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2015-12-08侯典芹

关键词:争端强国海洋

侯典芹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003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我国已经把海洋强国发展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陆地战略目标相比,海上强国战略更具有外向型的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也更加突出。由于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剧了东亚地区海洋地缘政治的紧张态势。所以本文拟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所要面临的诸多外部问题,尤其是分析美国的战略东移给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探索如何化解地缘政治中的不利因素,积极推进海洋强国战略。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自本世纪初我国正式提出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多年的讨论,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胡波认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应该有三大战略目标:“一是有效管理、控制、威慑部分海域,成为地区性海上优势力量;二是拥有雄厚的海洋外交实力,能对地区和世界海洋事务及国际海洋秩序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世界海洋政治大国;三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海洋资源,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①胡波:《中国海洋强国的三大权力目标》,《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3期。曹文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设定了中国海洋强国计划的“路线图”:第一,当前起步阶段的目标是,海洋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完备,海洋执法队伍统一高效,海洋国防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海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二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到2020年,新兴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海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外向型经济、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统一协调的海洋执法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军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海军强国之列。第三阶段是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即到2050年,我国海洋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新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产业综合实力居世界先进水平,海军实现现代化,中国由一个海洋大国步入世界海洋强国之列。②曹文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争端对策》,《新视野》2014年第3期。张尔升等则强调海洋话语权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海洋话语权是海洋强国的前提,其内在逻辑是:海洋意识——海洋话语——海洋法律(制度、规划)——海洋活动——海洋强国③张尔升:《海洋话语弱势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第3期。。综合学者们关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大致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海洋经济强国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同时也正在成为海洋大国。从和平发展的大局以及国内发展目标来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成为海洋经济强国。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实施“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国人的海洋意识日益强烈。同时,随着陆地可开发资源的日益减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经济方面,中国正在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使之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总之,中国的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就是以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高科技及其研发能力为先导,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使海洋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其次,海洋政治大国目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治理的能力也日益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国际海洋秩序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和维护,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其中,尽我们应尽的国际义务。同时还要努力确保我们的海洋权益,提高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发言权。

具体而言,中国应在解决周边海洋权益争端的同时,积极参与解决世界海洋问题。自1990年代中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国际海洋的开发治理越来越趋向制度化,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海洋权益的争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参与全球海洋事务的治理。争做海洋政治强国,提高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重要表现。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海洋权益绝不仅限于中国周边海域,还应该包括远洋海域。中国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解决周边海域的权益争端,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公海的开发利用。同时,“中国走向海洋是客观地缘政治压力和整体发展的战略需要”。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地缘战略的现实压力,日本对中国海权战略的深刻敌意,东南亚不少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印度对中国海上力量的高度警惕,犹如重重的枷锁禁锢着中国。”①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80页。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争端,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我国海洋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政治创造条件。

第三,建立海军强国,实现海军力量的现代化。这既是基于近代屈辱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现实要求。中国应积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应对国际海洋局势的变化,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不受侵害,免受外来力量的干预和侵夺。因此,强大的海军力量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柱。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化,国家利益也逐渐延伸到海外。为了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需要有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撑。自2008年开始,中国人民海军舰队在索马里海域承担护航任务。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后,我国利用各种力量顺利完成了近4万人的迅速撤离。这些事例都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无法确实保护国家海外利益。总之,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是我们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支柱。

第四,中国要想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还必须拥有自身的海洋软实力。在软实力中,海洋话语权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中国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目前国际海洋话语权而言,仍然是欧美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现实的国际海洋秩序主要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建立的,它们仍在其中拥有主导权。但是,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实施,也表明国际海洋秩序正在变革之中。中国要充分利用新的国际海洋秩序形成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的海洋文化,积极参与建立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扩大我们的海洋文化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海洋话语权。

总之,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应该在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军建设、海洋执法、海洋文化等多方面展开,力争使我国的海洋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这也就是说,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在认知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等方面要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走西方扩张主义的老路。

二、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特征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不是一个虚拟的图画,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它必须面向中国周边海洋以及国际公海。换言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面对现有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中国是一个陆海兼有的复合型的国家,背倚欧亚大陆,面向海洋。在面向海洋的一面,主要是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半封闭的海域,这些海域的外围是一些岛国或半岛国家,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中国大陆的岛链,从而对中国的海洋战略形成制约。这条岛链曾一度成为美国在亚洲实施“遏制”战略的重要屏障。冷战结束后,这条岛链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反而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第一岛链”。目前,这条岛链仍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地缘支点。因此,在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中,不仅要面对与自己有海洋权益争端的海上邻国,而且还要应对域外国家对东亚地区事务的介入和干预。

首先,由于东亚地缘政治的特殊性,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周边的海上邻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海洋资源也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它一方面给国际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立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许多地区的海洋权益争端。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中国与东部、南部海域外各岛国或半岛国家之间的海域都不太宽阔,大都没有超过400海里或700海里。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海洋国家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350海里大陆架的海洋权利,这种不利的地缘环境在中国与周边海洋国家之间留下了海洋权利争端的隐患。同时,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世界各海洋国家博弈的结果,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这导致各国在确认海洋权益时依照不同的海洋法标准,甚至一个国家在对待不同的邻国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海洋法标准。比如,韩国对待与中国在黄海争端、与日本在东海的争端上,就采用了不同的海洋法原则。在黄海,韩国主张与中国的大陆架划界适用中间线原则;而在东海,韩国主张与日本的大陆架适用于自然延伸原则。①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另外,各国都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国的海洋权益,因此许多海域出现两国、三国甚至多国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

在黄海海域,中朝、中韩之间,以及朝韩之间都存在海洋争端,中韩之间还在苏岩礁归属问题上存在争端。在东海北部,中日韩三国之间存在海洋争端。在东海南部,中日之间存在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争端,而钓鱼岛则成为中日海洋争端的焦点。在南海地区,中国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都存在海洋争端,这些国家都强占着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越南则是其中强占南沙群岛岛屿最多的国家,多达29个。在西沙群岛,越南一再声称在该地区的海洋权益,不愿在此问题上与中国谈判签约。总之,由于特殊的海洋地缘环境,使得中国与海上邻国间普遍存在海洋争端,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由于东亚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中国的海洋战略还要充分考虑域外大国对该地区事务的介入和干预。冷战结束后,中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的国际环境,超越地缘政治框架的羁绊,在“睦邻、富邻、安邻”的外交原则下,积极发展地缘经济关系,在周边外交中突出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对于与有关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海洋争端,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突出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做法得到了周边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启动,中韩贸易额连年大增,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组织,还积极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这都表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迅速提高,对地区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在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家硬实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就开始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潜在对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使美国意识到这个“潜在对手”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大。“中国无疑也是一个主要的地缘战略棋手。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中国的各种选择已经开始影响亚洲的地缘政治力量分布,而它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使它有更强的物质实力和更大的雄心。”②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页。在美国高层看来,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力量对比正在逐步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加快实施战略重心的东移。作为东亚地区的域外大国,美国加强了对东亚地区事务的介入,从而增加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美国在战后一直追求全球霸权,而东亚地区属于美国地缘战略中的“边缘地带”,地缘战略价值比较突出。冷战时期,美国一直在东亚驻守重兵。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东亚战略中仍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冷战色彩。随着美国战略东移,东亚的地缘战略价值更加凸显。在东亚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诸岛、中国台湾岛以及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等,都是美国亚洲“平衡”战略的重要地缘支点,美国可以通过这些地缘支点向自己的对手施压。也就是说,这些地缘支点是美国实施“平衡”战略的重要抓手。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认为,“中美之间在东亚地区和太平洋沿岸是一种竞争关系,这是一个拥有全球利益和责任的海洋超级大国与一个拥有广阔领土且临界海洋、有超级大国抱负的陆权国家之间的竞争。即使中国的抱负仅仅是一个地区强国,与美国的竞争也是显而易见的。”①Francis P.Sempa.Geopolitics: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21st Century,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p.115.

近期美国积极介入中国与海上邻国间的争端,借机实施“平衡”战略,以便继续充当亚洲地区的“离岸平衡手”,维护其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权。美国通过与东亚各国的同盟关系以及在该地区的军事基地,实现在亚洲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存在,从而成为中国地缘政治中最应该考虑的对象。所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是中国周边地缘外交中需要认真对付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三、美国战略东移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影响

从地理视角来看,美国属于美洲国家,并不是中国的邻国。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战后以来一直执行全球霸权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的介入更加突出。对于美国而言,欧亚大陆是其最重要的地缘战略目标。②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第26页。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其一贯采取“平衡外交”,充当“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通过在各地建立军事基地或建立政治军事同盟,美国得以实现在全球各地区的存在。美国的战略家们深知,亚洲的地缘政治与欧洲大不相同,因为亚洲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众多的人口,而且地缘政治也更加复杂,尤其东亚地区是中、俄、美、日等大国利益交汇之处。为了维持美国在亚洲的存在,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就是极力阻止亚洲结成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集团”。因此,美国在亚洲更加突出“平衡”战略。“美国与亚洲的关系因此像是过去400年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③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胡利平、凌建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年,第93页。在东亚地区,美国利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制衡中国。由于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存在,从地缘政治的意义上讲,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邻国。美国加快实施战略重心东移,势必会对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直接影响来说,由于近年来美国加快实施战略东移,尤其是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目标直指中国。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自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模式就是“接触”加“遏制”,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④阿伦·弗里德伯格:《中美亚洲大博弈》,洪曼、张琳、王宇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第90页。美国战略东移,首先要加大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这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多次公开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在南海海域,中美两国不断发生冲突,从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到2009年的美国“无暇”号海洋侦测船与中国船只在南海对峙事件,美国频频在该海域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严重损害中国的安全利益。“无暇号事件”以后,南海航行自由问题成为美国介入南海地区事务的重要借口。①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16页。在近年来的中菲南海争端中,美国更是借口保障南海航行自由,派军事舰船和飞机频频光顾南海地区。2014年3月底,菲律宾制造新一轮南海闹剧,派军舰强闯仁爱礁,企图给坐滩在那里的菲律宾登陆舰运送加固材料。就在同时,美国的军机出现在该海域上空。7月11日,美国国务院高官福克斯在一家智库的研讨会上呼吁南海争端各方自愿“冻结”加剧南海紧张局势的挑衅行为,并提出“南海三不建议”:“各方不再夺取岛礁与设立前哨站、不改变南海的地形地貌、不采取针对对他国的单边行动。”他虽然声称在南海问题上持中立立场,却对中国妄加指责。而他参加研讨会的主要基调就是“让中国意识到挑衅行为的代价”②《美国提出南海三不建议,强硬“向北京叫阵”》,2014年7月 14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7/5061868.html。。因此,对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国而言,美国的战略东移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美国在其东亚战略中一贯重视使用平衡外交,善于充当亚洲地区的“离岸平衡手”,所以,在总体实力下降的背景下,美国在实施战略东移计划的过程中将会更多地使用“离间”手段。正因如此,美国的战略东移更多以间接的形式影响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在南海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一改美国在该问题上中立的立场,转而支持菲律宾等国夺取中国海洋权益的行动。对菲律宾而言,它对南海海权的诉求由来已久。然而,菲律宾在2009年以前从来没有过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持续加码的做法。菲律宾政府的对华政策出现大幅度转向,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从国际因素角度考察,美国是菲律宾南海政策转向的最主要动因。”③曹云华、鞠海龙:《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2-2013》,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年,第157页。美国重返亚洲,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增加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筹码。自黄岩岛事件以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不甘心失败,仍然频频搞小动作。2014年3月底,菲律宾派军舰强闯南沙群岛的仁爱礁,准备给坐滩的登陆舰运送建筑材料。这次行动失败后,菲律宾又找来大批记者随行,给这艘军舰上的人员运送给养。菲律宾的企图远不止这些,它还试图让随行记者拍到中国执法船阻止菲律宾人运送给养的视频,以便为下一步菲方向国际仲裁法庭起诉中国提供更多的直接证据。无独有偶,越南在南海问题上也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与菲律宾近来关系越来越密切。2014年5月21日,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菲律宾,呼吁两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越关系迅速升温,两国高层多次接触。对中国“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作业,美国也横加指责,与越南的立场不谋而合。同时,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的立场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奥巴马政府多次强调美日安全保障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并袒护日本的修宪和军事解禁行为。

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争端持续升温,这些争端的加剧与美国加快战略东移在时间上相吻合。因此,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无论是否有意而为,至少在客观上给某些国家增加了对华强硬的筹码。而对于我国正在实施的海洋强国战略,这些争端无疑将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中国海军舰队进入西太平洋的活动,频频遭到日本飞机的跟踪监视。中国渔民的正常作业也往往受到相关国家军警的干扰,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朝鲜等都曾抓扣过中国渔民,菲律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这些非法的干扰活动,不仅给中国的近海渔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于我国的远洋渔业活动也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属于陆海兼备的具有复合地缘特征的国家,而美国是典型的海洋国家。陆权与海权的矛盾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全球范围内地缘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亚太安全体系中,美国一直在试图建立起一个针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体系,表明美国领导的海权与以陆权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之间的矛盾对抗”①陆俊元:《中国地缘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93页。。在当前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美国势必加强对亚太海洋地缘体系的主导权。而在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中,海权战略处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国的海权战略首先必须突破的地缘支点,就是美国主导的第一“岛链”。换言之,中国的海权战略势必要打破美国的绝对主导权,这至少会对美国在亚太海洋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一定冲击。

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首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权,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国际海洋话语权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战后,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并维持对世界海洋话语权的垄断,其中比较突出的手段主要有:控制世界海洋的咽喉要道,加大对重点岛礁的控制,打压其他海洋强国,消除现实和潜在对手等。对于中国实施走向海洋的强国战略,美国会利用海洋话语权和军事威胁等手段“遏制”中国。中美之间将会在海洋话语权领域展开一系列竞争,这种软实力的此消彼长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政治能力和军事实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考验。如果能够在这场较量中取得成功,不仅会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策略选择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实施方面,我们既要坚持战略原则的坚定性,同时又要讲求策略上的灵活性。为了顺利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化解地缘政治上的不利因素,中国在对外关系中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应对工作。

第一,要继续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搞对抗,避免再次陷入“冷战”的怪圈,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对于国家间的领土和海洋争端,在不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继续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先搞开发和发展,留待条件成熟时再来解决争端问题。继续贯彻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积极发展地缘经济关系,以地缘经济超越地缘政治,力争通过经贸合作带动政治问题的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周边外交工作上,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1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1/29/c-1113457723.htm。

第二,中国在地缘战略上要统筹兼顾,扬长避短。中国是陆海复合型的大国,这种地缘特征使得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向海上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陆缘是我们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利因素。但在另一方面,陆缘是我们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和战略纵深。所以,我们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同时,应该在宏观上注意陆海统筹,建立起陆海互联战略机制。

第三,积极参与世界海洋政治,做一个对世界海洋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对于诸如国际海洋秩序的维护,保证国际航道的畅通,海上国际救援行动等,中国要积极参与,尽力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借此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海洋话语权。

第四,对于我国的海军建设,尽量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加强与有关各方的军事接触,增加互信。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又能避免美日等国对中国军事上的猜忌,有利于地区局势的和平稳定,也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总之,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有稳定的内部环境与和平的外部环境,而且两种环境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外部环境而言,东亚地缘政治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美国作为一个域外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认真面对这个地缘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利益越来越相互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依靠军事霸权获得利益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通过和平谈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发挥我们的外交艺术和智慧,通过我们的外交努力,中国一定能解决与周边国家间的海洋争端。中美之间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而且互为对方的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双边贸易额更是屡创新高。我们相信,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中美两国的政治家们一定会理性地处理两国间的矛盾和分歧,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双方的利益冲突,寻求两国间更大的合作空间,这样才会为我们顺利解决周边的领土和海洋争端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猜你喜欢

争端强国海洋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海洋的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