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西部地区抗旱坐水种技术

2015-12-08陈良宇桑立君

园艺与种苗 2015年8期
关键词:干旱区保苗播种机

陈良宇,桑立君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辽宁铁岭 112616)

在东北西部半干旱区,作物播种期间降水量少,土壤表面蒸发强度大,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满足作物种子发芽,或即使种子发芽,幼苗也难以正常生长,形不成壮苗,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为增墒的抗旱保苗坐水种技术成为区域应用春旱的重要应急性技术。

1 技术原理

坐水种技术是东北半干旱区为应对区域“十年九春旱”的一项重要的保苗措施,是一种局部有限灌溉技术,即在播种的同时将适量水灌入种沟或种坑内,创造适合种子发芽出苗的土壤水分小环境,达到抗旱保苗的作用。在作物种子萌发到出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种子或幼苗本身对水分的需求量少,但其对土壤小环境中水分的要求较高。种子发芽和出苗的适宜相对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约为70%[1]。通过坐水种可将水一次性注入播种穴或播种沟,以改善土壤小环境中水分状况,使种子或种苗处于湿土团或近似横向湿土柱中,既可满足种子发芽或种苗出土对水分的需求,又促进了种子周围土壤养分的移动,提高了养分有效性,有利于种苗出土和苗期生长。同时湿土团或湿土柱连接耕层下部湿土,利于提墒。

2 技术特点

坐水种技术改变了被动的靠天种田和等雨种植,是一项面对播种期干旱的应急措施,把漫灌、沟灌等对耕层土壤“大范围造墒”的形式改为播种沟(穴)“小范围增墒”,即将“大水灌地”改为根据种子发芽和出苗对土壤水分要求进行种子周围和作物根部土壤微水灌溉,从而实现了节水和高效用水的目的。传统的播种期漫灌和沟灌灌溉量为450~900 t/hm2,而坐水播种的坐水量为30~60 t/hm2,是漫灌和沟灌的3.3%~13.3%,节水效果显著[2]。坐水种能以我国农村已广泛拥有的畜力车和拖拉机为运水和施水的工具,在任意距离和道路条件下将水源的水运至田间,按作物的生长需要及农艺要求合理地灌水入沟或埯,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3 技术方法

3.1 机具选择

近10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坐水播种机或坐水播种、施肥和覆膜一体机。目前机械载水方式主要有拖拉机背负水箱载水和牵引拖车载水2种。由于受拖拉机功率和载水箱体积所限,载水量不能太大,一般中、小功率拖拉机安全载水量在800 kg以下,单沟坐水长度不超过500 m[1]。目前推广应用的坐水种机具主要有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2BQMS-2型坐水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2BSF-4型穴灌坐水播种机、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2BGM-2覆膜施水播种机、吉林省乾安农机站研制的2BDF-2型覆膜施水播种机、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3BSM-2A型坐水覆膜播种机等。

3.2 坐水量

抗旱坐水种的坐水量需根据播种前土壤墒情而定,坐水量太少效果较弱达不到保苗效果,太多不仅降低成本和工作效率,而且会引起种子飘移,降低种子在播种沟内分布的均匀度。坐水量应以种子出苗后能够保证幼苗正常生长25~35 d为宜。在东北褐土地区当0~20 cm土层重量含水量为6%~8%时,玉米坐水量为60~90 m3/hm2,大豆和花生为80~100 m3/hm2;土壤含水量为8%~10%时,玉米坐水量为45~65 m3/hm2,大豆和花生为 55~75 m3/hm2;土壤含水量为10%~12%时,玉米坐水量为30~50 m3/hm2,大豆和花生坐水量为40~60 m3/hm2。

3.3 机械作业要求

坐水种机具行进速度一般为1.0~3.0 km/h,用施水开沟器在垄上开沟、施水。开沟深度一般为6~10 cm,宽度为10~15 cm,施入适宜水量。机械播种采用精(少)量播种,包括半株距精量播种、全株距精量播种、半精量穴播,每穴播1~3粒种子。做到不重播、不漏播,种子漂移率≤5.0%。播后覆土2.5~3.5 cm,深度偏差0.5 cm。播种后镇压以土壤不形成硬盖或板结影响出苗为宜,要求镇压器中心线与种床中心线重合,其偏差不得大于4 cm。

4 技术效果

坐水种能够为作物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提供较好的环境,从而为作物稳产增产提供基础。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干旱季节坐水60~80 t/hm2时,出苗率可比不坐水提高20%~23%。坐水种还对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坐水60~80 t/hm2较不坐水株高可提高50%~55%。坐水播种较不坐水产量也可增加1 234~1 563 kg/hm2,增幅可达到12.3%~15.6%,增产效果十分显著[3]。

[1]尹光华,陈温福,刘作新,等.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机械化坐水种技术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238-240.

[2]冯良山,孙占祥,曹敏建,等.半干旱区坐水播种条件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73-77.

[3]孙占祥.风沙半干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 汪颖.我国小麦抗旱性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1(2):95-97.

猜你喜欢

干旱区保苗播种机
基于PLC技术的播种机电气自动化技术探究
农业农村部部署冬小麦抗旱保苗工作
免耕播种机使用性能的研究
播种机使用维修及用后保养的注意事项
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播种机的使用技巧a与维护
赤眼蜂不同放蜂方法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
白泥地的改良与保苗措施
近25年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弹性恢复的影响
干旱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