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历史连续性思想探析
2015-12-08吴一癸
吴一癸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鲁滨逊历史连续性思想探析
吴一癸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330000)
摘要:美国进步主义新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逊采纳“历史连续性”概念作为其新史学思想的核心和其历史哲学的基础。通过这个核心概念鲁滨逊回答了关于历史的终极问题。
关键词:历史连续性;鲁滨逊;新史学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逊是美国“新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开创的美国新史学派在现代美国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鲁滨逊认为历史事物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事业的进展方向不会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件而突然改变,历史变化迟缓的一面主导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上的所有单个的事件,无论其多猛烈都不可能强大到把所有人类的习惯、风俗和制度统统完全做一番改变或改造;同时人类的普遍的心理上的懒惰和缺乏自己独立、创新思考也使历史连续性地发展,无论是外在的制度、活动,还是内在的心理、文化,都是连续的。鲁滨逊认为现在的事情由过去而来,过去的事物又可以产生新的东西,他给了人类的活动充分的能动性作用。 鲁滨逊不同于新史学的另一分支年鉴学派的地理决定论,鲁滨逊的连续性没有排除历史的多样性,并没有规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固定的体系或者是范式。
鲁滨逊希望通过扩大和加深史学研究范围“使其(历史)研究成果比前些已取得的更有价值”,鲁滨逊讨厌历史学家去讨论和叙述孤立的、偶然的、无意义的历史事件的。他认为历史上许多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历史学家应该去关注那些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位进步主义史学家,他与其他进步主义史学家一样,注重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构,而不是单独的历史事件。他认为和平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比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和军事事件所取得的成就更大。 他引入了“历史意识”一词,“历史意识”本质上就是历史的连续性,鲁滨逊认为,有了历史意识,历史学家们可以进行综合、验证各门社会科学的成就,这是历史学的最大优势。
鲁滨逊重视历史的教育功能,历史不仅仅是为让人获取有“价值”的认识,社会变革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自身的历史知识的扩大。 他十分重视对普通人的历史教育,他说,“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就是对于那一大批将要过早地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青年男女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教育他们” , 而且鲁滨逊十分重视“有用”的知识,关注“历史学在将要于毕业后即到工厂中做工谋生的青年男女们的教育中的地位”鲁滨逊反对传统历史学家认为的“历史垂训”功能,他认为“(历史)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前景”是历史最重要的效用, 而所谓的历史“殷鉴”,或者是历史“教训”,在鲁滨逊看来都是纯属虚幻,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产生先例的环境至今仍然完全一样,因而先例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事实上,最少在我们这个时代,环境在迅速改变,如企图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十分危险的。此外,我们对于想象中的过去相似情况,极少据有充分可靠的资料” 。所以历史学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了解现状。 鲁滨逊建议在工业学校编订专门的适合于工业生产的“足以说明我们的工业生活及其重要性的过去人类的经验和成就的各个方面” 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一直以来的以政治史为线索的历史。
鲁滨逊的历史连续性思想是科学主义的产物,特别是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物。鲁滨逊试图借鉴自然科学方法,用一种规律来描绘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一般模式。在统筹进步主义与历史连续性上,鲁滨逊作了巧妙的安排:社会历史是进步的历史,但根本上是连续的历史,当前的进步由过去发展而来。没有过去就没有当前的进步,连续性是历史的推动力。正如美国学者鲍尔 E. 宾福德所说,鲁滨逊的历史连续性思想是深深扎根在其进步史观中的,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体的。鲁滨逊做出这样的安排有其重大的历史学的实用性考虑。同其他进步史家一样,鲁滨逊把历史学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进步史家必须为读者从历史中挖掘出生活的真正结构与力量,摆脱原有的精英叙事方式对这些结构与力量的隐瞒,发现人民现在困苦的历史根源,从而促进人民的觉醒。历史真正的连续性就是人民大众反抗压迫的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哈威·鲁滨逊. 新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Jeremy Black, Donald M. MacRaild. Studying History[M].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3]Ernst Breisach, 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M], Third Edition , 2007.
[4]Alexander Gerschenkron. On the Concept of Continuity in History[J].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106,No.3(Jun.29,1962),pp.195-209.
作者简介:吴一癸(1989-),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