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015-12-08何伟祥

人间 2015年30期
关键词:习惯文本课文

何伟祥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保平学区德安小学,云南 大理 675700)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何伟祥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保平学区德安小学,云南 大理 6757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行赏识教育,用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习惯;激发兴趣;赏识教育

一、学生是主体,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好问。

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学生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会低。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真正有效。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二、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如果教师示范读不好,可以借助网络中的范读音视频,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 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二)多鼓励,少批评。

“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三、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根据年级、学生情况、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勤于编、导、演,调动学生融入文本情感

(一)当好“编剧”,用独特的眼光审视教材。

影视编剧必须以睿智的眼光挖掘生活中的“亮点”,并按剧本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创作性加工,这种加工不是拷贝生活,而是一种独具匠心的开掘创新。与此相似,我们在教学中也以编剧的眼光来把握教材,深入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喜、怒、哀、乐,并结合教学目标予以提炼、组合,将富含情感的语言呈现给学生,潜心引导他们去体会,以此拨动他们心灵的情弦。

(二)当好“导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通常利用有趣的游戏、动听的音乐、鲜活的画面、精美的道具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出表演的情境,引学生“入戏”,真切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三)当好“演员”,用精湛的表演激活学生的情感。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既是一个“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演”的过程。老师越是演技娴熟,传情达意到位,课堂就越有艺术性,越有感染力。为做好这一点,我们在上课时力求通过自身的言谈神态、举手投足来传递文本所蕴藏地情感,就像演员一样,用渗透情感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再现文本的情与景,以此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使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展开心灵的对话。

五、教学资源的广泛性

对于当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準纯的课内教材不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课文的选择和编写,就会极大丰富学生的阅读范旧,选抒有利于课内教学的材料和书籍,鼓励课内教学向课外拓展,把课内外教学资源相结合,满足每个学生阅读需求。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教材的能力,才会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自学习惯,例如,某小学采用的是教科版的语文教科书,配合教科书的《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正好补充了书中的缺陷和不足,关注了学生更喜欢的童谣和小故事方面,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

G623.2

:A

:1671-864X(2015)10-0097-01

猜你喜欢

习惯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