委编的《仰阿莎》等等。这类著作大多为苗汉语对照,包括直译和意译,如杨文瑞《贾》的一段:Seix dangf gheix xid haib Seix dangf yus waix haib,Seix dangf yus dab haib,Seix dangf bib daib dol,[6]“爱贾的有哪些呀?爱贾的有天师呀,爱贾的有地师呀,还有远方的朋友。”
苗族古籍做到类似翻译与整理,处于目前高水平状态,具有朴实性、广泛性。有利于专家读者阅读、传播与理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有利于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二、苗族古经的译注问题
汉文献中的古籍指的是古代的经籍。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苗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苗族很多古代经籍主要是依靠口头相传、图案传播。随着我国对民族古籍搜集整理逐渐重视,已有一批专家学者对苗族古籍进行搜集、转译和整理等相关工作,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巨大影响力。不仅不提升苗族古籍的质量,也影响了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给苗族同胞和外界带来误解。
对于苗族古籍的译注,即将口碑文学、实物文学转变为文本文学的过程。据调查显示,苗族古籍的译注问题存在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知识欠缺。翻译作品时需要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每个步骤都需要谨慎而行。苗族口语古籍的翻译中也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懂得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语的基本语法为“S+V+O”形式,而苗语基本语法为“S+O+V”,这规则对苗语古籍的意译有很大作用。苗族口语古籍的语法相当活跃,有的句子没有主语,有的句子有两个宾语等。若翻译理论没有充足,翻译时会遇到文化困难,理论严重不足时根本无从下手。
第二,对苗族语言文字、国际音标不熟悉。苗族古经有很多词汇都是古代苗族的词汇,其中也有很多词汇为地方普通词汇。专家学者对苗族语言文字不熟悉,在翻译整理的时候会对苗族歌谣产生误解。苗族古籍整理的是由口头文学转向文本文学,目标文字均为以标准音记录的文字记录才能让更多专家学者和读者理解。若各专家学者没有熟悉当地区域的苗族语言文字和国际音标,会记错文字,读者会望文生义,也影响苗族古籍的转译,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文本也将失去其文化、历史等价值。故语言文字、国际音标与苗族古经的质量是有紧密联系。
第三,对苗族文化生疏。众所周知,苗族原始古籍呈现的材料均为古代苗族的经典,包括古代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与苗族人民的精神智慧等。汉语经典里大部分词汇均为古代词汇,有古义,并非今义。如古代汉语中的“走”之本义为“跑”,而不是今天的“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中的“归”,古代指女子出嫁,并非今义的“回来”。苗族古经的词汇也有古今义之分。如苗语黔东方言的苗族古歌提到:
“Ob ngit zab gangx nal,Diut niuf mais bil bil.Mais jit jes nongx lal,Maix eb juf dlod diongl.[9]来看五对老爹娘,六对爹妈爬高山。西迁寻找好生活,有水才向山冲流。”该歌谣属于苗族的迁徙歌谣,此处“ob ngit zab gangx nal”的“nal”和“diut niof mail nangx bil”中的“mais”都指的是祖先,而“nal”本义指
的是“鱼”,而在歌谣里面指的是“父母、祖先”之义,证明远古时代苗族人民迁徙前后的生活状态,当时环境极其对祖先的称呼还有“hnaib”、“hlat”、“naib”等,这是苗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现象。少数情况下用本义mais和bad。又如:“Diongl hangd deis bongx eb,Gangl hangd deis dax khab.Lal bad nios vax nenb,Sul bad gas nox khob.Xangs bul xangs niox hsab,Ait hat dail niangx xenb.哪个水井出的水,哪个地方来的客。英俊潇洒来的人,他与鸭子河边游,告诉情人出用处,苦了阿妹伤了心。”
该歌谣为中部苗族情歌,此处的“khab”省略了“dliangx”,“dliangx khab”为专有名词,意为青年男子;以下的“niangx xenb”专指青年女子,不能翻译成其他意思。有些专家学者翻译成“客人”和“新船”,其原因为他们不精通苗族文化。在苗族聚集的确,吊脚楼的柱子称为“ninx”,而屋檐則称为“ghab dak”。这两个词的本义分别为“牛”和“翅膀”,而在歌谣中表示为“柱子”和“屋檐”。若专家学者不了解当地苗族文化,在苗族古经文本转译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也会影响苗族古经的文本质量。
三、苗族古籍译注的对策
苗族古籍富含独特民族历史文化,译注要做到尊重原文,尊重其民族经典文化。苗族古籍也是以经典化为目的,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古经的收集范围。苗族古代经典很多,不仅指的是苗族古歌,同时应当包括苗族叙事诗歌、情歌、酒歌、语言、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口头文学,此外也应当包括苗族建筑、苗族服饰等实体文学。因为它们都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从核心到外围都有覆盖,诠释出苗族古籍内容,能够完整展现出苗族经典文化。
第二,丰富译注手段。文字译注的原则主要有直接性、灵活性和规范性。主要是既尊重原文,又做好目标文本。专家学者们需要丰富译注手段,何处该补充文字,何处该删除文字,做到句式美观、意义完整。使苗族古经有强大生命力,对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作用。
第三,熟悉语言文字以及国际音标。语言是文化的记载符号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文本转译的过程中需要专家学者精通研究区域的语言、文字以及国际音标,因为它们能够最准确表达出原始资料及意思,展现出更完美的苗族文化。
第四,精通苗族文化。苗族传统文化多彩多样,里面富含有巨大价值。苗族古籍里面富含有古老文化,故专家学者在对苗族古籍译注过程中需要精通苗族文化。比如说苗族的禁忌语言一般出现于歌谣里面,在译注过程中要将禁忌语言解释清楚,以免让其他专家学者及读者产生误会,没有体现出苗族古经的价值。
四、结语
苗族古籍翻译整理工作已有很长历史,也整理出一些作品,其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经过分析后得知苗族古籍译注整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要求译注者扩大研究范围及译注手段等。我们得到了理论的分析,让它为苗族古籍翻译整理提供支持。苗族古籍的质量提高一个层次,其价值也得到更好体现。
[1]燕宝.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2]贵州省凯里市编撰委员会,凯里市志(上、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3]王安江.王安江版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4]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潘元恩,李锦平.苗族妇女服装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5]曹翠云.苗汉语比较[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G256
A
1671-864X(2015)11-0036-02
贵州民族大学科研院(所)、基地(中心)基金资助项目(校科KYJG[2014]59号)
张成(1989-)男,苗族,贵州凯里人,文学硕士在读,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苗瑶语族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