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车上的心灵救赎
2015-12-08中国新时代
《中国新时代》
编辑部
OPENING REMARKS
房车上的心灵救赎
《中国新时代》
编辑部
一位失去妻子的老人,驾驶着自己的Winnebago Adventurer房车,独自上路,从奥马哈一路到丹佛,在重新整理回忆的过程中,也开启了一段有关人生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这是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电影《关于施密特》。
相信很多人对这部片子的记忆更多停留在主人公沃伦·施密特驾驶着房车跑在路上自由坦然的感觉,而这种景象在中国几乎难得一见。
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美国人与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之不同。其实,诸多差异在让我们莞尔一笑的同时却又隐隐有些心酸。比如,美国人退休了,贷款已还清,子女已独立,他们往往会成为银发旅游大军中的一员;而中国的老人把一生的积蓄给儿女付了婚房首付后,漫长的“接济”之路才刚刚开始。因此,旅行、自由、随性,包括自由奔跑在路上的房车总是与他们无缘。
看起来,仿佛是美国人的经济实力比我们强,负担比我们轻。其实不然,这里面隐藏的是巨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生活,当然也较少替他们承担诸如带孩子、还房贷这样的负担;但东方社会(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强调儿孙绕膝、几代同堂。
所以,中国老人们的时间、财产和精力基本上都给了儿女们。那么年轻人呢?
事实上,中国人也很喜欢旅行,旅行频次并不算少。2014年,我国人均出游率已经接近3次,这对于一个人口基数为十几亿的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
但旅游与旅游却有本质的区别。《恋恋情深》中和母亲开着房车旅行的少女,《迷失的美国人》中别人无法复制的离奇经历……都仿佛让主人公在一车一房构建的世界中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出行之于他们,不仅是一次旅行体验,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但大多数中国人的频繁出行却不同,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收集“到此一游”邮戳和跟亲朋好友炫耀照片的快餐文化。即使是自由行,从一开始也会被机票、火车票、酒店等各种事务所烦扰,旅行,是一件累心累身却收获无多的事情,而花销并不少。
当西方的老人早已驾着房车驰骋在美国西部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是时候带着自己的“房子”举家出行,来一次更深度的心灵体验。
多数人对房车的初次了解来自电影,无论是作为《外星人保罗》中的神奇避难所,或是《铁甲钢拳》中培养父子情的温床,还是《休旅任务》中充满嬉笑怒骂的大客厅,房车总是让人联想到浪漫、流浪、欲望这些让人心跳加速、沉醉不已的字眼……
房车在欧美国家早已流行了半个多世纪。房车包含了所有的家庭生活工具,比如娱乐、住宿、餐厨等生活设施。自诞生至今一个世纪中,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设施,房车的进步之大已经能满足所有日常生活所需,称之为“家”都毫不为过。
如今,房车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浪漫又奢华的概念,它早已触手可及,而你,只需要伸手打开车窗就可以看见不同的日落日出。
本期封面文章《一房一车一世界》将带你打开自己的房车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