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优质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路单12号”的选育及栽培
2015-12-08黄志生赵吉奎顾红波
黄志生,赵吉奎,顾红波,姜 力
(1.石林县种子管理站,云南 石林 652200;2.云南石丰种业有限公司,云南 石林 652200)
高蛋白优质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路单12号”的选育及栽培
黄志生1,赵吉奎1,顾红波1,姜 力2
(1.石林县种子管理站,云南 石林 652200;2.云南石丰种业有限公司,云南 石林 652200)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
路单12号是石林县种子站于1999年以自育系LA9693为母本,外引系水1-6为父本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母本自交系LA9693是石林县种子站1996-1999年泰国大面积推广时引进观察试验品种DK999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自交6代选育成的二环系。父本水1-6自交系1996年从曲靖市种子公司引入。
1.2 选育经过
路单12号于1999年测配组合,2000年县内组合鉴定;2001年继续参加鉴定,2002-2003年进行多点试种,2004-2005年参加云南省青贮饲料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县内组合鉴定折产量15 370.5 kg/hm2,比对照种滇丰 4号增产 46.5%;2001年组合鉴定产量13 485.0 kg/hm2,比对照种滇丰4号增产9.7%。
2003-2004年在云南省红河州玉米新品种区试中,2年区试产量居第1位,2年平均产量7 855.5 kg/hm2,比对照种兴黄单892增产10.43%,居所有参试种第1位。路单12号于2004-2005年参加云南省青贮饲料玉米新品种区试,2年平均产量51 966.9 kg/hm2,产量变幅为41 042.9~64 583.7 kg/hm2,比对照种路单6号增产9.7%,居第2位。2年干籽粒平均产量9 666.7 kg/hm2,产量变幅为7 825.1~13 583.4 kg/ hm2,比对照种路单6号增产6%,居第1位。2年产量较对照增产的试点有8个,分别是昭通、镇雄、玉溪、石林、楚雄、大理、丽江、红河。干籽粒产量2年较对照增产的试点有9个,除产量增产的8个点外,还有曲靖点。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路单12号生育期127 d左右,需年≥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属中晚熟品种。路单12号幼苗芽鞘紫色,子叶卵形,幼苗长势强,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株高282.3 cm,穗位高113.1 cm,叶片数20~21片,叶色深绿,雄花颖壳绿色,雄穗分枝中等,花药黄色,雌穗花丝紫红色,雌雄花期协调,根系发达,茎秆粗壮,青秆成熟,穗粒成熟后植株保绿性好。果穗为柱形,穗长18.19 cm,穗粗4.59 cm,秃尖0.63 cm,穗行数12行,行粒数37粒,千粒重32 g,出籽率78%。单株有效穗1.14,单株生产力163.6 g,单穗粒重154.7 g,籽粒黄色中间偏硬粒型,穗轴白色。
2.2 抗逆性
路单12号在2004、2005年云南省青贮饲料玉米区试中表明,抗大小斑病、锈病,平均病级均为0.35级,抗丝黑穗病,青枯病率为0.41%,穗腐严重度为0.29%,抗倒性强,平均倒伏率0.53%,倒折率0.1%,青秆成熟。2006年经云南农大植保学院抗病性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弯孢霉叶斑病,感纹枯病、灰斑病、穗腐病、茎腐病,高抗大小斑病、锈病。
2.4 品质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测试,该品种全籽粒蛋白质含量11.7%,淀粉含量61.42%,粗脂肪4.7%,赖氨酸0.17%,容重779 g/L;该品种品质优良,可作为粮饲兼用型品种。
3 适宜种植区域
路单12号丰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广,抗病抗逆性较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云南省滇中温暖玉米区的昆明、玉溪、大理,滇南暖热玉米区的文山、红河,滇西北冷凉玉米区的丽江,滇东北温凉玉米区的昭通、曲靖等州(市)海拔900~2 200 m的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4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
4.1 产地环境要求
隔离条件: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它玉米花粉来源地距离不能少于800 m;采用时间隔离时,错期应在60 d以上。环境条件:要求排灌方便,无污染,年≥10℃的积温在2 200~3 200℃,生产条件良好的地区。茬口要求:前茬为冬闲或蔬菜等非玉米作物地。土壤条件:土壤无检疫性对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
4.2 栽培管理措施
4.2.1 施基肥
深翻灭茬,地平墒直。用农家肥22.5~30 t/hm2,复合肥450~750 kg/hm2,锌肥75 kg/hm2。
4.2.2 播种
根据各地情况适时播种。云南省石林县宜在4月中下旬播种。一般父母本行比为1∶4,最多不超过1∶6。在云南父母本错期种植方式母本需提前18~20 d播种。宽窄行开沟条播种植,单株留苗。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15~20 cm,播深3~4 cm。可采用先覆膜后点播或先点播后覆膜,要求膜平展、紧、直。破膜处要用细土封闭盖严。母本种植密度6万株/hm2,父本密度1.5万株/hm2。
4.2.3 田间管理
播后及时查苗补苗,2叶1心前移苗补缺效果较好。5~6叶时,间定苗一次完成,原则是去大、小、弱、病苗,留健壮苗。间定苗时结合除草及时中耕,使其地下部分生长,达到壮苗。全生育期追肥2次,5~6叶时结合间定苗及时追施第1次肥,追肥量占氮素肥料总量的40%,一般追尿素300 kg/hm2;12~13叶时及时追第2次肥,追肥量占氮素肥料总量的60%,一般追施尿素450 kg/hm2。盖膜地块在2穴玉米间打洞深施,洞深8~10 cm,施后用土盖严实。根据降雨的情况,若干旱则及时灌水。
4.2.4 病虫害防治
合理操作,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培育壮苗。加强对苗期地粘虫,穗期玉米螟、大小斑病,后期蚜虫、老鼠等各时期病虫害、鼠害的药物综合防治。
4.3 质量管理措施
4.3.1 去杂
去杂工作贯穿玉米制种全过程,在玉米抽雄前,至少要进行3次去杂,严格清除异常植株。种子收获脱粒前,对母本果穗进行逐个检查,严防杂穗混入。
4.3.2 去雄
母本行的全部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干净、彻底拔除,坚持每天至少去雄1遍,去雄全部实行带叶(1~2片)摸苞去雄。拔除的雄穗埋入地下或带出制种田妥善处理。
4.3.3 人工辅助授粉
为保证制种田授粉良好,应根据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特别要注意开花初期和开花末期进行辅助授粉工作,如发现母本抽丝偏晚,可辅之以剪苞叶和带叶超前去雄等措施。
4.3.4 割除父本
授粉结束后,要彻底割除父本植株,以利通风透光,提高制种产量。
4.3.5 收获
玉米种子一般在籽粒腊熟期收获,根据生育期长短,收获时间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时要剥去全部果穗苞叶。收获的果穗及时晾晒在阳光充足的房上或固定场地上,厚度10 cm,每隔5~7 d翻动1次,晾晒期间若遇下雨要及时盖防雨布。晾晒到水分低于13%时,装袋交售。交售前要将杂穗、病穗、秕瘦穗、遗露的父本果穗、花丝、苞叶、鼠咬严重果穗及杂质消除干净,保证种子质量。
5 推广种植栽培技术要点
5.1 精细整地
深翻灭茬,细碎平整,按播种规格开沟理墒。
5.2 施足基肥
基肥宜采用条施方法,施农家肥15~22.5 t/hm2、普钙600 kg/hm2、硫酸钾75~150 kg/hm2,锌肥15 kg/ hm2。
5.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根据各地最佳节令调节播种期,最早播种期以地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上中旬,高原山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海拔2 000 m以上的冷凉地区应早播覆膜种植。路单12号为高秆半紧凑型品种,作为粮饲兼用品种种植,种植密度5.7~6万株/hm2为宜,宽窄行种植,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7.5 cm,单株留苗;作青饲玉米种植,种植密度7.5万株/hm2为宜。
5.4 加强田间管理
5.4.1 查苗补苗与间苗定苗
出苗后至3叶前及时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齐;苗长到3~4叶时及时间苗,间苗应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并确保密株,一般4~5叶定苗。
5.4.2 中耕追肥与苗期虫害防治
定苗后根据幼苗的长势情况决定是否蹲苗,蹲苗应遵循“蹲晚不蹲早、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然后进行中耕松土(地膜玉米除外)除草与追苗肥,苗肥于6叶期追施尿素225~300 kg/hm2,钾肥75 kg/hm2;加强对苗期地老虎、粘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5.5 穗粒期管理
5.5.1 追施穗肥粒肥
13~14叶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375~450 kg/ hm2。为提高肥效,在植株间打穴(深6~10 cm,直径3~4 cm)深施。进入花粒期,若穗肥不足,植株发生脱肥现象的,应补施粒肥,一般追施尿素75 kg/hm2或碳铵150~225 kg/hm2,打穴深施。
5.5.2 科学排灌
土壤持水量宜保持在70%~80%,干旱时及时灌水,持水量超过80%应及时排水防涝。
5.5.3 防治病虫害
加强玉米螟、蚜虫等虫害及鼠害防治,做好对大、小斑病以及灰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综合防治。
5.6 适时收获
该品种成熟灌浆快,青秆成熟,在全田90%以上果穗籽粒变硬(指甲不能掐入),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即已成熟可收获。
6 推广应用
路单12号生物产量、经济产量高,成熟灌浆快,青秆成熟,籽粒商品质量、营养品质较好,是粮饲兼用的优良品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迅速,需大量青贮饲料,推广种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自2005年至今累计生产推广面积达13万hm2,为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贡献。2011年路单12号玉米杂交品种被评为“云南名牌产品”,目前成为云南省滇中、滇南、滇西北、滇东北等适种地区高蛋白优质粮饲兼用玉米主推品种,路单12号玉米杂交品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14-06-23
黄志生(1970-),男,云南石林县人,农艺师,长期从事种子选育、种子科技推广与种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