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印象记
2015-12-08杨植权张勇杰张凯玲秦英芳高世峰李德张蓉
杨植权 张勇杰 张凯玲 秦英芳 高世峰 李德 张蓉
大可印象记
杨植权 张勇杰 张凯玲 秦英芳 高世峰 李德 张蓉
一、大可映像记
杨植权
(中文系专1005班)
推门进入,是一消瘦的老男孩:衣着朴素,傲骨凌人。“您好,我是大可。”面露微笑,暖意浸人,虽然第一节写作课我迟到了,但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恐慌。接着,他伸出手,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丝淡淡的烟草味儿……不呛,反而有恰到好处的感觉,我急忙伸出手。咦:人这么瘦弱,两只手却异常的宽厚,铿锵有力,不干不潮,很是舒服。
有些恍惚,这是老师?
站在他身边时,有种沁心的感受,仿佛光膀子背对太阳的感觉,暖暖的,由里及外,叫人不想离去。对,这是心理学里面所说的气场。他是老师,所营造的气场不是威严,不是惧怕,也不是严重的尊敬,而是亲切,而是感动,而是享受。
有女老师的娴雅,又有男老师的儒雅,淡然的装扮下是高雅的灵魂。新年晚会上的翩翩起舞,显露出他的大气与感性,这是骨子里的高贵。舞技一般,自信非凡,不需任何其他的修饰。
记得假期里,大可和我在网上聊天:“您考试的事,大可已经尽力。”当时正是明媚的午后,忽收此信,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在上个学期,我没有努力过一寸一分,挂科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心中本就有愧,今又收此一信,感动涕零,酸楚万分。事后思之,此乃何等的智慧与胸襟,何等的气魄与心境?!
总之:
与大可时,我们敢想,敢做。
与大可时,我们敢道,敢评。
与大可时,我们敢爱,敢恨。
与大可时,我们敢思,敢亲。
注:此文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
二、我认识大可
张勇杰
(中文系专1206班)
某本一学子,自入师范以来,兢兢业业,唯恐居于人后。
一日,某结识一师,师自曰:“大可。”某以学生自称,大可不悦。以兄弟称之,大可笑曰:“甚善。”至今日,某方知,此谓之良师益友。某平日素好写作,大可亦是好写之人,某与君结识,乃人生大幸。昔日国子监,乃天下学子所望之地。今拜大可为师,虽非国子监,却也是某之造化。大可兄与人向善,实乃良师挚友。其学识渊博,非某能及,某愿以毕生之精力,追随老师一生,终日聆听教诲。以正某身,某观大可,忽觉其像一人,乃金庸笔下老顽童周伯通也。
曾几何时,某以文笔傲视群雄。识大可后,方知自己之微。在校之时,某敬大可为师,在野之际,某称大可为兄。大可兄为人甚善,乃我辈之范。某当励精图志,誓与大可兄所差无几。大可兄大智大圣,确是师中大贤。有诗为证:
寒窗苦读路坎坷,过关斩将百难多。
终是一点凌云志,考得师院识大可。
良师益友真君子,人中圣贤不为过。
大智若愚似玩笑,仗笔江湖何人破?
注:此文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银奖。
三、可爱大可
张凯玲
(中文系本1104班)
一年前,与大可兄有一面之缘,他对吕梁人民有着深厚情谊,而我正好是吕梁人,由此我们成为文学朋友。前些日子,大可兄诚邀我写一篇《大可印象记》,凭对兄弟的真实印象和感觉,写下这段文字:
一件旧式中山装,一个瘦高中年男子。
一眸浅浅微笑,一个轻快身影。
一位爱情诗人,一位文学作家。
一个与你互称兄弟的可爱大可。
真实善良,与人真诚相待。
平易近人,和学子谈天说地。
善于欣赏,用心发现美文。
谈吐幽默,活泼像个孩子。
举止风雅,可称中国文人。
深爱文学,如同鱼儿深爱大海。
深爱家人,如同深爱文学一般。
青春大可,青春心态,青春人生……
坎坷经历,丰富阅历。
在北京打拼的那些日子……
在吕梁工作的那些记忆……
在讲台为人师者的那些时光……
对文学质朴深沉的爱:生为文学,死为文学。
非虚构主义实践倡导者,
唯美爱情,唯美文字,唯美诗歌。
乡村记忆,乡村情怀,乡村文学。
谁能想到:
牛奶跟茶叶,会调制成奶茶?
左手青春,右手年华。
香蒲草的记忆。
大可的记忆,
榕树下可亲可敬的学者……
太多光环荣耀,
让瘦高的他,变得厚重。
大可有言:
“没有文字,或许我早死了!”
大可一生只做一件事,
大可一生只为文学。
注:此文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银奖。
四、我认识大可
秦英芳
(中文系专1206班)
有那么一个人,喜欢写作,喜欢诗歌。
有那么一个人,称他的学生为兄弟姐妹。
有那么一个人,他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教师。
他叫大可,是第一个让我如此崇拜的人。
曾几何时,渴望看到他的作品;
曾几何时,渴望跟他握一次手;
曾几何时,渴望对他说:
“大可兄弟,我真得很喜欢您。”
还记得,第一次自我介绍的时候,
为什么他们那么大方,我却那么猥琐?
一次又一次的呼唤,终于“梦想成真”。
让您认识我:好想和您一起学习。
当我后悔当初贪玩没有好好学习的时候,
当我看到大可腼腆的笑容的时候,
当我看到大可《回想爱情》的时候,
当我看到大可美文的时候,在我心里,感慨万端!
声音,在这里凝固成鲜花,
鲜花,在风雨中歌唱。
点滴文字中流露出点滴情感,
亦是一种纪念。
注:此文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铜奖。
五、大可印象记
高世峰
(遗山文学社社长)
认识大可是在来学校之前。
高考结束后犹豫着复习还是读忻州师院,在漫长的假期里,我翻遍了能翻的网页,只想查找关于师院的蛛丝马迹。就这样逛进了大可老师的博客,然后网上结交,却没有聊过。去年八月初,忻州闷热,来学校取通知书,又一次犹豫不决。不过最后因为怕考试怕复读,还是接过通知书。当时发了一条说说,大可老师回复一个奋斗的表情。那时候我想,这位老师竟这样平易近人。
来学校之后胡乱奔忙,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在元旦前夕,各班纷纷举办联欢晚会。因为要送贺电,各班之间互相转转,以表兄弟班级之间感情,这样,在主楼103或是105教室头一次见到大可老师。大可老师在讲台坐着,与好多学生在一起,不说话,安静观看节目。见我们一群人进来,起身相迎。因为隔着远,没有一一握手,却都挨个打了招呼。那时候我问旁边的人,这位是什么老师。然后大家异口同声:“这你都不认识?我们的写作老师大可!”这才算是我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之前在网上,在博客,仅仅是知道,直到去年年底,才算有了接触。那时候我想,大可老师这样没有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一下子改变了我对老师的印象。
印象里的大学老师,应当都是课堂上学术范十足,课后夹起讲义走人的那种。而来大学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以为是多么滑稽可笑。中文系诸多老师都与大可老师一样,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与学生走的很近,关系密切,如同家人。而这又以大可老师为最。
后来与大可老师的接触,就都是关注了。时常逛逛老师博客,看看老师写的诗,也十分喜欢老师写的六行诗。篇幅短小,但意味深长。但终究没有正面深入接触过,直到一个月前。
升入大二,承蒙学长学姐看重,接手中文系老社团遗山文学社。我自己不是按部就班的人,总喜欢出点新意,总喜欢改改旧的,说白了,就是不安分守己。忝居社长职位,自然需要做些实事,便想着办一个讲坛,每周每月邀请忻州地区诗人作家来学校、来社团,与同学们做最贴近的交流。文学毕竟是立足于生活的,诗人作家的创作经验才是最有用的教科书。鉴于此,冒昧打扰了大可老师。
如今社会,许多事情是不好说的。金钱人情之类,往往成为办事情的必需。所以联系大可老师的时候,心里是打鼓的,因为我与大可老师没有太多交道,社团活动也没有一分经费回报老师。更因为我的胆怯,活动策划好久,却一直没有联系老师:怕被拒绝,却延误了时间。周五上午给老师打电话,周六就请老师来讲座。这样的仓促,更加让我难以启口。
大可老师却痛快地答应了,我支支吾吾其他,大可老师爽朗一笑,只说:“备一杯清茶即可。”挂电话之后,舍友说我嘴笨的要命,一直都在说“谢谢谢谢”。但是真的谢谢,谢谢大可老师的支持,却也由此,更加觉得大可老师好,是真的诗人,是真的老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后来的接触便是讲座当天。大可老师比约定时间早到很久,还带了他的作家朋友,没有架子,伸手便与我握手,这让我诚惶诚恐。大可老师不让喊他老师,开口便是“兄弟们”,这样的开场白,愈发让大家觉得老师亲切。讲座自然很成功,老师对“非虚构主义”的独特创作,老师对诗歌的深刻把握,老师对文学的深厚感情,以及老师与大家的对话和互动,无一不显示了大可老师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
一直以来,总觉得诗人是一个距离遥远的名词,觉得诗人是一个难以亲近的群体,但是接触过大可老师之后,才发现不然。大可老师是诗人,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却没有任何诗人的神经质,反而一身都是浓浓的文人气息。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大可老师讲述他的创作生涯和生活历练的时候,我想当时在场的人,至今都记得老师的真诚和真实。
讲座之后,大可老师与大家又聊了许多,承蒙老师厚爱,隔几日收到大可老师的签名赠书。我十分感谢大可老师的看重,十分感谢大可老师的指导,也十分喜欢老师的创作。
老师的《香蒲草的记忆》,我尚且没有读完。但在读过的字里行间,被老师的文字深深吸引。“非虚构主义”的创作是近年来鼓励和倡导的一股潮流,但殊不知大可老师早在更久以前已经在为此写作。写作是高尚的事情,为历史写作,为底层人民写作,为乡土写作,为真实写作,更是写作的最高层次。大可老师便是如此。为村庄作传,为乡邻作传,为自己的根源和乡土作传,也是为自己写作。大可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大可老师的文章深刻意远,大可老师的诗歌精致隽永,大可老师的创作是需要我们这些后学者学习效仿的。
我没有读完老师的书,不敢胡乱讲读后感。但我想说,我喜欢这些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真实的文字,真实的叙事。
日前大可老师与我说,写一篇大可印象吧。承蒙老师看得起,我便也这样写写对老师的印象。但终因接触不很多,难免有些是错话,还请老师谅解。
大可老师不许称呼他“老师”,但我固执还要称呼为“老师”。这里的“老师”,不是师生关系的“老师”,而是在文学路上的“老师”,是我对大可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非虚构写作的一份崇敬和感动。
期待与大可老师更多的接触,也衷心祝福大可老师。
注:此文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铜奖。
六、一场修行里的遇见
李德
(中文系专1304班)
我不是佛前的那朵青莲,没有修炼过五百年的佛法。所以,我今生做不了慧根灵性的衲子。我只是佛殿外青阶旁的一株凡草,偶尔听见殿堂里诵读佛经的梵音。因此,我注定要在轮回里做一个凡人,尝饮世上的烟火味道,一生修行。
修行十余载,在某个落脚处,我遇到一位自称“奇”的人。
那日,阳光正好,我们相遇在三尺讲台上。只是,被众多双眼睛关注的他,是否能感受到有一双眼睛里氤氲着的别样情愫,那双眼睛里除了好奇,还有一份油然而生的尊敬。那日的他,在身后阳光的映衬下,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虽然只有一瞬,却深深定格在我眼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谦逊,他言语中的幽默风趣,谈笑自若的神色,处处透露出淡然却又不容忽视的文人气质,博得我与众多修行者的好感。在我心中,他既是导师,又是一位可深交为至友的人。
在慢慢的接触中,一个老顽童的形象始终出现在我们面前,和蔼有余,严厉不足。我们是那么羡慕听他讲述他跟女儿的故事,感同身受地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授课方式让我们倍感新奇,别出心裁的互动总是刮起一阵阵快乐的旋风。他与我们兄弟相称,我们之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寂寂凉夜,提笔疾书。许多话不知从何说起,或许是我拙劣的笔触不适于叙述一位底蕴与素养兼修的文人,可我仍旧想记录下这些。在这条漫漫修行路上,我遇到过许多对我有人生启蒙意义的导师,遇见的时光是短暂的,留给我的回忆与参透的人生真谛却是永久的。若早晚都要分离,请珍惜此刻相聚。许多人在我的修行路上来了又去,有些人成为过客,而有些人成为永恒的记忆,即便只有背影,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想,我与那位奇人的相遇,算得上是这场修行里幸运的遇见吧!
注:此文荣获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
七、大可印象记
张蓉
(中文系专0905班)
声音:在这里凝固成鲜花。鲜花:在风雨中歌唱。
第一次见面,大可带来的这两句诗,让我记忆犹新。这位农村出来的诗人,为人生不断奋斗的勇士,这位名师、严父,这位值得我们信任的朋友,接触不到一月,他那挺拔的身材,消瘦但有意无意露出慈祥的脸庞,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的讲课风格,显现出拥有很高修养的人品,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这就是我所认识、佩服的大可老师。
1962年7月,对别人来说,没有什么纪念意义。就在这样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大可出生在忻州一个小村庄。大可用“谈起我的童年,我就想哭”,来描述记忆深处那些贫穷的过去……吃窝头长大的他,没有被贫苦的命运压倒。
微笑面对人生,这是大可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从他身上学到最珍贵的东西。1980年,大可考入忻州商校,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商校两年时间,大可在看“闲书”的时候,产生了“把自己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理想。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两年时间创作了两部电影剧本:《潘萍》、《杜鹃啼血》。
不幸的是,当时连稿纸都买不起的他,最终收到了退稿信。大可将这封“退稿信”珍藏至今,朝前走,继续创作,不仅是剧本,更多的是诗歌、散文……
为了生活,他一个人来到北京,从低薪工作做起……体验文明,提高修养。永不满足的他,没有将“北京”看成他的最终目标:他不愿意扮演“打工仔”这个角色,他要为自己打工。
于是,他回到家乡。2008年,创办了锦绣神州(忻州)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5月8日,“非虚构主义”经典之作、中国第一部笔记体村志《香蒲草的记忆》出版发行。27天后,他为忻州师院中文系做文学讲座。之后,忻州师院聘请他。之后,我们成为朋友。
成为一名老师,是大可不曾想到的。如何看待老师这个职业,大可坚定地说很喜欢。他告诉我们,自己的祖父就是一位国民教员,19岁开始教书,一直教至解放后。我们遇上大可这样的好老师,何尝不是我们的幸运?
大可喜欢写作,更喜欢诗歌。“我喜欢的诗人是顾诚,我满意的作品是《回想爱情》。”这时,我忽然发现大可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是那么丰富多彩!
全身心工作的同时,思念自己所爱之人,关心疼爱自己的人……他有诗人的感性,又不失智者的理性。也许,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大可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儿子优秀,女儿可爱。淘气的女儿,时常让大可牵挂,但他认为,只要女儿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让她留在身边,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大可告诉我们,除了写作,他还有很多爱好:剪报、收藏、跳舞……他与我们相约,当忻州第一场雪降临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然后找一酒吧,给我们跳恰恰舞。我可爱的老师啊,您知道我们多么期盼那一天吗?我相信,那将是我们青春日记里最精彩的一笔,那将是我们人生路上最美的一支歌。
从《潘萍》、《杜鹃啼血》到《回想爱情》再到《丰收》,大可从稚嫩走向成熟。他说,创作源于对文学的爱好。从前是用笔写,有了电脑就开始“打字”。所以,现在离开电脑,他说一天也活不下去。他习惯在夜里寻找灵感,寻找自己的文学之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诗人、作家,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大可诗人到大可老师,当他的声音在三尺讲台上凝固成鲜花,将他多年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风雨中尽情地歌唱,和他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欢笑……蓦然发现,我们已成为好友,而我相信,多年以后再次回想起今天,那肯定是一杯最醇的酒,载着他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对他的祝福,我们共同的成功,香飘九州。
注:此文荣获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