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特曼符号学的人文气象*

2015-12-08

关键词:人文主义对话

李 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300]

洛特曼符号学的人文气象*

李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300]

关键词:对话; 洛特曼; 俄国符号学; 人文主义;文本主体

收稿日期:2014-03-02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文论与‘去黑格尔化’研究”(项目号:13BZW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德勒兹差异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项目号:12XJC75100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论创新与经典重译”(项目号:GD12CZW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薇,女,文学博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3-099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7511(2015)01-0102-05

摘要:以对话主义为根基的俄国符号学的代表人物洛特曼运思于康德和马克思之间,在哲理层面揭示了主体存在的他者性,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同一性主体模式,以历史主义破解科学主义,以主体间性破除绝对主义,以关系主义拆除还原主义,从而展现了恢宏的人文气象。

以巴赫金对话主义为根基的俄国符号学的代表人物洛特曼(Juri M.Lotman),在哲理层面将主体建构为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交往关系,揭示了主体存在的他者性,颠覆了本质主义,以历史主义破解科学主义,以主体间性破除绝对主义,以关系主义拆除还原主义。

洛特曼运思于康德和马克思之间,汲取了德国哲学丰赡的思辨特质。在康德哲学人类学的轨道上,洛特曼符号学恢复了以对话为人的本义存在及生存结构,批判了黑格尔为代表的同一性主体模式,反对在概念王国中以思想统一存在,以逻辑整合历史。同时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将语言符号的社会性视为第一性,推举物质基础的优先性,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为叙事根基,扎根于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生活世界,关注交流,重视语境,支持非同一物对峙而生,互不消除,矛盾斗争,展现了恢宏的人文气象。

一、同一性主体的灭亡

主体性哲学所指的主体乃先验主体,非现实存在的、实践着的主体。与主体息息相关的人本主义诞生于古罗马,又译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核心是以人为中心,推崇理性。以笛卡尔的我思主体、康德的先验理性主体、黑格尔的理念主体为代表。

笛卡尔的命题“我思故我在”中自我是思维的产物,是赋予世界以意义、能动的现象主体,是理解和统一的本源。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命题——人是什么,可细分为我们能认识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康德指出:

人最重要的启示是,他为了对自己负责,正在放弃受监护的地位。在这一启示之前,是其他人为他思想,他只是模仿他们,或者让他们牵着绳索拉着他走。现在,尽管他步履蹒跚,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双足,在经验的基础上铤而走险。[1](P34)

康德的理路是从人出发、归结于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宣称“你总是要触及到人性,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行动,无论是在自己身上或是任何其他人身上,这样的行动都不仅仅是手段,它同时也总是目的。”[2](P92)

黑格尔体系中的主体指自我意识的产生。黑格尔以主奴对立揭示了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立。自我不能单独持存,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自我与他者构成对立统一物,自我依赖他者的认可,他者是自我意识的产生前提。但自我与他者处于对立意识的两头,非平等位置,一方为自为意识,一方为依赖意识,一方统摄另一方。自我意识在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过程中发展为进步而完善的绝对主体。黑格尔称实体就本质而言就是主体,其用意在于强调绝对就是精神的理念。[3](P15)换言之,他试图以人的否定性的精神力量,将否定转变为存在,填平实体与主体、绝对与精神之间的鸿沟,修复主客分裂的主体性哲学,重建主客同一性,使理性与现实达成和解。

关键问题在于,黑格尔的主体是否是笛卡尔—康德意义上独立于实在事物之外的认识主体呢?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科耶夫辩解黑格尔的“主体”是事物存在的一种辩证方式。黑格尔的贡献在于把否定性范畴引入存在论。由此,黑格尔提及的“精神”,既统摄存在于世界中的主体,又指涉由主体揭示的存在,本来二分之主客两物在此合流,具有积极意义。

多数学者则对此持批判态度。正如M.怀特所言,20世纪每一种哲学思潮都是建基于对黑格尔的批判。[4](P7)黑格尔理论受到了严重抨击。学界大多认为其主体观是对现实实践的主体进行理论抽象的结果。一方面,忽视了主体的感性本质和历史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属于独白型的主体。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乃第一个将现代性上升为哲学问题的思想家,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合法性提供了自圆其说的解释。

主体在文学理论中表征为作者范畴。俄国形式主义作为科学实证主义在美学领域中的体现,标榜科学,试图以全新的科学模式、系统分析、共时方法和深层阐释,批判主体哲学,否定主体与历史。俄国形式主义将审美研究对象锁定在客观的形式、语义、结构上,排除作家传记研究。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形式主义美学是材料美学,属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笼罩下的独白美学,其中只有一个主体,就是研究者本人。

英美新批评学派为排除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排除作者与读者,将结构视为具体文本的属性,是区别诗歌语言与其他一般语言的特征。其思路是首先认定存在一种称之为诗的结构,此结构具有先验的、客观的特殊属性。再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阐释具体诗歌体现出的结构属性。如弗莱的原型批评将结构视为整个西方文学传统的属性,确定春、夏、秋、冬几类主题类型。

法国结构主义直接将矛头指向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哲学。黑格尔主张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是统一化、中心化原则。但结构主义则独尊规则系统,认为主体无关紧要,摒弃了主体概念。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思维》中直言,人文科学的目标,不是构造人,而是溶化人。

二、对话性主体的复苏

洛特曼的治学路径,与上述学派的宗旨不同。洛特曼的符号学承继马克思主义和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本着互为主体的新人本主义立场,兼容语言学路径的科学旨趣。双重视野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具张力的理论体系。按照扎列夫的分析,洛特曼所代表的俄国研究与西方研究具有本质区别。

当学者进行这种专门研究时,引导我们揭示艺术作品精神价值的那条线索不会消失。本文引导我们全面认识错综复杂的生活问题,而不是把这些问题加以肢解。伟大文学所一向富有的、需要深刻研究和解释的人道精神,不会淹没和消失在统计数字和公式里。[5](P324)

具体来看,洛特曼的符号学主要是从以下途径来消灭同一性主体,复苏对话性主体的。

(一)以历史主义破解科学主义

洛特曼将时空体或符号域置于广袤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根本的历史始基,以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为生存根基,以此颠覆科学逻辑认知模式下人的存在样态,从而厘清源流。

从洛特曼的理论源头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黑格尔夸大了“流”,即历史遗留的思想资源;轻视了“源”,即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的作用。

马克思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黑格尔逻辑的荒谬性。按照黑格尔的思路,首先从苹果、梨子、桃子、草莓等具体水果中抽绎出“果实”的概念。再将此概念推为独立存在的本质,“果实”成为苹果、梨子、桃子、草莓等具体事物的实体,占据一等地位。苹果、梨子、桃子、草莓等成为“果实”的存在样态,反而降为虚幻次等位置。最后抽象概念“果实”通过自我规定、自我活动创造出苹果、梨子、桃子、草莓等具体事物。“果实”的自我活动便是绝对主体的自我活动。由此实体演变为主体,绝对转换为精神。马克思认为,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具体事物产生的过程,事物的产生依赖于生活。

马克思主张应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重新看待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他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发展过程才是科学的起点。[6](P30-31)就主体观而言,马克思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乃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人,人总是要从事实际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洛特曼声明他所采用的二元对立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换言之,洛特曼的符号学依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关注的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世界,也不是脱离世界的纯粹主观世界,而是以现实中的人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洛特曼以现实的人取代先验的人,将主体从先验状态拉回到现实的人的存在境域。现实的人成为洛特曼符号学的理论出发点和美学发展的主体。

另外,还要看到洛特曼受巴赫金的影响痕迹。巴赫金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科学研究路径,排斥自然科学研究。巴赫金指出: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及其特性的科学。人带着他做人的特性,总是在表现自己(在说话),亦即创造文本(哪怕是潜在的文本)。如果在文本之外,不依赖文本而研究人,那么这已不是人文科学(如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学)。[7](P306)

洛特曼相应地指出,作家独立于程式化、作家不受任何约束、作家从生命中汲取形式和内容等,都是天真幼稚的想法。符号学原则下艺术是自然语言的第二模式系统。也就是说,洛特曼强调艺术是对现实的能动性再现。他称“艺术活动的基点在于艺术与社会交流过程的结合。”[8](P8)洛特曼符号学重视艺术的交际功能,重视信息的发送方与接受方,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行为,将文学与现实的人密切联系起来。

洛特曼认为,基本的二元对立项的总和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作家的文本结构。而按照该结构规则建构的意义成分的复杂等级系列便成了作家的世界模型,以实现其艺术理念。[9]

可见,洛特曼重视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突出语境,弥合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重新确立了能指、所指、指涉物的三位一体结构,使得文学研究回到了具体历史现实的话语实践之中。

洛特曼强调,文本与外文本、系统与外系统以及系统内部所有成分皆传达意义,成为意义的载体。其中外文本指“由历史和社会决定的内容”,[8](P147)包括社会历史、民族、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因素。如韵文的语调,并非永久地存在于俄语诗歌的小历史,而是大历史的产物,在历史、社会条件、哲学结构变化的连接中形成意义。由此可见,洛特曼符号学通过彰显语言活动的交互主体性,彻底改变了索绪尔以来形式主义文论只见语言不见人的研究模式,将主体放置于话语的流动过程中,突出了对人的关注。徐贲认为,洛特曼吸收马克思异化理论,已深入至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的根本,充分运用符号学原理,解释价值厘定以及秩序合法化问题。[10]

应该说,洛特曼的符号学以社会、历史、文化为理论根基,揭示了同一性概念王国试图统一非同一性的生活世界,必然走向虚妄。执著于对现存世界、现实的人的关注,洛特曼符号学的治学路径预示了晚近文化研究重视主体的趋势,启发了阶级、种族、性别等研究方向。其后期符号域思想,直接阐释了文学话语场域中各种力量的博弈。

(二)以主体间性破除绝对主义

洛特曼的符号学预设了存在必然面向“他者”,两个及以上的独立主体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由此摧毁实体本体论一统万物的绝对独白格局,释放同一逻辑下人的多样性。

符号学的主体是对审美主体的重新定位,将审美对象作为与审美主体平等存在的主体。洛特曼的符号学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主体离心化不同。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潮中符号的替代功能,使得再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取消的过程。字词替代事物、金钱替代劳动、军勋替代等级。放逐了主体,放纵了符号。而洛特曼的符号学坚持主体仍然存在,只是作为自我与他人平等存在关系中的主体存在。洛特曼的符号学以主体间性取代单一主体,凸显了人的多元化存在。

洛特曼认为,每个人都可被视为所处的文化符号域内的一个符号个性。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间性。对话方都是一个主体,他者也是主体,对话双方构成互主性。洛特曼符号学中的主体是多重的,作者、读者、文本、世界均为主体。所有主体汇为一体,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对话。

符号学中文本就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事件。文本既有自律性又有开放性。自律性体现为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文本不完全是作者的主观意图和经验。但并不排斥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展现了作者的世界。开放性则点明文本除了与作者有关之外,同时向读者敞开。总体而言,文本连接读者、作者、语言、语境等主体,是主体之间共同建构的产物。

投射在美学领域,表现为多义性,这是文本的本质属性。洛特曼指出,文本是各种联系的系统,“内部成分彼此联系,但不等同。”[8](P33)文本的多种解释,阐释的多样可能性,其前提便是相互联系、彼此对立的性质支配各单位语义,真正的文本立刻具有艺术的(超语言)和非艺术的(自然语言的特征)意义,模式系统和交流系统互相投射,每一个皆以对方为背景。

(三)以关系主义拆除还原主义

洛特曼的符号学主张异质要素相互联系,崇尚人与人的对话交往关系,倡导多元价值同时发生,对立矛盾差异共存,揭示普遍性不能替代偶然性,以此击碎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和合主客的思辨逻辑统摄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幻象。

洛特曼揭示出同一哲学的思维机制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假定世界秩序化运作,一切都是系统的,没有偶然成分,每一类事物都有唯一不变的普遍本质,只有一个中心。即使有无数不同的现象,如A1、A2、A3……AN,在形式逻辑和概念逻辑的规约下均可还原为预先设定的终极价值、恒定的中心或是不变的真理,纳入共同范畴,以一权多,A1=A、A2=A、A3=A……AN=A。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及知性思维,强调简单、纯粹、确定的逻辑秩序,一切经验知识以关于实在的先天知识为基础。黑格尔的正反合思辨逻辑,由对立达成统一,否定推向肯定。同一美学范畴表征为预设世界总体模式即创世主事先存在,作者是单一的固定叙述中心。作品整体建构符合读者期望。作品与所描写的生活现象完全一致,具有读者事先知道的陈规旧俗,完全按照规则系统发挥作用。作者仅是中介、执行者、模仿员、抄写员,忠实地重复权威,还原先验预设。洛特曼指出,普希金之前的中世纪古典艺术,主客体集中在一个固定的焦距。视角固定明确,呈辐射状地集中在单一中心,与永恒的观念、真理的组合和不变性相一致。人物的举止言谈均有一个严格固定的姿态系统。文本只存在真理与谬误、正确与错误的两个视角。“敌人”、“异教徒”总是说谎话;魔鬼总是骗子。

遵循符号学原则,异质要素A与A’差异共存,同时作用,互不抵消,任一要素均不能占有绝对优先权。就“艺术文本而言,对立各方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就意味着艺术的灭亡”。[8](P347)此处具体指涉主体与系统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复调关系。

就主体与系统的关系而言,洛特曼借用视角主义关注到语言同时模拟主体和客体,不仅以世界的特殊结构为模式,也以观察者视角为模式。洛特曼的符号学揭示了语言的模拟本质带来的矛盾所在,“艺术语言模拟世界形象的最一般外表,这也是它的结构原则。”[8](P26)即艺术再现现实的原则。艺术模式以最普遍的形式为特定意识再造世界的形象,模拟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作为主客观的结合势必产生矛盾。如《伊戈尔远征记》的作者疑惑应该符合时代的真实事件还是符合巴巴多斯人的意图。在此,观察者的视角指代作者的世界模式。

在洛特曼符号学的范式下,“艺术视角不是集中于单一的中心,而是建构一种由众多中心组成的扩散性主体——诸中心之间的联系产生附加的艺术观念。”[8](P371)文本为作者提供了至少两种可能性,熟知的旧的结构组织或新的结构组织,信息产生于选择以及文本和期待的彼此投射之中。

洛特曼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例。他指出,普希金按照各种主观见解自由交叉的法则结构作品,多种视角同时发生作用,每一个都具有内在的真实性。普希金使用文风上相互对照的几个系统,描述同一场景。语义文风的变化造成分散的多重视角。每一个都不会取代其他,而是相互联系,不断增生。洛特曼认为,《叶甫盖尼·奥涅金》乃“第一部超出任何单一视角背景文本的作品,普希金有意承担这种开创性的建构工作,按照各种主观见解自由交叉的法则结构这部作品。”[8](P376)洛特曼认为,普希金的这部著作代表了文本建构的新阶段。

就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洛特曼主张对话精神,强调主体间性。主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与他者的关系,他者促使主体形成自我意识。洛特曼符号学中的作者与浪漫主义的大写的人不同,是与读者关系的转喻形式,代表的是关系中的一端,是审美要素。作为主体的作者已消失在语言系统、社会结构、历史过程之中,不再占据控制地位。

换言之,洛特曼的符号学并未完全消解主体,主体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增殖、繁殖。如同消解结构,实际上使结构具有了生成无限能指的可能性。符号学中的作者与读者是并存的,均具有选择的权力。传统意义上仅仅赋予作者主动权,读者往往被动接受作者的安排。洛特曼则借用尼采的视角主义、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等理论资源,将作者的权力部分地分配给读者。作者不再具有立法者的角色,读者和作者代码各异,各据其理。洛特曼声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附加选择的可能性;在从作者到读者的转变中,不确定的程度增大(尽管某些纯人物的选择是无可避免地失去了),相应地,包容在文本中的信息也得以增加。[8](P416)

洛特曼的符号学强调了对话两端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对等性。后期的洛特曼专章陈述对话机制,将艺术的交流过程扩展至文化、人类思维的领域。洛特曼重申交流即对话,对话势必涉及两端,只有两端相互制约,方可建立对话关系,两种声音才是对话。

德里达认为绝对有必要重新思考主体问题,[11](P124)他将文本结构与主体联系在一起。萨义德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人文主义的本质,就是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不断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过程。”[12](P31)当代文论中的主体概念强调主体与外在事物的联系,主体是一个由语言结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决定的位置。主体不再是完全自由的个体,不再是先验存在的实体或是思想行动的发源地。

洛特曼的符号学揭示了对话、有意义的他者,这些都构成了纯粹个体的自我建构条件。积极有为的主体建构过程,是开放式的建构过程。以何者为根基,何者为最终诉求?如何避免跌入共存性陷阱?虽然洛特曼未做深入表述,但可以预知这样的主体,不是通往狭隘的本土主义的民族性,而是具有人类理想、饱含差异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哲学家[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波利亚科夫.结构-符号学文艺学——方法论体系和论争[M].佟景韩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洛特曼.艺术文本的结构[M].王坤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9]洛特曼.文艺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J].文化与诗学,2010(1) .

[10]徐贲.尤里·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和曼纽埃尔·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J].李默耘译.外国文学评论,1996(3).

[11]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M].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元生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对话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